第一图书网

澳门丛书

童乔慧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童乔慧  

页数:

226  

Tag标签:

无  

前言

  近闻童乔慧博士撰写的《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研究》专著即将出版,十分高兴。该书原是作者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习期间的博士论文成果,并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澳门建筑文化遗产研究》项目的子课题之一。我作为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又是作者的导师,对她的研究成果十分欣赏,研究内容既丰富了澳门建筑文化遗产的内涵,又拓宽了常规的研究视野,把中葡文化交流四百年的区域环境与人文历史环境作了相关的解剖,使读者对澳门建筑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与地域性更具有背景的理解,同时也对澳门建筑文化遗产特色形成的原因及其价值具有理性的认识。作者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不仅在当地与内地查阅了大量文献材料,而且还跑遍了澳门的大街小巷,实地收集了第一手的有关资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研究成果。童君在写作过程中既表现了有明显的个人见解,并具有很强的独立研究能力,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评述简明扼要,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与学术价值,可供有关的历史学者、建筑师、文化工作者以及旅游者参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澳门建筑文化的宣传起到积极作用。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从多个角度阐述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的书籍。作者通过大量文献的研读和整理以及亲身的实地考察,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澳门地理环境的变迁、人口规模的变动、区域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演化等;从空间的维度对澳门城市节点、街道、边界进行分析;从城市建筑学的角度对澳门的城市建筑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考察;从文化层面上解读澳门城市环境与文化生活的多元混合现象以及身份认同;并分析研究了澳门城市文脉的基本向度以及文脉特色的延续。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不仅可以使读者系统了解澳门城市文脉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建设,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作者简介

童乔慧,女,1976年生,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毕业(2004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文脉保护与更新、东西方建筑文化比较、中国古典园林。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全书组织 五、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研究现状述评第一章 澳门城市环境的历史源流 一、澳门城市地理环境的发展 二、澳门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动 三、澳门城市形态演化的历程 四、澳门城市环境的历史比较——与印度的葡萄牙殖民地的比较第二章 澳门城市环境的空间营造 一、澳门城市节点 二、澳门传统街道 三、澳门城市边界 四、澳门城市环境个案要素分析第三章 澳门城市文脉的建筑读本 一、澳门城市建筑的宏观分析 二、澳门城市建筑的微观考察 三、澳门城市建筑个案分析——从大三巴牌坊和妈阁庙看澳门宗教对环境的影响第四章 澳门城市文脉的文化阐释 一、澳门城市文化的混合现象 二、澳门殖民与后殖民文化的审视 三、澳门城市文化的身份认同第五章 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的地域特色 一、澳门城市文脉的基本向度 二、澳门城市文脉特色的延续结语参考文献 附录1.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令第83/92/M号(摘录) 附录2.澳门人口 附录3.中、葡文人名对照索引 附录4.地名、建筑名中、葡、英文对照索引 附录5.图表索引 附录6.插图来源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澳门城市环境的历史源流  二、澳门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动  (二)人口变化的特征  澳门人口的历史变化主要是指华人的多次起落。葡人和其他国籍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小,影响不大。根据澳门历年来人口的变化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  1.移民社会特质  澳门原是一个荒芜小岛,可以说早期的人口都是从内地迁来的。福建人建造了妈阁庙(建于公元l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庙内天后相传为福建莆田人,而明万历年已有一帮福建商人到澳门0(D可以相信,除了香山县居民逐步南移到澳门居住以外,福建人也是最早到澳门定居的居民之一。开埠后又迁来一部分葡人和外国人。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如今在澳门出生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成,六成以上是外来人口。澳门曾是苦力贸易的一个据点,后来成为内地居民移居国外的一个中转站,随之成为国内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的目的地和转口地。今天的澳门每年人境旅游的人数是人口总数的十余倍,而过境到内地探亲、旅游的人数也是人口总数的五倍多,在边境附近活动的人数更为惊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澳门丛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