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汇率与通胀研究

刘纪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刘纪显  

页数:

129  

前言

  在研究工作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做博士后研究时的合作导师张宗益教授,他那国际前沿的取向,独到的见解、敏锐的思维对我影响至深,受益匪浅。同时我还要由衷地感谢我博士阶段的导师陈建梁教授,他那严谨的治学、严格的要求,培养了我独立创新的科研能力。我还要由衷地感谢我硕士阶段的导师伊亨云教授,他的培养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要特别地感谢梁桂全、温思美、刘少波、李永杰、罗必良等学者,他们为本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  我还要感谢《管理科学学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经济科学》《国际经贸探索》等杂志社,他们为本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  我还要感谢毛蕴诗教授和张世清教授,他们为本研究工作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我还要感谢澳大利亚Schoolof Economics and Finance,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Steven Li博士,他对本研究给予了有益的帮助。

内容概要

本书试图将汇率定价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纳入开放的宏观经济框架,进行一般均衡研究。本书以开放的宏观经济为理论框架,以厂商利润最大化为微观基础,以数量经济方法为工具,提出并构建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价格型汇率定价模型和货币型汇率定价模型连同粘性均衡通货膨胀模型及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模型。 应用所建模型,本书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行了定价,对定价进行了预测,对即期汇率偏离与经常性项目的关系进行了弹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是有效的。本书找到了实际影响产品市场的货币政策起点:通货中性货币供给,获得了中、美两国通货中性的货币供给,确定了中、美两国的价格粘性周期。本书对中国通货紧缩进行了预测实验,并对通货紧缩进行了弹性分析,查找了通货紧缩收入下降的外生政策原因。分析证明,使用货币政策的同时,降低边际税率是阻止通货紧缩保持收入增长的一种有效的财政政策。 本书既兼顾学者的需要,不失学术性,又兼顾普通读者的需要,不失可读性。在确保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尽量通俗,把数学推导放在附录中。即使是非专业的读者,也可通过本书的阅读了解汇率与通胀领域的最新成果。

作者简介

刘纪显,1960年出生,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出站, “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对象,获省级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于重庆大学系统工程及应用数学系,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在《管理科学学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科学》和《中国软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基金项目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一般均衡刚性、粘性通货膨胀模型 1.1 一般均衡刚性通货膨胀模型 1.1.1 开放经济四部门均衡收入的决定 1.1.2 IS曲线 1.1.3 LM曲线 1.1.4 一般均衡收入决定 1.1.5 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均衡刚性通货膨胀模型 1.2 一般均衡粘性通货膨胀模型 1.2.1 均衡价格粘性 1.2.2 一般均衡粘性通货膨胀模型 第2章 价格型汇率定价模型 2.1 购买力平价的微分冲击模型 2.2 价格型汇率定价模型第3章 中国粘性通货膨胀模型的开发建立 3.1 样本和数据的选取 3.2 中国消费函数、LM曲线、税收函数、投资函数和进口函数联立方程组的参数估计 3.3 中国一般均衡粘性通货膨胀模型第4章 美国粘性通货膨胀模型的开发建立 4.1 样本和数据的选取 4.2 美国消费函数、LM曲线、税收函数、投资函数和进口函数联立方程组的参数估计 4.3 美国一般均衡粘性通货膨胀模型第5章 人民币兑美元的价格型汇率定价模型及其定价 5.1 人民币兑美元的价格型汇率定价模型 5.2 1991年至200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定价及其2001年的预测 5.3 1991年至2001年人民币兑美元一般均衡粘性汇率定价的实证分析第6章 中国通货紧缩的实证分析 6.1 预测1998年、1999年中国一般均衡粘性通货紧缩的模型实验 6.2 中国通货紧缩的弹性分析第7章 货币政策的粘性均衡通货膨胀效应模型第8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模型及其实证分析第9章 美国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模型及其实证分析第10章 货币型汇率定价模型第11章 人民币竞美元的货币型汇率定价模型及其定价第12章 主要贡献、主要结论及未尽的工作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999年、200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低估,低估幅度分别为6.044%和6.030%。但是,这两年外贸市场对汇率低估的反应已经完全失灵。1999年、2000年贸易顺差不仅没有对汇率低估的拉动作出应有的反应,反而出现贸易顺差下降。1999年、2000年贸易顺差分别下跌了142.4亿和51.2亿美元。这种反常和不合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结果。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大幅度贬值,同时以美元标价的出口产品价格也大幅下降,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的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因此中国大量的出口被这些国家或地区所替代。随着中国出口被其他国家或地区替代的不断扩大,1998年虽然中国外贸市场对汇率低估的拉动反应正常,但发展到1999年和2000年,中国外贸市场对汇率变动的反应就已经完全失灵了。可见,东南亚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1999年、2000年中国外贸市场的失灵。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中,如果中国政府选择对人民币也实行大幅度贬值,贬值程度达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替代中国出口的能力被抵消,以维持贸易顺差增加,这样做不仅会进一步加剧金融危机,而且还会引起国内经济动荡,是不负责任的。如果选择对人民币实行小幅度贬值,由于中国外贸市场失灵,根本不可能改善贸易顺差。由此可见,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是明智合理的选择。  现在我们来看看2001年的情况。我们的一般均衡粘性汇率定价模型预测2001年人民币兑美元的一般均衡粘性汇率将会下跌,跌至大约8.5。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汇率与通胀研究 PDF格式下载



厉害啊,不错的书


一本数学书。直觉告诉我,经济金融学不能止于数学,更多的是社会科学,综合科学。如果只是用数学手段建模,数学眼光看问题,其实证性有多大?数学,统计,计量只能做定量分析,定性还是要靠人脑,基于博学基础上的感觉和逻辑。现在经济金融学术的一大弊端就是过于依靠数学手段,依靠计算机,机器物理数学是分析不出人群情感和情绪的。另外,过于注重数据,数据本身和选取的角度和范围时间段已经决定了结果,这是统计和计量的弊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