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铜鼓
2010-11
广东人民出版社
蒋廷瑜 著
106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汕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徽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引 言一、独特的乐器二、铜鼓的分类三、铜鼓的演奏方式四、铜鼓的用途五、铜鼓上的写实图案六、铜鼓上的雕塑小品七、使用铜鼓的民族八、铜鼓的发现九、铜鼓的流传
插图:可惜这件标本早已流出国外,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国内只能看到它的图像。1977年在湖北崇阳县大市河边又发现了一面鼓形制、大小与双鸟饕餮纹鼓大致相似,只是顶部、足部和鼓身纹饰有些区别,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但这两个鼓都是仿制品,仅具其形,并不是真正敲之以作乐的鼓,虽至为罕见,但不属本书介绍范畴。我们要说的铜鼓是“南方铜鼓”,完全是另一番形象。唐代杜佑在《能典》中写道:“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其制正圆,而平其面,曲其腰,状若烘篮,又类宣座,面有五蟾,分踞其上。”这与中原的革鼓显然不同。现代的考古学和民族学工作者把许多铜鼓搜集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确切地概括为五点:通体皆铜,平面曲腰,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铜鼓,顾名思义,都用铜铸。南方铜鼓正是全身皆铜,浑然为一个整体。当然这个铜不是纯铜,而是铜与锡、铅等金属的合金。按铜鼓研究者的习惯,它的每一个部位都有一个固定的名称。
《粤桂铜鼓》是岭南文化知识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