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红色书简

孙东升 广东人民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广东人民  

作者:

孙东升  

页数:

187  

内容概要

《红色记忆丛书》讲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红色故事、红色经典、红色符号、红色歌谣、红色艺术、红色诗文、红色书简,以新颖的视角、别致的体裁、通俗的语言,展示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独特价值。该丛书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策划,被列为广东省委宣传部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出版项目,是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红色历史、增强红色记忆的精品读物。
《红色书简》为该丛书中的一本,由孙东升编著。
《红色书简》分为家训篇、爱情篇、明志篇以及绝笔篇,收录了“婚姻主要是选择前进的分子——徐特立致儿媳刘萃英”,“意志可以克服病情——毛泽东致女儿李讷”,“自信为令爱设想者实多——高君宇致岳父李存祥”,“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李立三致父母”,“春暖的日子快到了——李德光致姨妈和母亲”等书信。

作者简介

孙东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党的文献》杂志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协会理事。参加撰写《陈云传》,主编和协助主编了《博览群书的毛泽东》、《史林智慧琐谈》、《协商建国》、《见证抗日》、《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等。

书籍目录

家训篇
趁着年轻,多学习自然科学
——毛泽东致儿子毛岸英、毛岸青
(1941年1月31日)
婚姻主要是选择前进的分子
——徐特立致儿媳刘萃英
(1939年11月10日)
一个有魄力的青年应当彻底改造
——潘琰致弟弟
(1941年3月17日)
鼓起你的劲儿
——叶剑英致女儿叶楚梅
(1946年12月6日)
青年人不该有悲观情绪
——刘少奇致儿子刘允若
(1956年1月21日)
意志可以克服病情
——毛泽东致女儿李讷
(1958年2月3日)
骄傲的帽子,一定戴不得
——谢觉哉致儿子谢飘
(1961年9月27日)
对于你的伤情,爸一直在惦念
——叶剑英致儿子叶选宁、儿媳钱铃戈
(1970年5月31日)
以后不要再挂念,以免妨碍工作
——彭德怀致侄女彭梅魁
(1973年7月11日)
爱情篇
我们只是往前抢着走吧
——高君宇致女友石评梅
(1921年4月16日)
自信为令爱设想者实多
——高君宇致岳父李存祥
(1924年6月24日)
要睡了,要再梦见你
——瞿秋白致妻子杨之华
(1929年2月26日)
艰苦与辛酸不能摧毁我们铁一样的心愿
——许光达致妻子邹靖华
(1938年10月14日)
我相信总有一天和你再见
——黄诚致未婚妻刘文隐
(1941年4月22日)
你走了,我想你得太
——邓颖超致丈夫周恩来
(1944年11月12日)
海棠桃李均将盛装笑迎主人
——周恩来致妻子邓颖超
(1951年3月17日)
明志篇
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
——向警予致父母亲
(1920年8月)
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
——李立三致父母
(时间不详)
男儿当奋勇览大同世界
——任弼时致父亲任思度
(1921年春)
为社会上的被践踏的人类谋些幸福
——陈景星致母亲及外祖母舅父们
(1927年6月6日)
飞向“火星"的教师
——沙文求致嫂子陈修良
(1927年8月22日)
别了,再见在火线中吧
——殷夫致哥哥徐培根,(节录)
(1930年3月11日)
偌大的华北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文立征致弟弟文立徽
(1935年12月18日)
我们同学两千多人没有一个怕的
——张露萍致父母亲
(1938年3月27日)
在努力当中去寻求自己的理想
——韩子重致父亲
(1939年5月4 E1)
悲喜交加,庆祝胜利
——毛岸英致舅父和外婆
(1949年8月17日)
绝笔篇
为革命而死是一快乐事
一黄竞西致妻子吕楚云
(1927年6月29日)
亲爱的妈妈,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
——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
(1928年3月)
宝贝,当我死的时候你还在牢中
——赵云霄致女儿启明
(1929年3月24日)
休将儿事挂心田
——汪裕先致姐姐
(1932年1月5日)
英雄含笑上刑场
——李少石遗诗五首
(1933—1937年)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致儿子
(1936年8月2日)
春暖的日子快到了
——李德光致姨妈和母亲
(1947年3月24日)
铁牢关不住要解放的心愿
——何雪松的遗诗
(1948年)
盼教云儿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江竹筠致谭竹安
(1949年8月27日)

章节摘录

  1936年的冬天,欧洲大陆白雪皑皑,一辆向东行驶的列车飞奔,车上载着许多乘客。在这辆列车里,有两个来自中国南方的少年,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苏联首都莫斯科市。  火车一路经过柏林、华沙等城市,走了好几天,终于稳稳当当停在了苏联首都。一下车,两个中国少年便感觉出奇的冷,他们俩第一次踏上这片银装素裹的世界,有点不知所措。几千公里的路程让两个少年有点疲惫。从火车站出来,他们又坐上了驶往莫尼诺的汽车。那里,有一个儿童院,即将成为他们的新家。  两个孩子,一个是毛岸英,另一个是毛岸青。  这两个中国孩子怎么会出现在这里?时间还得追溯到1927年。  当时,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由于信息的暴露,毛泽东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两个孩子交由母亲杨开慧照顾。1930年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不幸在长沙被捕,杨开慧英勇就义。两个小孩经过亲友的营救和社会各界的声援,最终被释放回家,这时离上次父子离别已过去了三年时间。  杨开慧烈士牺牲后,远在上海的叔父毛泽民十分关心两个孩子的下落,曾联系湖南省地下党组织,希望能把两个孩子送到上海来,以便他们结束动荡不安的生活。当时,毛泽民心里还有一个打算,就是一旦有机会,就送他们两兄弟出国读书。  1931年,两兄弟几经辗转终于到达上海。在上海,党组织联系到了李杜将军,希望他安排孩子们出国。李将军曾任吉林自卫军总司令和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后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1936年当他见到14岁的毛岸英和13岁的毛岸青时,不禁有点心疼:由于缺乏营养,两个孩子十分瘦小,脸色灰白。此后的时间里,李将军吩咐下属给他们做些好吃的,孩子们的气色逐渐好了起来。当年,李杜将军托人把出国的手续办齐全,带着岸英、岸青兄弟乘船离开上海,踏上了出国的航程。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岸英、岸青兄弟在苏联安置妥当,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一切,都通过专人,汇报给了远在延安指挥革命的毛泽东。此时此刻,忙于革命工作的父亲毛泽东,总算舒了一口气。可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孩子们的身体怎么样,生活如何,有没有吃好睡好,学习是不是能跟上?这些问题常常萦绕在毛泽东的心头。他经常陷入沉思,对孩’子们的牵挂与日俱增。  1937年,在苏联儿童院的毛岸英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自从兄弟俩与父亲分别后,就跟妈妈过着相依为命的苦难日子。妈妈牺牲后,他们俩又去了上海,在上海过得并不好,兄弟俩十分想念父亲,盼着有一天能与父亲相见。这封信托人带回国内,几经辗转,最后到达延安,交到了毛泽东的手上。  毛泽东收到儿子寄来的信,又高兴又心疼。他仔细地读了信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很快,毛泽东挥笔写了一封回信,说爸爸也无时元刻不在想念岸英、岸青,叮嘱他们要好好照顾自己。从这时起,父子问的书信来往越来越多,让两兄弟开心不已。父亲的来信对毛岸英兄弟是巨大的鼓舞,他俩在信中直接受到父亲的教诲,对于促进兄弟俩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十分有益的积极影响。毛泽东在信中鼓励两个儿子要多读书,还寄给他们许多书。在父亲的影响下,毛岸英、毛岸青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在儿童院期间,兄弟俩白天去附近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就去参加儿童院安排的活动。这里有很多业余的小组活动,例如军事组、摄影组、绘画组等等。毛岸英参加了军事组,对历史上发生的军事战争非常感兴趣,时不时把自己想象成指挥官,运筹帷幄,乐在其中,小小年纪的他开始显现出聪明的军事才能。而喜欢画画的毛岸青则参加了绘画组。冬天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去外面滑雪、溜冰,热闹非常,尤其是打雪仗项目,成了大家最喜欢、最踊跃参加的活动。兄弟俩在这群孩子中间,逐渐表现出过人的能力。  1939年,毛岸英作为儿童院少先队代表,和来自其他地区的代表一起参加了苏联的少先队代表大会。会上,毛岸英介绍了中国革命斗争的情况,反响热烈。1939年9月,周恩来趁着到苏联莫斯科治疗臂伤的机会,去儿童院看望了中国的孩子,并找到毛岸英,同他谈了话。听说毛岸英在少先队代表大会上表现突出,周恩来很高兴,于是启发岸英写篇文章。很快,岸英的文章写好了。回国时,周恩来把文章带回延安,发表在1940年4月12日的《新中华报》上。毛泽东看到文章后,为儿子的成长感到十分高兴,也为儿子年纪轻轻却显现出出众的才干感到安慰和自豪。


编辑推荐

  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回顾党的奋斗历史,描绘90年的辉煌成果,弘扬党的丰功伟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广东省委宣传部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为主编的《红色记忆丛书》编委会,负责《红色记忆丛书》的立项、编写与出版。  《红色记忆丛书》分为《红色符号》、《红画往事》、《南粤红色逸闻》、《广东红色之旅》、《红色歌谣》、《红色书简》、《红诗100首》、《红文100篇》八本,以通俗的语言,展示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独特价值。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红色书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