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八月的年节

焦虎三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

焦虎三  

页数:

163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或他们的面孔  在维多利亚时代(1819~1901),那些讲究的女人们出门前,常把压榨出来的颠茄(一种茄属植物)汁液滴入眼睛中,据说,这样会使瞳孔扩大。而使眼睛在社交中显得有神,自己的面孔变得更富魅力。当然.这一做法也有另一个隐秘的目的,即让自己看对方的面孔更加清晰。  这是美国女作家、学者黛安娜·阿克曼在《感觉的自然史》一书中为我们提供的与人类眼球或凝视有关的一段趣史:  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在用眼睛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充满着信息和感官上的美丽。很可能抽象思维是从眼睛竭力对看到的东西进行理解中进化而来的。我们体内百分之七十的感觉受体都集中在眼睛里.我们主要是通过看世界才对世界进行评估和理解。  《感觉的自然史》,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页  在这段阐释中,她说明了“看”对于人类认知与存在的重要。对世界的理解,对更多人类存在状态的体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人探究自我、追求人性完美的天性使然。当人类学从传统的书斋研究进入田野考察时代后,马林诺夫斯基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方法论上的革新,他认为,观察法的研究方式,必须让自己真正参与到所调查对象的活动之中,而最后完成的民族志应该呈现调查对象的想法与世界观,从而让读者理解不同文化(自身与当地)之间的差异,进而认识自身的本性。

内容概要

  《八月的年节:一个土著堡子的生存仪式》包括:走近土著的尔苏人、守望诸神的居所、一个堡子的地理肖像、神秘的人类起源传说、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一个蟹螺堡子的符号、犁鸟(高山的)、鲁苏(原住民)、糍粑(农耕文明)等等。

作者简介

  焦虎三,作家、诗人、媒体编辑。国内知名的民俗学者,著名人文地理作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濒危文化的记录工作。著有《山河是一种慢》《云端的阿尔村》《留住美好的汶川》等少数民族田野考察专著。其人文地理专著被誉为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村寨调查研究在规模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的代表性作品,“文学与学术合一的文笔,透视历史时与众不同的独特眼光,关注现实时人文关怀的盎然气脉”,使其著述“融知识、揭秘、自然、风土、真实于一体”。

书籍目录

序 我们或他们的面孔/004第一章 走近土著的尔苏人,007守望诸神的居所/010一个堡子的地理肖像/013神秘的人类起源传说/017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019第二章 一个蟹螺堡子的符号/023犁鸟(高山的)/024鲁苏(原住民)/026糍粑(农耕文明)/028萨巴与素尔(和尚)/080觉(白石神)/032麻柳树(神树)/034姑(儿)扎子(还山鸡节·尔苏年)/036莫斯查几(开路送灵)/038萨巴文(尔苏图画文字)/039“格希”(《母虎历书》)/041十二兽记时/043神台(木石民居)/043觉里满姆(尔苏民歌)/045第三章 在死亡的头顶飞奔/047房粱被扭成了麻花/048在死亡的阴影之下/050一切都似飘动的风筝/052我给你们烧纸钱了/053第四章 最后的萨巴与素尔/056一个村民节前的忙碌/056一个素尔家族的传奇/059“素尔场景”的变异/063一位年轻萨巴的困境/067这是行动者的决定论/071第五章 堡子的仪式时代/073玉米地中的神秘墓茔/073两个部分的节日/077堡子的仪式时代/079三代人的经堂会/081神树遮盖的集体净礼/085一个内部开放的空间/088第六章 大地的一粒种子/090正在弥漫的边缘/091白公鸡的守望者/093两个隐秘并存的空间/1398未曾“开路”的奠念/102第七章 神树前的小宇宙/107穿越“火焰山”的人/109石头与树的神性祭坛/111三物一组的小宇宙/115“罗作摸”的巫戏/119第八章 破译尔苏人的密码/123一段神秘莫测的历史/124一位学者的三段论/125俄国探险家的旁证/128一个最隐秘的符号/131邛人消失在哪里/135第九章 在最后的天空之后/138堡子的源流与“长毛”/138解读紫打地的谜团/140“长毛”真实存在过/143追踪“长毛”的后裔/146乌儿飞向陌生的大地/149第十章 一年以后的叙事/150王萨巴的传承/151汤福华的生意/153母树终于倒下了/154适应更强的光线/158后记/161跋/163

章节摘录

  我们也许可以判断与分析出神话的结构与产生的意旨,但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看清它们起初的真实与曾经的语境,就像在这个群星之下的夜晚。我身旁这一群至今族群身份扑朔迷离的尔苏人,交谈与凝视中,我只能隐约感觉到他们历史存在的肖像,在肖像背后的空间,历史那真实的一切却早已无声无息穿透肖像外显的面孔,它已然消逝,抑或,真正远去了……2008年8月.从成都坐上旅行客车,长途奔波近八个小时后,我终于来到了石棉县。在县城留宿一夜后,第二天,坐上蟹螺乡提供的越野车,一路翻山越岭,我第一次来到了大山深处这个尔苏人集中聚居的村寨。  在石棉县,这个一直被称为“蟹螺堡子”的村寨,其存在的历史显然比1952年才建制的石棉县更为悠久。堡子位于石棉城西,在大渡河一级支流松林河南侧的一条溪沟中,三面环山,地势险要。堡子距蟹螺乡政府驻地5公里.距石棉县城23公里,但至今只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向山外,公路沿沟绕岭.崎岖颠簸。在旧时,蟹螺堡子位于松林河南去冕宁的古道北端,是松林河东西和南北交通的要冲。当地尔苏语称此地为“蟹螺堡”或“蟹螺堡子”。地名称谓中的“堡子”原为清代的村寨称谓,而关于“蟹螺”之名的由来,在当地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堡子所在的地方是一片浩如烟海的海子,海子中盛产螃蟹和海螺。后来湖水从罗克山下、碾房沟坝边的一个深不可测的当地称为“金洞子”的岩洞中流走了,海子便不复存在,只空余下“蟹螺”之名与一个令当地人望而却步的岩洞。《石棉县地名录》一书中对此地名称的由来便采用了此种传说。另一种说法是“蟹螺”为汉语音译,尔苏语本意为“麦秧子”,即箭竹。“蟹螺堡子”意为“长箭竹林的地方”。  历史上。此地原属清代松林地土司所辖“四十八堡”的“下八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实行土地改革,1952~1953年间,当地成立蟹螺堡子互助组.接着实行合作化,成立初级社,属刚成立的蟹螺乡江坝村三组。1957年,江坝村成立高级社,采取军事化的连排建制,蟹螺堡子为蟹螺乡第三连第三排。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蟹螺堡子为蟹螺公社江坝大队第三生产队。


编辑推荐

  走近陌生的面孔,聆听大地的脉动,认识未知的文明,触摸历史的沧桑,一个土著村庄,尔苏文化的重磅实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八月的年节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