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言戏语

左清飞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

左清飞  

前言

走近左清飞 舞台上的左清飞,靓丽多姿,光彩照人。 舞台下的左清飞,聪颖好学,诚挚率真。 更多了解台下的左清飞,将能更好欣赏台上的左清飞。 愚以为:读《清言戏语》,可走近左清飞。 “这一个”与“这一代” 左清飞是在20世纪50年代戴着红领巾进入川剧圈的。当时,新生的共和国正生机勃勃,百业复苏。川剧艺人仿佛从噩梦中猛然醒来,社会地位的提升使他们感动不已。许多老艺术家利用各种演出机会,使出浑身解数,尽展艺术才华。这让十来岁的艺徒左清飞看得目迷情惑,心驰神往。她深信自己“注定该吃这碗饭”。后来,她有幸拜在著名表演艺术家阳友鹤门下,得到老师的悉心传授,受益多多。同时,她还不放弃一切学习机会,如饥似渴,转益多师。她听周慕莲讲《情探》,向薛艳秋学《醉酒》,向胡漱芳学《打神》,向琼莲芳学《放裴》,向胡裕华学《打雁》,等等。这些剧目,都是老艺术家们打磨多年的川剧精品。左清飞能趁他们健在的时候得到亲传,较之后来者,真个是难逢难遇的幸运。由此奠定了她扎实的传统基础。如今,众多前辈先生都先后辞世,左清飞也已为人师。相信这些优良的艺术基因,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传承中,一定会产生应有的后续效应。 随着演出实践的增多,艺术经验的丰富,使左清飞意识到川剧艺术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前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于是她一面精心投入新编剧目的演出;一面尝试对有的传统老戏作些新解释、新处理。她改《醉酒》,改《i娘教子》,乃至“冒险改《情探》”。这些尝试得到了老师的支持,观众的认同。她也逐步从“临摹”走向了求新求精,寻求自己。 在她演出的众多剧目中,仅《绣襦记》一剧就演出达三百余场,经过反复锤炼,精益求精,左清飞带着她美丽的李亚仙深深走进了广大观众心里。并以她的聪颖好学、锐意进取,以她的舞台成就、艺术修养和戏风艺德,被公认为新一代川剧旦角中的佼佼者,实至名归地进入了川剧表演艺术家的行列。 应该说,左清飞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新一代川剧演员。时代给她和她的同辈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成长的机遇,可谓生逢其时,得天独厚;同时,也向他们提出了严肃的要求,要求他们对川剧艺术承担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我们从左清飞“这一个”的成长历程(包括主客观条件、成就与不足、经验与教训)中,不难提炼和概括出他们“这一代”川剧人的某些共性,透过个别去认识一般,用作今后发展川剧事业的借鉴。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本集子就不只是左清飞个人艺术生涯的记述,而且是可供川剧史论研究的宝贵资源。很值得珍视。 生活毕竟是源泉 除了主要致力于川剧演出外,台下的左清飞还有着广泛的社会生活,走过起伏的人生道路。她出演过电影,客串过模特,学练过绘画,研习过声乐;进过怀仁堂,去过小乡场,到过国外,去过台湾;捧过鲜花,挨过批斗,听过喝彩,有过失落,受过贫穷,闯过商海……总之,风雨彩虹,她都经历了,领略了。经她轻言细语,娓娓道来,如叙家常,很有可读性。乍一看,有些事与川剧并不搭界;细琢磨,就会发现这斑斓人生的丰厚积淀,不仅锻炼了她的意志,开阔了她的视野,而且与她的表演艺术也是有所契合,能够融会贯通的。 在我国古典戏论中,明代戏曲评论家潘之恒很强调演员要“以情写情”,他认为:“能痴者,而后能情;能情者,而后能写其情。”主张演员只有运用自己深切的感情体验,来体现角色的思想感情,才能打动观众。川剧界曾有“演戏演人,唱戏唱情”的艺诀戏谚流传。戏剧界熟知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也把“情绪记忆”作为演员自我修养的重要元素之一。要求演员充分领会角色所处的规定情境,尽量激发调动自己与之相似的情绪记忆,从而去真实地体验和塑造角色。如此这般,自然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一个演员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将越有利于积淀储存更多的情绪体验,越有利于多种角色的塑造。 在左清飞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中,李亚仙的温婉柔情(《绣襦记》),姚小春的纯情烂漫(《桃花村》),邓夫人的睿智刚烈(《困邢州》),王春娥的慈祥母爱(《三娘教子》),老年董竹君的沧桑练达(《都督夫人董竹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我们作为观众难以找出她的生活阅历与这些角色直接的相应的关系,无法具体去辨析两者间的来踪去迹。但是我深信,如前所述,凡是她在生活里所感受过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得意落寞,都已化为春泥春雨,在她的艺术创造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待她去体会探索。 左清飞喜欢读书,对新事物有浓厚兴趣,有干必求好的追求,并有意识地不断拓宽自己的生活领域,这对提高一个演员的修养来说,无疑是明智之举。生活毕竟是艺术的源泉! “胸无城府人如玉” 与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相伴而来的,是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左清飞作为一个知名演员还多一层与观众的关系。如何对待这些复杂关系,即是人们常说的怎样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与品性。 左清飞以不少的篇幅,写到了与她艺术人生有关的一些人和事。也许有人会以为失之于枝蔓。但认真读下去,常为她那饱蘸真情的笔触所吸引。似乎能感觉到,她是那样情不自禁地要去谈到那些使她难以忘怀的人们,包括从未见面的热心观众。所以,她不怕牵连,去探望“文革”中落难的老领导李亚群;多方奔走,为阳友鹤、陈书舫老师排忧解难;念念不忘热心教导过她的声乐老师周淑婉;把好些观众来信一直保存到今天(这些方面,她的“贤外助”周华峰功不可没)。以后,她又像老师们那样以慈祥长辈的身份,从事业上、生活上关爱着她的学生。这种薪火相传以诚待人的善良与爱心,洋溢在不少章节的字里行间。因此另有一说:左清飞不只写了她自己,还写了一个可爱的群体。不错,她也有“金刚怒目式”的时候。在西苑农庄,她就曾经严词打发过那些惯于“白吃”的当代“九流相公”。这何尝不同样是她率真性情的流露? 不必讳言,在左清飞的艺术生涯中,遭受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与“梅花奖”擦肩而过的那桩疑案了。面对在名利场“潜规则”、暗箱操作下出现的意外失落,这位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国家一级演员竟然一头雾水、满脸茫然,显得那样无知与无奈。不过,“公道自在人心”,正是由于她对艺术的坚守与“不谙世故”,反倒赢得了更多的关心与赞誉。这种“口碑”不是什么奖项可以代替的。有道是:“胸无城府人如玉”,信不谬也。 时间不会停步。不经意间,按政策左清飞已经退休了,但她那难分难解的川剧情结,还促动她在思考着为川剧“总该做点什么?”我想,这个“什么”应该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一个更大的舞台,她一定还能在新的舞台上有所作为。人们眼前这本由她亲力亲为而成的集子,难道不就是一个“什么”么? 2010年5月于成都

内容概要

《清言戏语:左清飞艺术人生》内容简介:左清飞是在20世纪50年代戴着红领巾进入川剧圈的。如今,众多前辈先生都先后辞世,左清飞也已为人师。相信这些优良的艺术基因,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传承中,一定会产生应有的后续效应。舞台上的左清飞,靓丽多姿,光彩照人。舞台下的左清飞,聪颖好学,诚挚率真。更多了解台下的左清飞,将能更好欣赏台上的左清飞。读《清言戏语》,可走近左清飞。

书籍目录

序 走近左清飞第一编 走过的路注定该吃这碗饭第一次上台打了“戏摆子”一出《杀狗》调省团师运桃花村的故事这样的剧本我喜欢几进中南海喜欢演现代戏都是“玉女”惹的祸《杜鹃山》和周淑婉他终于等到这一天“有熟人没得哟?”久演不衰《绣襦记》演《贵妃醉酒》还没有入门这个矮子是谁?“世间多愿出三娘”天府花香到京华冒险改《情探》难忘的“讲习会”师恩难忘这唱的是川剧吗?千里学《打神》承包纪事《秋江》欧洲行笑呵呵的周企何翰老的期望但录前文忆恩师恢复经典“梅花奖”和我开了个玩笑聂母“变发”《望娘滩》知道什么是血汗钱了“川剧皇后”走了真神面前不烧假香人生的又一次体验重返舞台“我一生只画美的东西”送将军远行两见巴金又一个李部长总该做点什么第二编 文稿一束窍门在哪里八问李亚仙——《绣襦记》角色分析什么叫表演?怎样表演?(之一)——应邀在绵阳“戏曲表、导演讲习会”讲授表演课的讲稿什么叫表演?怎样表演?(之二)——应邀在绵阳“戏曲表、导演讲习会”讲授表演课的讲稿难忘的会见西洋发声与戏曲唱法相结合是一条可行之路——我在演唱实践中的体会与探索附 周淑婉:我对川剧女演员嗓音训练的探索——从解决左清飞声音难点谈起演员心中的“上帝”“三娘”的启示怎样才能演好戏?——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名家讲坛”的讲稿第三编 且听评说热爱川剧的左清飞观《绣襦记》爱李亚仙 赞左清飞左清飞与《绣襦记》川剧舞台上的“玉女”——左清飞印象不是梅花 胜似梅花——左清飞印象清波照影忆风采 白鹤振翅伴雏飞——左清飞的川剧情结我的老师左清飞像妈妈一样的老师新颖 别致 深邃——评川剧《困邢州》女子 小人 高尚情操——看省川剧院一团演出《绣襦记》继承 革新 创造——评左清飞主演的川剧《绣襦记》精益求精 更臻完美——喜看省川剧院的《绣襦记》继承 革新 发展——喜看川剧《绣襦记》三看左清飞演《绣襦记》振兴川剧 务求实效——记川剧演员左清飞中国戏曲打动了一颗年轻的心创川剧高腔一代新声的左清飞“振兴川剧”使我振奋——川剧《绣襦记》观后川剧振兴动京华——四川省“振兴川剧”汇报演出团在京演出侧记“振兴川剧”赴京汇报演出观后谱得新声传彩曲——谈左清飞演唱艺术的创新待攀高峰在眼前雪莲一朵跃诗魂——评左清飞演的《情探》一寸相思一寸灰——看蓝光临、左清飞演《情探》意趣交映《闹齐廷》阳翰老笑谈左清飞怨愤中的柔情川剧爱好者刘春林的一封信著名画家黄纯尧的一封信文化名人车辐的两封信日本川剧迷赤木俊仁的八封信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剧本和舞台二度创作,紧扣着写人、写情的主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李亚仙、郑元和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刺目劝学”,在和谐、温馨的艺术氛围里,李亚仙伴夫夜读。郑元和沉浸在“重逢更知恩爱甜”的温柔乡里,懒读诗书。认为“这光景,只宜促膝倾谈情款款,又何必煞风景苦读诗篇”。李亚仙柔情脉脉,婉转规劝。郑元和一会儿放下书本,走过来看她刺绣;一会儿又嫌蜡烛燃得慢,弹烛花烫了手;一会儿又要亚仙看他一眼,说是看了就读。李亚仙一往情深、百依百顺。可是,郑元和还是“惜光阴愿与你朝夕相伴,诗酒中愿陪你夜夜更残”。让李亚仙感到“真果是痴心人劝之不转,奴心中好一似滚油在煎”,她想不出办法,急了、嗔了。然而,纯真、稚气、调皮的郑元和还在爱河中徜徉,“诗兴来也”出口成章:“蛾眉凤眼半含嗔,流露相思百媚生。最是灯前那一瞬,不销魂处也销魂。”李亚仙哭笑不得,引得郑元和诗兴不止:“两行珠泪盈香腮,哭脸更比笑脸乖。别来识得相思苦,一树梨花带雨开。”此情此景,她恨铁不成钢,她无法可想了。千回百转,一腔幽怨,直至“用花针刺目将夫劝”。剧作和表演处理上,戏剧冲突,人物情感,剥茧抽丝、层层递进。左清飞和夏官禄对人物性格和情感发展变化把握准确、表演到位,不温不火。特别是左清飞的演唱,乐感好,行腔高成低就,圆润优美。“郑郎夫未把前程放心上”,一板【红衲袄】二流及其后的几段演唱,可谓深得“阳红衲”(阳友鹤)真传,抑扬婉转,荡气回肠、声情并茂,极富艺术感染力。整场戏生活化,富于人情味。唱念做舞,一腔一调、一行一坐、一颦一笑、一静一动,感情色彩很浓,细腻传神、新颖别致。

后记

2007年3月,我接到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张述华的电话,言即将召开“亚公(李亚群)诞辰百年座谈会”,要我作好发言准备。开会这天,我带去了1987年应省政协之约写的一篇名为《回顾》的文章,念了文中有关忆亚群部长的段落,与会者认为写得生动,很有感情。这次活动发起者之一的文辛老师、到会的李致副部长,当时叫人复印了全文,要带回去看看。 没想到过了不久,文辛老师约我见面,在一个小茶馆里,他郑重地将复印的《回顾》文稿交给我,文稿上贴着字条: 建议: 编印一本《左清飞传》(暂名) 1.回顾(艺途漫漫五十年) 2.自己写过的文章 3.别人写自己的文章 4.照片(剧照、生活照) 5.绘画作品 6.请人写“序”“跋” 可与剧协或川研院联系,作为“川剧名人传”系列丛书之一出版。 同时请来了王诚德老师,文辛希望他“主刀”,编辑这本书。看来他们动真格了,二位老师都已过八十高龄,还操这份心! 我从来就没想过要出书。两年前,好几位师友曾鼓动我:“以你的成就和影响,完全可以出书。”我笑笑而已。今天面对二位老师,我该怎么办呢?王诚德老师说话了:“出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一般化,必须有价值,有可读性,否则没有意义。左清飞不同于老一代艺术家,自己能动笔,她们这一代在川剧史上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也是这本书的定位和价值所在。这本书必须由左清飞自己动笔来写,就以《回顾》为基础,但必须‘发酵’。发酵不是掺水。要增加内容,注重细节描写。这是书的主要部分。再加上自己过去发表的、别人评论的文章,加上照片、音像资料,这样就比较完整了。” 说来说去,他们是要我自己动手写自己的艺术人生,就像二十五年前王老师“逼”我写《八问李亚仙》一样逼我了。可那是一篇文,这是一本书啊! 夏天,我根据别人的建议,在青城山找到了陈国福。这位几次鼓动我出书的笔杆子,看了文辛的“建议”,很激动,答应待我书稿出来,帮忙看稿修订。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写作建议。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你的‘梅花奖’问题必须写,绕不开,避不了!”我为难了。我怎样写?我怎好写?要写必讲实情,顾虑颇多。提起的笔,又搁下了。 2008年5月,在成都金河宾馆参加“许倩云舞台艺术六十五周年座谈会”,与刘厚生、李振玉、康式昭等老师相遇,在拜访中他们都支持和鼓励我:“这不仅是对你个人艺术的总结,更是对川剧做了一件很有益的事。”康式昭老师还就书的构成谈了具体意见。至于“梅花奖”,他们表示:“写阳光下的阴暗,有何不可?”刘(厚生)老说:“你完全可以写,不要有顾虑,不管牵涉谁,还可以点名。我们讲实事求是。”我的顾虑终于打消。其实,通过写书我才发现,无论什么奖,在人的一生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就在拜访他们后的第三天,“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了,离成都市几十公里的地方天塌地陷。我和大家一样,天天流着眼泪看电视,两次走进银行为灾区尽微薄之力。哪还有心思去写书? 半年以后,想起老师们的期望,我开始动笔,构思了全书粗略内容,并于2009年初写成第一章初稿,以此探路。恰逢康式昭老师来蓉,他看后说:“不错嘛,就这样写。”又给刘老寄出一份,不久之后,他竞写了一篇不短的文章,后来刊于《四川戏剧》。既是鼓励,又是压力,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此时方恨读书少,还要翻阅大量资料、笔记,进展很慢,真有点想放弃了。一直关注此事的王诚德老师说:“想打‘退堂鼓’嗦,这个时候,你还退得回去呀?”华峰也说:“不写对不起那么多关心你的老师!”他主动帮我去做我不想做而又非做不可的事。 我静下心来。回想起从艺五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一路上那么多的好人扶持,教诲我的众多老师和亚群部长都先后辞世,每念及此,心潮难平,泪水难禁,许多的话,涌向笔端,冲破原有格局,成了现在模样。西昌邛海的两个月,完成了十余万字的述说。之后,到璧山、走江津,寻找久远的记忆,核对陈年的事实。终于在2009年底完成了书稿。而此时的陈国福,已不幸卧病在床。当我把书稿送到王诚德老师手中时,他笑了。我长长舒了一口气! 同时,将书稿寄北京康式昭、李振玉处,很快有了反馈:‘“很好。”“出人意料,不要大改,尽快出书。”但是“快”不起来,我又花了不少时间去核对一些事例,犹恐记忆有误。 王诚德老师初看书稿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按他及其他师友所言进行了补充修改。2010年5月,他再度通览全稿,字斟句酌,仔细修改,连标点也不放过。最难的是取书名,我们想、朋友议,书稿写完还没有着落。书稿完了,还要有序言,真够麻烦!结果两件难事,都靠他才得以解决。被王老师称为“始作俑者”的文辛老师,患有白内障,手拿着放大镜,用五天时间看完书稿,致使腰部贴上好几帖膏药。定稿了,他笑说:“看来当初‘逼’左清飞自己动手写,是‘逼’对了!”王老师看着我笑了笑:“是嘛,就是要逼才得行!”对他们,用一个“谢”字实实难以表达! 在写书出书过程中,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致、原省文化厅副厅长胡继先、原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定欧、现任院长杜建华和《四川戏剧》副主编尹文钱等都极为关心和支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繁忙中还看完书稿。重庆王其慎、合川邱永江、南充汪洋及本院陈家炳、任庭芳、杨昌林等提供了一些资料;段吉斧、杨又村、魏远林、杨成林、饶其汉、饶苏、左昭先等看稿后,提建议、谈感言、核事例;张文瑞、陈彦、蔡明光、余小武、谢正新等先后提供了部分照片。帮我者不止上述师友同事,难以尽列。在此一并致谢!’ 尤其是著名作家马(识途)老,已九十六岁高龄,还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令我感动不已。 临出版了,封面需一幅戏曲人物画。著名画家邱笑秋画务缠身,竟然放弃休息,用春节的几天时间为本书作画。我很过意不去!他风趣地说:“没什么,要怪呀,就怪我的川剧情结太深了!”本书责任编辑谢雪,在审看书稿中,连最不起眼的几处川剧行话,也要求注释,生怕读者不明白。一个非川剧爱好者,何以如此认真细致?她笑说:“在编了几本川剧书后,我觉得川剧真的了不起!也越来越喜欢川剧了。”谢谢他们!为我,也为川剧。 另想说明的是,第三编《且听评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师友和学生于2009年写的,基本按时间为序;第二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见诸报刊的评论文章,全按时间为序;第三部分是观众听众的来信,也按时间排列。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就,是和他们的鼓励和批评分不开的。 要说写书的感受,写与不写完全不一样!我总结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更提高了自己。 我在川剧艺术的路上走了几十年,如果此书能给后来的行人有所启迪,我就心满意足了! 如有不妥,请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11年2月


编辑推荐

《清言戏语:左清飞艺术人生》舞台上的左清飞,靓丽多姿,光彩照人。舞台下的左清飞,聪颖好学,诚挚率真。更多了解台下的左清飞,将能更好欣赏台上的左清飞。读《清言戏语》,可走近左清飞。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清言戏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