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的故事

约翰・玛西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6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

约翰・玛西  

页数:

431  

译者:

于惠平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世界文学流派纷繁复杂,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作者是以英美文学和欧洲文学作为主要流派来介绍的。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希腊、罗马历史、哲学、戏剧与文学交相辉映的丰盛成果,中世纪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文学的叛逆和革命,以及19世纪前后欧洲与英、美文学中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纷至沓来的繁盛起伏。从行文来看,作者不讲求面面俱到,详细周全,更注重介绍世界文学思想发展的内在沿革、有深远影响的巨匠和作品的风格,以及对后世影响。其间,作者也根据自身的体会串写了很多后人的评论和自己的心得,虽然是介绍性的文字,一路读来竟也有荡气回肠的感觉,不觉得烦闷,对得起“故事”这两个字。

作者简介

  约翰·玛西,美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长期担任美国《波士顿邮报》《国民杂志》文学专栏的主持。本书是作者最富盛名的著作,历时四年而成,是一本厚积薄发之作,用作者的话说:“自己的一生都在为写作本书做准备。”本书出版后,得到了房龙等知名学者的好评。

书籍目录

第1章 书籍的制造第2章 文学的起源第3章 神秘的东方文化第4章 犹太文学第5章 希腊的历史和历史学家第6章 希腊的叙事诗第7章 希腊的抒情诗第8章 希腊的戏剧第9章 希腊的哲学、雄辩术及散文第10章 罗马的历史和历史学家第11章 罗马叙事诗第12章 罗马的戏剧、哲学和抒情诗 拉丁的戏剧、哲学和抒情诗第13章 拉丁散文第14章 日耳曼、哥特和罗曼司的起源第15章 中世纪的法兰西文学第16章 早期的德意志及斯堪的纳维亚文学第17章 但丁与《神曲》第18章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第19章 19世纪以前的法国散文第20章 19世纪以前的法国诗歌和戏剧第21章 古典时代前的德国文学第22章 19世纪以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学第23章 伊丽莎白时代前的英国文学第24章 伊丽莎白时代的非戏剧文学第25章 莎士比亚以前的英国戏剧第26章 莎士比亚第27章 伊丽莎白时代的其他剧作家第28章 17世纪英国抒情诗第29章 弥尔顿第30章 17世纪的英国散文第31章 复辟时代的英国文学第32章 18世纪的英国散文第33章 18世纪的英国诗歌第34章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复活第35章 19世纪的英国小说第36章 19世纪的英国散文和哲学家……第49章 美国的诗歌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完美的文学史,它把几千年来影响世界各民族的伟大的文学家及其相互关系、重要的书籍及其时代背景梳理得一清二楚。与一般的纯文学史不同的是,本书并不以学者的深厚博学为能事,而致力于用生动流畅的文笔一气呵成,如同在诉说一个悠远美丽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读到二十五章。整本书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和不同的文学种类娓娓道来;书的内容也没什么难理解的地方,就是单纯的人物与文学作品介绍,可以当做不错的文学史入门读物。但是不得不吐槽一下翻译和校对,行文晦涩半生不熟也就算了,成堆的错别字和前后不一的译名是作甚?光是「像」写成「向」就好几次。一会儿蒲伯一会儿蒲柏你欺负我眼神儿不好使吗,还有到底是马娄还是马娄礼还是马洛礼?就算是合译也不至于这样吧,可怕。


  谈及纸的历史和印刷术却未见蔡伦和沈括的名字,又要企图完成一次全球扫描,可谓是虚拟的航拍了。
  
  但启发还是有的:
  
  1. 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意义至今仍然无法合理评估;
  
  2. 经典最多几千部,不必恐慌,生有崖,知亦有崖哦;
  
  3. 外国人看中国人的视角;
  
  4. 东方的事物比西方事物的节奏慢得多,不是若干倍,而是无数倍,这或许是东方在科技文明和制度文明方面落后的原因;
  
  ……
  
  


  对许多读者来说,他们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重要书目,这个数目很可能比这整卷书都浩大。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在这本书里面,许多价值的书都没有提到,或者只是一笔带过了。每一个读者都可能会发现,自己所喜欢的某本书的重要位置被另外一本自己觉得并不怎么样的书所占据着。这种情况是很难避免的。但是,我希望这本书对文学和其他艺术的讨化有些益处 ,并增进讨论者的兴趣与乐趣,或者有助于大家成一致的意见。


  来自文学的沙漠,对世界的文学是一点也不清楚。想了解一下西方的文化,增加一下自己的见识,所以看了这本书。
  总体感觉自己是没有选错书,里面的内容真的是非常的多,每个时段的每个国家的文学都有涉及,并且介绍了重要的人物及其著作的梗概;并将几个文化的关系理了一遍。
  也许是内容量实在太多了,看这本书的时候挺累,经常要反反复复的来回看个几遍才能把一页纸里面的内容消化掉。真正认真看完的就圣经、希腊和古罗马的这一段。
  
  书有点不太好,翻译的有时感觉不是很符合中文的习惯,看起来显得更累。但书的内容还是非常的推荐。


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从印度学者那里学到了智慧是精神的静观,了解到在物质的背后存在着本质即观念。
这成为柏拉图哲学的基础。
有一句印度谚语说:精神寄寓在一切人心中。


英国的“人人丛书”把迦梨陀沙的《沙贡泰拉》列入了。


作者认为,佛教“欲望是一切痛苦根源”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生命的退却,“这一点与积极进取的欧洲理性hi很不协调的”。
认为除非我们的文明经历了真正痛苦的失败而衰退,否则我们的思维很难接受这种消极处世哲学。
但不仅是柔弱者的哲学,它对勇敢的人们同样有一种魔力。不论是厌世主义者叔本华,还是朴素的乐天主义者爱默生,他们对佛教理念都有自己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卡莱尔在《英雄和英雄崇拜》论文中,对默罕默德有“公允的评价”。卡莱尔说“我认为从整体看,'古兰'的真义就是诚实”。


把圣书的语言看成是流体的,运动的,文学的,不是固体的,静止的,科学的,这是通向正确理解的第一步。——马修·阿诺德


今天独到第27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