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诗经解读

孙良申 著,高宏存 总主编,李正堂 总主编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

孙良申 著,高宏存 总主编,李正堂 总主编  

页数:

248  

Tag标签:

无  

前言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总量差不多十年就增加一倍,而阅读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更是帮助求知者打开了知识之门,有什么不明白的似乎Google一下就解决了。如此背景下,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我首先要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时代发展到今天阅读那些语言难懂、内容古典的著作,还有必要吗?  其实,这里似乎存在一个认知的误区,认为时代变了古典的著作就已经完全过时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经典著作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特别是那些文化元典著作,更是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是一个民族存续的文化基因。只要民族血脉延续着,这些著作就不会过时。虽然岁月流逝了几千年,当代人的生活也和古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对生命价值的探讨是亘古未变的,古人的智慧完全可以借用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经典里看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更是古人的永恒智慧和生命精神。  冯友兰曾经这样评价经典阅读:“阅读就是发现可能存在的世界,而这是人所能享受到的最为持久的乐趣。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谓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就好比是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与伟大的民族心灵实现最真切的交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智慧,就像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浸润着人的心灵,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胸襟和眼界,修炼了意志和品格。  经典需要读,关键是怎样读。我们之所以策划出版这套《国学解读丛书》,就是要给那些渴望读书的朋友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书目,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给自己的文化生命带来充盈丰富的体验。名之为“国学”但并不是包含了国学所有的门类,主要选择了包含中国文化元典在内的人文经典。为了起到对阅读者的“导读”作用,方便读者阅读理解,除了包含同类书籍具有的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栏目之外,出版策划者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别的栏目。比如:  当代阐释:在经典原意的基础上,从当代人的视域出发,将文化元典的阐释与当代阐释水平相契合,不做纯粹封闭式的自说自话式独语。惟有体现出“经典”的“当代性”,才是找到了重读经典的当下语境以实现其当代价值。这种阐释体现出了多元理解和当代精神,对青少年有励志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多元思想。  国学故事、文化常识:“国学故事”与“文化常识”两部分内容,紧紧围绕着经典相关原文内容,或穿插讲述相关具体历史故事,或提炼一定的文化常识进行解释,对读者理解经典内容很有帮助和启发。  所有这些内容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具体的帮助,也体现了我们这套“解读丛书”的个性生命。文化经典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当代人的文化生存中,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找到这个文化的契合点,打破时空界限,在众多作者富有创造的导读、评析、阐释中,古为今用,以今释古,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价值,凸显这套丛书的意义所在。  阅读经典才能把深厚的文化沉淀在个体的心灵中,活化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中,从而熔炼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实现文化生命的自觉,建设自己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

内容概要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文学价值所作出的评价。兴乃感发意志;观指考见得失;群似和而不流;怨如怨刺上政。透过《诗经》,品古人之幽情琐绪,阅古人之生活情状。文章古为今用,以今释古,用经典故事开启先贤的精思智慧。

作者简介

  孙良申,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古代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曾在地方高校任教三年,现居北京。

书籍目录

总序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序言 且行且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恋爱的探索爱慕: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汉广蒹葭东门之池匏有苦叶思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采葛关雎子衿东门之蝉相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野有死腐静女山有扶苏桑中坚贞:觳则异室,死则同穴柏舟木瓜出其东门大车宜言饮酒,与子偕老——婚姻的沉思出嫁: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桃夭丰车辖绸缪著思念: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君子于役殷其雷伯兮雄雉卷耳和谐: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日鸡鸣车邻有狐无衣弃妇: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氓谷风白华晨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丽的追求石页人叔于田淇奥野有蔓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思乡的回味东山采薇陟岵河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悌的坚守凯风蓼莪常棣祈父鸨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离别的哀愁渭阳燕燕罴民有客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苦难的征服硕鼠小星何草不黄行露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死亡的超越葛生绿衣黄鸟素冠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生命的苦短蟋蟀山有枢蜉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宾主的欢愉南有嘉鱼鱼丽伐木鹿鸣心之忧矣,其谁知之——知己的寻觅黍离园有桃柏舟扬之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勤劳的畅想伐檀生民庭燎七月

章节摘录

  【经典原意】  东门外的护城河,可以在那里浸泡麻。那位温柔美丽的姑娘,可以与她相会唱歌。  东门外的护城河,可以在那里浸泡苎麻。那位温柔美丽的姑娘,可以与她相对倾谈。  东门外的护城河,可以在那里浸泡菅草。那位温柔美丽的姑娘,可以与她倾诉衷肠。  【当代阐释】  劳动浸泡出的缠绵  这是一首男子追求女子的缠绵恋歌,也是一首共同劳动的欢快对歌。  东门外的护城河里,一群有说有笑的青年男女,正在浸麻、洗麻。男子见到了心仪的姑娘,悄悄来到姑娘身旁,与她唱歌、聊天、倾诉衷肠。言辞之间,透露出甜蜜的陶醉。  这种思慕与追求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觉得很朴实,很醇厚,很亲切,也很惬意。劳动在爱情中充当了催化剂。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男男女女来说,这是一种久违了的感觉。  因为在高楼大厦之间,人们的情感宣泄总喜欢寄寓在快速、简单、虚拟的手段和基础上,所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恋、闪婚。男女之间的情感也因此而泛滥短命。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情感不是游戏,既可以随意终止,也可以结束之后重新来过。它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是两个人安定长久的情感抚慰。秦观《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可以刻在天涯海角作为爱的丰碑存在,这是两情相悦的最高归宿。  现代的都市情感,许多人往往选择公园、网络等作为爱情的生长环境,选择财富、地位作为爱情的生长基点,因而也就导致了各种各样另类爱情的出现。而在《东门之池》中,男女之间的爱恋因劳动而美丽,因劳动而高贵,劳动给这对恋人增添了一圈淳朴而圣洁的光环。虽然现代的人们早已不需要通过集体的体力劳动去追求另一半,但我们是不是还要把“劳动”中所隐含的纯真、朴实延续到我们的交往中,才能让那份爱,更加长久。  【国学故事】  白水素女  白水素女典出《搜神后记》。东晋时,侯官县有个孤儿名叫谢端,很小父母就去世了,又没有亲属,好心的邻居收养了他。谢端忠厚老实,勤劳节俭,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离开邻家独立生活。但因为家中一贫如洗,他一直没有娶妻子。邻居们很关心他,打算替他找个媳妇,帮他说了几次媒,都没有成功。  谢端每天日出耕作,日落回家,辛勤地劳动着。一天,他在城墙脚下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像一个能装三升水的大壶。他感到很惊奇,也很高兴,就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用水养着。  就这样过了十几天,谢端每日依旧很早起床去地里劳动。但后来的一天,他回家却见到灶上有香喷喷的米饭,橱子里有美味可口的鱼肉蔬菜,茶壶里有烧开的热水,他想,一定是哪个好心的邻居帮他烧火煮饭。  没想到,第二天回来又是这样。两天,三天……天天如此,谢端心里觉得过意不去,就到邻居家去道谢。他走了许多家,邻居们都说不是他们做的,何必道谢呢?谢端心想,这一定是邻居好心肠,硬是一再致谢。邻居们笑着说:“你一定是自己娶了个妻子,把她藏在家里,为你烧火煮饭。”谢端听了心里很纳闷,想不出个头绪来,于是想探个究霓。  第二天,谢端起了个大早,鸡叫下地,天没亮就往家里赶。家里的炊烟还未升起,谢端悄悄靠近篱笆墙,躲在暗处,全神贯注地看着自己屋里的一切。不一会儿,他终于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缓缓走出,身上的衣裳并没有因水而有稍微的湿润。这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就开始烧火做菜煮饭。  谢端看得真真切切,连忙飞快地跑进门,走到水缸边,一看,自己捡回的大田螺只剩下个空壳。他惊奇地拿着空壳看了又看,然后走到灶前,向正在烧火煮饭的年轻姑娘说道:“请问这位姑娘,您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要帮我烧饭?”姑娘没想到谢端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大吃一惊,又听他盘问自己的来历,便不知如何是好。年轻姑娘想回到水缸中,却被谢端挡住了去路。谢端一再追问,年轻姑娘没有办法,只得把实情告诉了他。原来,这位姑娘是天上的白水素女。天帝知道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所以派白水素女下凡帮助他。白水素女又说道:“天帝派我下凡,专门为你烧火煮饭,料理家务,想让你在十年内富裕起来,成家立业,娶个好妻子,那时我再回到天庭去复命。可是现在我的使命还没完成,却被你知道了天机,我的身份已经暴露,就算你保证不讲出去,也难免会被别人知道,我不能再待在这里了,我必须回到天庭去。”谢端听完白水素女的一番话,感谢万分,心里很后悔,再三盛情挽留白水素女。白水素女主意已决,临走前,白水素女对谢端说:“我走以后,你的日子会艰苦一些,但你只要干好农活,多打鱼,多砍柴,生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我把田螺壳留给你,你可以用它贮藏粮食,能使米生息不尽,壳里的稻谷都不会用完。”正说话时,只见屋外狂风大作,接着下起了大雨,在雨水空漾之中,白水素女讲完最后一句话便飘然离去。  谢端感激白水素女的恩德,特地为这位田螺姑娘设了神位,逢年过节去烧香祭祀。而他自己依靠勤劳的双手和白水素女的帮助,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几年之后,村里有人把女儿嫁给了他。据说后来他当了县令,直到今天,在那里还有一座“素女庙”。  【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服装原料  明代之前,中国古代人民衣物的主要原料为丝麻,所以古代人民除栽种粟、麦、稻等粮食作物外,多栽种桑、柘、大麻、苎麻等,称为“男耕女织”。除了供衣服制作,麻可以制作麻绳之类,丝絮是制作被褥、冬服等的原料,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至元明时代,棉花才逐渐部分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中国东北地区偏冷,衣服原料偏皮革制品,称为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诗经解读 PDF格式下载



包装不错,内容不错,纸质很好


解读比较简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