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0

石耿立 编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

石耿立 编  

页数:

389  

字数:

43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  2010随笔阅读小札 随笔的条件和赌注乃是精神的自由,人们说文化生态好的时候,也是随笔的嘉年华。随笔要的是一个随字,是自由随便,是心态的无枷锁状态,是放松。  一 南帆的随笔是偏向智性的,有人说他的随笔的文字是审智的;南帆的《寡人之疾》是拿性说事的,里面有现象,有段子,并不靠性吸引眼球,是借助现象明理,是弹跳,从感觉处升高滑翔;孙绍振说南帆的文字“直接从感觉进人智性的思索”,“他最为精彩的发现是从现象出发进行直接抽象,而不是从文献出发作间接演绎”;南帆的散文是审智的,也是审美的,在智性的下面,我们可以触摸到他的体温而后情感的流动;南帆是搞理论的高手,是唯一的在散文创作和理论上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他的理论是冷峻的深刻,但他的随笔更见他的智慧和思索;南帆的散文更近人情,更见个体生命的真实刻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散文家” 授奖辞说南帆:“他的冷峻和理性,来自于他对生活真相和思想疑难的不懈追问,如同他隐忍、深微的生命体验,往往通过智慧的细节解读和符号分析,走向清晰、透彻和宽广。他活跃的探索精神,拓展了散文的文体边界;他沉静的语言,既有思索的欢乐痕迹,也有洞悉事物本来之后的感伤。他出版于2004年度的《关于我父母的一切》,通过描述一段正在消失的父辈的人生,有力地呈现出渺小人群与巨型历史之间的裂缝和错位,并对个人的创伤记忆、时代的内在迷乱给予了真切的意义关怀。他所揭示的时代对人的微妙影响,以及人与历史互相改写的复杂境遇,既是对亲人的沉痛追思,也是理解当代现实的重要参照。”南帆的散文随笔是他的人生温度的记录,透出的更多是智慧。  二 于坚的随笔散文是他的诗歌精神的延伸,看起来这样的文字有点琐碎,有点断片感,但却饱满,有着生气,是生活拒绝修辞的本真,他的散文文字是对诗性精神的坚持和建立,是有别于杨朔诗意的,为当代散文的抒写添加了新的质素。再就是于坚对民间写作立场的坚持,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矛盾冲突的焦虑,使他的散文充满了自由、浪漫而不漂浮的诗意,为当下散文拓展了题材表现空问,也使他在中国当代散文发展进程中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于坚说:“重建日常生活的尊严,就是重建大地的尊严,让被遮蔽的大地重新具象、露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前提下,他的散文视点与众不同,他追求的似乎是生活的原貌。于坚的民间写作立场,:在场者”的身份,使他的散文在貌似粗砺的外表下,透视出日常生活的纯朴、细致。他的散文随笔像一个铜匠在打磨一件物品,有着生气和叮当声,他的文字的表面像有包浆那样的温润的光,《闲逛集》里,穿着垂到膝盖的羽绒冬衣,像是披着个大麻袋的闲逛者,能在他的散文中闪烁出异样的光泽。  三 说不尽的“五四”,谁的“五四”?如何纪念“五四”?不同的精神资源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最好还是还原“五四”现场,走到源头来看待“ 五四”,看待“五四”后来的畸变。姜泓的《百年启蒙,两个“五四”》通过历史的勾勒,还原,使我们明白地知道“原来以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为主旨的新文化运动,却被局限在了教育界学术界,失去了往日的声华。  ‘五四’的旗帜依然飘扬,上面的‘科学与民主’几个大字已变成了‘反帝反封建’;后来的人们只知道‘五四青年节’,已不知道‘五四文艺节 ’,更勿论‘娜拉出走’、‘阿Q革命’究竟何所指了。” “五四”是未完成的启蒙运动,救亡压倒了启蒙,内中的曲折岂可以一代人两代人的血泪可概括? 四 龙应台2010年8月在在北大的演讲,是一个文化事件,也是散文事件,最动人的是最后她引用1980年代《野火集》出版后,离开台湾去欧洲前留下的一句话:“今天晚上站在这里说话,深怕带来什么后果,但我有梦,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讲我们想说的话,我们的下一代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我们的下一代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恐怕应该视为龙应台这次演讲的骨头吧,她的演讲《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通过歌曲的演变来展露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一群人从被抛弃的孤独感中跌跌撞撞爬起来,然后立身于脚下的土地,进而身份认同,融人于台湾的美丽,靠的是什么?是一代人青春付出和勇气担当,靠的是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的浸染。  龙应台演讲的信息量非常丰沛,有无限解读的空间,你既可以从普世的方面,也可从个人的体验。那里面的反思追问是一种逼人的沉重:“国家是会说谎的,掌权者是会腐败的,反对者是会堕落的,政治权力不是唯一的压迫来源,资本也可能一样的压迫。而正因为权力的侵蚀无所不在,所以个人的权利,比如言论的自由,是每个人都要随时随地,寸土必争,绝不退让的。” “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衡量文明的一把尺。它不太难。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这个城市怎样对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对于残障者的服务做到什么地步,它对鳏寡孤独的照顾到什么程度,它怎样对待所谓的盲流民工底层人民。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具体的文明的尺度。” 五 《缅想的灵地》是描写杨靖宇将军的,此篇文字不仅仅止步在: 将军孤身一人,在三道崴子被日本鬼子包围,身负重伤,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敌人砍下他的头颅,解剖了他的遗体,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在场的中国医生流下了眼泪……、 缅想的灵地,在谴责日本人的同时,是对“这号中国人”的现象的反思与追问,将军惨烈地牺牲在三道崴子。而通向三道崴子的绝境,是谁一步步设计的?日本人是做梦都想,但他们力量不足,情况不熟。一个绕不过去的严酷问题是:世上有一群为将军所不耻的“这号中中国人”。他们联手,帮助鬼子“谋杀”了将军。  鬼子岸谷亲自为杨靖宇主祭下葬。这个缉捕杀害将军的元凶,后来升任山西省次长。他亲眼看到切开的将军胃袋里没有一粒粮食,“默默无语,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他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日本投降后,他用氰化钾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剖腹自杀。  日本这个民族,是非常矛盾的民族。在切齿痛恨鬼子凶残的同时,也隐隐感到,即使如岸谷这类鬼子,也还有着人性的本真,因为他还知道折服有气节有血性的对手。  六 我们从小接触的地主形象多来源于文艺作品,地主是被塑造而成的吸血鬼的形象,在《地主——一个百年难尽的话题》,王宏任替我们说出我们心目中的被教育:“地主是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是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是罪恶的剥削阶级;他们品德败坏,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地主在我们过去的文艺作品里可以套用马克思的名言:“地主(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对于地主形象的扭曲和误解,来源于以阶级斗争为哲学的时代对于树立对立面的政治诉求。在阶级矛盾绝对不能调和的时代精神引导和感召之下,一些“著名遐迩”的地主恶人应运而生,进入20世纪60、70乃至于80 后的记忆储存。这些地主形象或是取材于真实原型,或是纯属虚构,或是取诸多个,杂成一人。  地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和社会想象,也是一个靶子,一个标签,像是种姓制度下的贱人,是打上了“红字”的一类,历史的车轮碾过了,多少地主成了车轮下的齑粉。  七 祝勇的随笔是可以归类于有思想的随笔,是有诗意笼罩的文字,他的《紫禁城:空间与时间的秘密》,是从建筑来说事。这建筑是历史的怀古,也是时间的沧桑,可以让我们有现场的质感,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他的文字又有着西方历史的坚实的叙述。历史随笔的失足处最怕的是无识见无细节,中国人向来是好怀古的,建筑是历史时间的存储器,你可以在衰草斜阳间,触摸到时间的流逝,没有什么是永存,唯有时间,但世俗的时间也是断裂的,人都是要死的,但空间的紫禁城呢?最后也会在时间的深处消遁于无形,这么说文字呢?文字有时可以避过秦火,避过项羽的火把,阿房宫没有了,那些凭吊的文字和歌吟留存了,无论杜牧无论司马迁。  祝勇也是用文字来建筑,这是纸上的建筑,坚过钢筋水泥。  八 朱正先生的文字是有骨头有思想的,他的《从曹州教案到普方协会》让我震惊,因为我是一个曹州人,读到这样的文字令我感慨:普方是个德国人,曾在南京担任一家中德合资公司的副总经理。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苏北地区的4个失业青年潜入普方居住的别墅行窃并杀人灭口,将他和妻子及一双未成年儿女一家4口全部杀害。  惨案发生后,国内的反应在震惊之余,对歹徒是一片“千刀万剐”之声。而德国人的反应却出乎意料。据报道,普方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在了解了案情以后,老人作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很陌生的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她的一位同胞对此解释说:“ 德国没有死刑。我们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但是江苏的地方法院还是依照中国的法律对4名杀人犯判处了极刑。  与此同时,更多在南京的外籍人士已经开始寻求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去纪念普方一家。在那年的11月,他们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自此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  普方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在我国的历史上,也多有以德报怨的,并被作为一种美德褒扬,但我们的“恕道”几乎全都是当事人之间的行为,像德国人这样不仅“德”及仇敌,进而“德”及无关人群的“报”法,的确让人深思。  蒋蓝的随笔向来是注重思想,他从一个先锋诗人,转向为一个思想者,他的随笔文字是一种异质的文字,《芒果的精神分析》还是长于铺叙,人们说蒋蓝的随笔不媚俗,是一种利爪。苏北的随笔和散文是从汪曾祺出来的,讲究味和趣,表面上平淡没火气,但有一种夺人的魅力,令人不忍摆手。塞壬的随笔和散文总是立足当下,有一种粗砺的力,读《羊》,我们的视野中,就会蜷卧一只始终沉默着、哀伤着的乡下的母“羊”。是人么?也是羊,在羊的周围是一群似羊非羊,说狼不是狼又是狼的群体,《羊》中,三个年轻的女性智残(障)者(“一傻”、“二疯”),尤其是堂妹“淑兰”所深陷周遭人性之“恶”中的悲苦命运,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冷,让我们感到生存的恶。  一直是把随笔当做智慧和思想的文体,文字可以清淡,但思想和锋芒不能寡淡,有思想的文字和有文字的思想是随笔的双面,没有好文字作为载体,思想无处附丽,是裸露;没有思想的文字是死蛇,只有盘旋没有生命。但随笔的味道除此,我觉得还有趣味,这趣味是文字的满口生香,是味外味道是旨外旨意,2010年的随笔是食兼多味独特的菜肴,品尝者自有合意的养眼养心的一道菜等你举箸。  耿立 2010年12月

内容概要

  让您领略当下随笔的顶尖意趣,让您领略当下随笔的自由精神,让您领略当下随笔的思想盛宴! 《罗彩霞事件与清朝科场大案》、《哲学课》、《愤青太监寇连》、《闲读漫记》、《蝴蝶为什么这样美》、《寡人之疾》、《伍子胥——用性命称称“家”与“国”》、《张敞为什么要画眉》、《一件衣裳一个春天》、《魔鬼夜访杨绛》…… 耿立选编的《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0)》精选2010年全国名家随笔佳作,最新最权威最完整的选本!

作者简介

石耿立笔名耿立,1965年生,
山东鄄城人,教授、著名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求学于山东菏泽师专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出版过诗集、散文集和学术著作,尤钟爱于散文创作,其散文作品曾入选“2006中国散文排行榜”、“2007中国随笔排行榜”、“2008中国随笔排行榜佳作”,并多次被各种选本选载,是国内较有影响的青年散文家。现为菏泽学院中文系主任。

书籍目录

序言 2010随笔阅读小札
平均斯坦与极端斯坦 曾静平
闲逛集 于坚
胭脂 葛水平
顶在头上的文字  苏北
苦读记  苏北
业余读史者的读史笔记 黄子乎
荒野的消逝 王开岭
羊 塞壬
崇拜麦子 雷抒雁
春天的灵魂 蒋蓝
乡村是我们的老家  刘亮程
集体忘恩负义 黄集伟
短文两篇 韩羽
从曹州教案到普方协会 朱正
墙 筱敏
像自由一样美丽 陆梅
写于2010年3月散篇 习习
紫禁城:空间与时间的秘密 祝勇
太后下嫁之谜  李国文
房价的豪赌 南帆
在黑暗中散发痛苦的光芒 高维生
病理切片上的群星 苍耳
随读随记 文河
一例氤氲人诗囊 郜元宝
滋味。韵味 食指
认字三则 流沙河
百年启蒙,两个“五四”一一读殷海光、顾准著作所想到的 姜弘
一次冒昧的拜访一一为林风眠先生诞辰110年而作 白桦
罪与美  赵柏田
渐渐地牵引我们向远方 何士光
成都物候记 阿来
闲散美人 陈丹青
老外看国片之一:《离开雷锋的日子》 吴迪
枪毙尤金娜 赵刚
我怎么会没有中国梦呢?一一从乡愁到美丽岛 龙应台
地主一一一个百年难尽的话题 王宏任
地铁疾走默读书一一陈均随笔三章 陈均
血与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 尉任之
走出“象牙塔”之后 王培元
文学新星与矿难 谢友鄞
伪造“共妻令”雷动全世界 彭华
不是每一只鸟都会唱出这样好听的歌 董桥
我经历的“鬼”事 陈忠实
杨靖宇:缅想的灵地 耿立
大革命中的性事 张鸣
公祭刘光第:哀荣背后的玄机 聂作平
1968惊魂万里 杨昂岳
罗彩霞事件与清朝科场大案 郑连根
哲学课 安然
愤青太监寇连材 周英杰
闲读漫记  姚振函
蝴蝶为什么这样美  杨文丰
寡人之疾  南帆
伍子胥一一用性命称称“家”与“国” 白坤峰
张敞为什么要画眉 大卫
一件衣裳一个春天 李娟
魔鬼夜访杨绛 杨绛

章节摘录

  崇拜麦子 雷抒雁  那一年,我和小说家邹志安沿着古城西安东城墙根散步时,他说:“ 你知道我多喜欢麦收时节。看见那一片片金黄的麦子随风轻轻摆动着,心里就痒痒的,生出无限欢快。” 邹志安说这话时,眼里闪着亮光,完全像一个地道的农民,期待着丰收。我能理解他的心情,有着和他一样的体验。望着一片片待割的麦田,那是对从秋天播种,春天耕耘,直到夏天收获,几乎是经历了一年的辛劳而得到的成果的自豪,其喜悦之情是自不必说的。而且,尤其是如我们这些经历过饥饿和困苦的农家子弟,没有不对粮食,尤其是小麦,心存崇拜的。我从上小学直到上初中、高中,都是从家里背着馒头或锅盔上学的,一背至少是三天的干粮;多数时间背的是玉米面的粗粮食品,偶尔有一点麦面搅在里边,便觉得十分的奢侈了。邹志安对麦子的喜爱和期盼,正应着我的心。  邹志安话锋一转,突然对我说:“你信不信,至今,只要我头天晚上梦见成熟的麦田,第二天肯定会收到一张稿费汇款单。” “真的?”我感到惊奇。  “屡试不爽!”他肯定地说。  这经验我倒不曾有。大约是我这人不太做梦的缘故。再说,我平时也很少信这些玄虚的东西。不过,我知道邹志安信这个。他会所谓的“诸葛马前课”。每有事情,便会右手拇指掐着其余四指,一节节细算起来,说是结果十分应验。他说,有一次他和几位西安作家到南京去开会,返程时,大家要他算算行程可否顺利。他随即掐算了起来,说:麻烦,今日行程不顺。大伙似信似疑,到了机场,却一切顺利,便都嘲讽他算得不准。岂料,就在登机前一刻,机场突然宣布这班飞机因故临时取消,让他们在机场白白等了一天。这样的故事,邹志安那一次给我讲了好几个,让我得另眼看待这个高高瘦瘦的礼泉汉子。  我和邹志安虽是乡邻,仅一条泾河之隔,但先前并不熟识。看过几篇他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奖的作品,觉得写的都是家乡人物和故事,十分亲切。从朋友们闲聊中知道,他是位从县文化馆调入陕西省作协不久的作家,地道的农家出身,家境也十分贫寒困苦。这倒是陕西作家几乎共有的特点,像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京夫、高建群、程海等,都是劳苦农民家庭出身,他们刻苦、执著,把写作当成务弄庄稼,拼着命写作,都有了惊世的成就。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一家出版社任文艺部主任,突然收到了邹志安一部长篇小说稿:《多情最是男人》。读他的文稿令我十分兴奋,除了亲切之外,深感邹志安是个编故事的圣手,立即决定出版。不久,我又通过朋友,将这部小说介绍到台湾出版,为邹志安多争取了一千元美金的稿酬。  前边说与邹志安在西安古城根散步的事,就是小说出版后不久,我去西安开会时的情景。邹志安知道我在西安,一定要安排请我吃饭,我一再推辞说会上伙食很好,实在是不忍心让他破费。但怎么也推不掉志安的一片实心。我说:这样吧,明天早上去你家吃早餐,不要麻烦,玉米糁稀饭,萝卜丝菜,就非常合口。志安连说:“好,这好办,都是我媳妇的拿手饭。”他一转脸,又笑嘻嘻地说:“我媳妇虽说是农村人,做得一手好饭。再说,人也长得白,跟白兔娃一样。”那一次,志安的豁达、乐观、幽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到了志安家,更知他经济之窘迫。他指着一台冰箱对我说,这还是拿你们给我的稿费新买的。  那顿早餐虽说简单,但都是家乡口味,吃得十分舒畅。邹志安拿着大白馒头不断推让我吃,说是从远处特意买来的富强粉馒头,好吃得很。  饭后,我们便出了古城东门,沿着城根边走边聊。路很长,话也很多,说到家乡、人生、写作、神怪、奇异,无所不谈。邹志安是一个生活的杂家,读的书虽不算多,但乡间的事情几乎无所不知。那时,我更相信他会写出更好的小说。  可是,1993年某一天,突然有消息说邹志安因病去世了,几乎是与路遥前后脚,这让我惋惜不已。扳指一算,1947年出生的他,刚步人中年,正是人生的好年华。天道不公,如此才气沛然的一位作家,竟这么样就早天了。而且对他那个困苦的家庭来说,中梁摧折,今后生活将何以为计!邹志安生前时时做的那一片麦收的梦境,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听说,坟墓就设在他出生的乡村。我想,在那里,他会追随季节,看麦子的播种,听麦苗的生长,感受麦忙收割的喜悦。一个崇拜麦子的人,生命又回到麦子里。成了一个永远的麦田守望者。当初,他父亲弥留之际,说过一句话:“麦子黄了就收割。”他把这话记了一生。  在那次闲谈中,邹志安唯一的一次冲动和激愤,是讲起他曾经蒙受的一次刻骨铭心的羞耻。  上世纪80年代,买电视机需要购物票。邹志安想买一台电视机,作为一个作家,他也实在应该有一台电视机。当时,西安有好几个电视机厂生产电视。邹志安看到许多人都能弄到电视机票,便写信给各个电视机厂的老总,诉说他想买电视机的愿望,以及想得到一张电视机票的急切心理。  态度十分真诚和谦卑。  “但是,没有一个人理你,没有谁肯回你一封信。”邹志安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他愤然地说,“日后,这些有钱有势的人,跪到面前求我,我也不会为他们写一个字!” 那声音渗透着一个关中汉子的死硬和杠直,冷峻得打得我心疼!  (《散文·海外版》2010年第2期)  ……


编辑推荐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0)》精选2010年全国名家随笔佳作,最新最权威最完整的选本!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0)》具体包括曾静平、于坚、葛水平、苏北、雷抒雁、刘亮程、黄集伟等的代表作品:《平均斯坦与极端斯坦》、《闲逛集》、《胭脂》、《顶在头上的文字》、《苦读记》、《业余读史者的读史笔记》、《荒野的消逝》、《崇拜麦子》、《春天的灵魂》、《乡村是我们的老家》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0 PDF格式下载



年度佳作这样的精选本一直比较好看,这本书收录了很多有意义的作品。非常喜欢


支持此书一下。 文章不错


每年都要买


大过年的速度还挺快
谢谢邮递员了


书很厚重, 内容很丰富.
值得一买.


选的文章都不错,开本拿在手上也舒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