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和顺风雨六百年

董平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8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董平  

页数:

275  

Tag标签:

无  

前言

《和顺风雨六百年》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展示和顺侨乡发展史的正式出版物,是让海内外人们认识和顺、认识腾冲的一张美丽的闪光的名片。这是一座地处极边的“村落博物馆”。元龙阁旁的深潭碧水,双虹桥下的垂柳清溪,弯楼子为代表的传统民居,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宜人景观;更让人称奇的是:远在1928年,这偏僻之地就建起了堪称全国第一的乡村图书馆;从这里走出了“翡翠大王”为代表的侨商群体,走出了著名的哲学家、博士、教授。人说和顺人十有九经商,这经商带回了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域外的文明,带来了时代的信息和新的观念,带来了这边地村寨的繁荣。这繁荣是如何营造起来的?从《和顺风雨六百年》中记述的那一幕幕游子异域跋涉的坎坷经历中,我们看到,他们无论成就高低,能力大小,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报效乡里。在这个共同目标的凝聚下,他们同心同德,各尽所能,办学堂,兴教育,出人才,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这种物质和文化的繁荣不仅惠及和顺、惠及腾冲,还影响到永昌乃至滇西地区,乃至和顺人所到之处。从和顺侨商身上散发出来的,不是铜味,而是书香!和顺人在一代代的接力奋发中,不仅建设了一个美好的侨乡,同时也铸就了令他们引以自豪的和顺精神。前些年,有人在《腾冲文化》上著文,提出腾冲文坛在新时期出现了一种“段培东现象”,指的是小西乡油灯庄出了个在土洞里写作的农民,因为他的文章表达了腾冲人的心声,张扬了民族的正气,所以从几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到县文化局县文联的干部,写诗作文的,习书作画的,企业家,个体户,华侨,教师,农民,等等,都一拨拨地去看望他,关心他,鼓励他,为他排忧解难,就这样“众星捧月”般地捧出了一位——腾冲历史上第一位农民作家(他受到省委书记的接见,在全省文艺授奖大会上代表获奖者发了言)。这种群体性的相扶相助的社会共举与和顺人的爱国爱乡情结是一脉相通的,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现,是腾冲的光彩和骄傲。与这种群体的无私的相扶相助的精神相比,嫉才妒能者应该感到汗颜。1980年5月15日《云南日报》报道,和顺归侨、一代名医张德辉先生的遗孀、八十八高龄的张云和女士,在张德辉“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之后,旋即率儿孙将八千二百余册藏书捐赠给腾冲县人民政府,以表爱国之忱。张云和氏及亲属,尽管他们在“文革”中备受伤害和委屈,一旦醒来,便与共和国一起抚平创伤。他们理解祖国母亲的不幸。这才是真正的赤子之心。在这种抛开个人恩怨的大度面前,我们不禁肃然起敬;同时,相比之下,那嫉才妒能的窝里斗者看起来气势汹汹,实际上只不过是精神和人格上的侏儒而已。《和顺风雨六百年》一书,是站在新世纪高度对美丽侨乡沧桑历程的回眸,是开放才能发展的硬道理的生动个例,是对和顺——也是对腾冲精神和形象的一种提升。她给予人们提供的历史和文化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共同营造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顺、更加美好的腾冲将迎着新世纪的春光款款走来。杨仲禄2003年7月10日昆明

内容概要

  曾经辉煌于世的和顺乡,后来在历史风雨的岁月里,特别是在“文革”中,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宏伟壮观的牌坊被捣毁,宗祠门楼被拆除,不少文物古迹遭到摧残,爱国爱乡的归侨侨眷奏出过一曲曲无奈的岁月挽歌。三十余年过去,如今真正知道和顺历史的和顺老一辈知情人和文化人大都已去世。有一句话令人回味:“自然法则不可抗拒,历史就是这样造就着一切,又毁灭着一切”。而面对这种自然法则,今天的我们理应尽快捡拾历史遗留的碎片,以期修补和复原历史的原貌,使其闪烁自身的光彩,董平的《和顺风雨六百年》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和顺乡。

作者简介

董平,大学学历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先后在腾冲县图书馆、县文化局,和顺乡人发政府、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任职。至今已在全国各类报刊出版社发表作品近二百万字,曾获全国性奖励。1998年被评为地市级外宣工作先进个人。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保山市文联作协理事。

书籍目录

再版弁语引言穿过历史的迷雾辉煌的村落地灵人杰风雨岁月迟到的报告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938年,殖边督办署撤销,李日垓带病返回昆明。正值抗日战争烽火燃烧,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战,致使大片国土不断陷敌,李日垓为此忧郁过甚,以致中风。后来病情加重,口舌难言,足步难行。1942年腾冲沦陷,滇西告急,李根源请缨到前线,行前前往与李日垓告别。李日垓心生悲忿,拍案痛哭道:“看我神圣国土,祖宗庐墓,被日寇践踏,死不瞑目矣!”从此病情加重,以致全身瘫痪,口不能言。1944年阴历二月十三日,李日垓先生在昆明寓所不幸逝世,终年六十三岁。云南著名藏书家、史学家、文化名人方树梅先生(字腱仙,晋宁人,附生,曾任于云南通志馆)这样评价他:“性刚正,耿介不阿,负才智不为人俯仰。诗文戛戛,独创得山川雄奇气。所作军国书檄,笔挟风霜,见者莫不畏服。”进入和顺侨乡,在双虹桥畔的游泳池里,建有一座亭子,这就是益群中学校友为纪念寸树声先生,于1986年集资建造的“雨洲亭”。

后记

我从事文化工作整整二十年。从开始业余写作至今,算来也有十多个年头了。十多年来,断断续续写了不少东西,发表和出版过不少文字,得过全国奖,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岁月匆匆而又悠悠,在一天天流逝的日子里,支撑我生命的精神支柱,除了工作便是埋头于文化的研究中,总想为振兴腾冲的文化工作多做点自己的贡献,也不枉做一回“腾越人”。1998年12月底,组织上将我从文化体育局调到和顺乡政府任职,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过去虽然跑过不少农村,但和顺乡与其它乡镇不同,它是农村,又不同于一般农村,全乡农耕土地有限,乡域窄小又无其他资源可挖掘,如何带领农民奔小康,这是摆在乡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件头等大事。我们选择了以农业为基础,文化旅游业为主,从而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这一选择,得到了县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乡人的赞同。因为和顺乡文化旅游资源实在太丰富了,如不加以利用,无疑是捧着金碗讨饭吃!因此,只要把和顺乡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就能取得“吹糠见米”的效果,使和顺乡广大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这也是振兴和顺乡的唯一选择。但是,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在“硬件”投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软件”的投入。而对和顺侨乡的宣传,虽然我曾写过电视专题片,在报刊杂志作过一些介绍,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专门介绍和顺乡的书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也是与文化旅游景点不相配套的一项空白。一年多来,我白天奔走在乡间,晚上利用业余时间抓紧纸笔的“操练”,查阅大量的资料,反复研究,力争尽早完成书稿的写作及大量照片的翻拍和洗印工作。现在,这部书稿总算勉强完成了,但我认为还没有将整个和顺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掘出来,因为和顺乡六百多年的历史不是一本书两本书能够揭示完的,而我仅是作一抛砖引玉而已。本书的写作,参考了有关的历史资料。和顺乡人张孝仲先生、寸茂鸿先生等为该书提供了部分老照片,蔡汉伦、董红、杨凌宇提供了部分彩照,其余照片为我所摄。在我写作该书的漫长时间里,有一位好友给予了我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令我铭记不忘。而给予我出版此书最大帮助的杨仲禄老师是我的师长,值此该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和杨老师给予我的支持和扶持。有感而发,且作后记。作者2000年2月18日于腾冲


编辑推荐

《和顺风雨六百年》编辑推荐:曾经辉煌于世的和顺乡,后来在历史风雨的岁月里,特别是在“文革”中,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宏伟壮观的牌坊被捣毁,宗祠门楼被拆除,不少文物古迹遭到摧残,爱国爱乡的归侨侨眷奏出过一曲曲无奈的岁月挽歌。三十余年过去,如今真正知道和顺历史的和顺老一辈知情人和文化人大都已去世。有一句话令人回味:“自然法则不可抗拒,历史就是这样造就着一切,又毁灭着一切”。而面对这种自然法则,今天的我们理应尽快捡拾历史遗留的碎片,以期修补和复原历史的原貌,使其闪烁自身的光彩,董平的《和顺风雨六百年》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和顺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和顺风雨六百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