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人的底气

傅国涌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傅国涌  

页数:

273  

字数:

2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文人的底气》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的第三本。这本书中收入的文字是作者1999年至2004年间断断续续写下来的,书中的部分文字曾经在一些报刊上发表过,而还有一部分文字,是由作者演讲时的录音整理的。这是作者写作跨度最长的一本书,文字虽然是零散的,提供的只是一幅幅剪影,但都围绕了“百年中国言论史”这一主题。 本书正如副标题所言,此书与《追寻失去的传统》、《笔底波澜》一起,共同探寻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几个时代以及重要人物。 傅国涌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作者简介

傅国涌,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1999年以来在《南方周末》、《文汇读书周报》、《书屋》、《随笔》、《东方》、《老照片》等报刊发表文章100多万字。作品曾多次被《报刊文摘》、《读书文摘》、《杂文选刊》、《中华读书报》、《中外书摘》、《书摘》等报刊转载,

书籍目录

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几个时代 我所理解的言论史是什么? 我为什么重视百年言论史? 百年言论史的几个时代及其主要特征漂浮的木板——重读百年言论史 殉道者的血要比墨水珍贵 新型的载体 划落的流星:《苏报》、沈荩和秋瑾 滋养过少年胡适的《时报》 章太炎《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 唐绍仪:“言论自由,为约法所保障。” 帝制梦中问世的《青年》 “五四”的波澜 “萍水相逢” “且介亭”的“匕首”、“投枪” “用真姓名发表负责任的文字” “昏黑”年头的亮色 史量才和蒋介石的对话 朱惺公直面死亡 《大公报》的新纪元 徐铸成:“《文汇报》是用我的墨汁喂大的” 《新民报》的“兼收并蓄” 成舍我的“世界” “拒检”运动 “我们的抗议” 知识分子联名表达的传统 《新华日报》的呐喊 “百年绝响”梁启超:从呼唤“新民”到“国民” “‘新民’的意义是要改造中国的民族” 他的主要身份还是一个知识分子 实践层面的“国民”意识陈独秀:回归“德先生” “爱国心”与“自觉心” “德先生”和“赛先生” “监狱,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回归“德先生”“文章报国”:百年回首《大公报》 “矮人国”里的“巨无霸” 前无古人的“四不” 从张季鸾到王芸生 “独立的人格”与“独立的发言权’’ “星期论文”的创举文人的底气——“三一八”枪响之后 鲁迅正视淋漓的鲜血 周作人没有沉默 朱自清记住了韦杰三的微笑 蒋梦麟、林语堂、梁启超、闻一多、徐志摩的哀愤 刘半农和赵元任的词曲 《现代评论》:“元首犯罪,也能与庶民百姓一样受制裁吗?” 邵飘萍和《京报》 无权者的权力另一个周作人 谴责“大残杀” 反对专断和卑劣 站在女师大学生一边 “四一二”以后的“光荣” “最不喜欢谈政治”遥望自由主义的背影:从胡适说起 《新月》论政的高峰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 “一条历史的公式” 《民主与反民主的观念体系的冲突》 没有产生自由主义运动鲁迅:以笔回敬手枪 不带钥匙出门 左、中、右都有的民权保障同盟名单 吸纸烟不用火柴 “丁事的抗议,是不中用的”书生论政——我看罗隆基 光华四射的《新月》政论 “罗隆斯基”和第三大党梦王实味:追求人性 人性论 《野百合花》 《政治家·艺术家》 “软骨头”与“硬骨头” 悲剧的意义“深入生活的底里”——重读叶圣陶 自称“平庸” “忍无可忍” “满腔的愤怒” “他们杀伤你们,我知道也会杀伤我” “第二号病患者” “他人受到迫害也就是我们受到迫害” “书生之见,也许很迂” “什么道理?” “多说没有用,只说几句”郑振铎的“新社会”之梦 《新社会》 《公理日报》 “唯有一腔正气耳” 《民主》周刊“被生生地扼死了” “始终抱定匹夫有责的观念”李敷仁:我的“儿子”被掐死了 “公民专家” 《老百姓》报 “我的‘儿子’被掐死了!” 幸免于难储安平在时间中复活 被删节的文字 《观察》的高峰 “储安平正在复活”傅雷怒目金刚时不悔的子冈 穿着大红毛衣跑来跑去 “蔬菜是娇嫩货,经不起折腾” “我要像小鸟一样起飞”恽逸群的忠诚 舆论界的“彗星” 蒙冤三十年,他说自己“不为物移,不为己忧” 忠诚的理想主义者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从百年中国言论史说起 以暴易暴和成王败寇 两个阳光人物 新闻纸的出现 “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 夹缝中的空问 “开天窗” “署真名、负责任” “成熟的记者应该是第一等的政治家” “我愿抱独身主义”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人的底气 PDF格式下载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多少仁人志士,怀抱梦想,为追求自由理想而呐喊,呼号,不懈奋斗。为理想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有时仅仅是为了说真话就掉脑袋。这就是文人的底气,知识分子的良知。一部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


在深夜的灯光下阅读这本书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它对中国民国时期的言论史客观公正的描述提供给读者关于“文人”----这个中国特殊的社会群体的深刻反思。


这本书和《追寻失去的传统》一样,都是好书。引用史料十分得当,尤其是关于储安平的两个部分非常好,看后令人感动。但是,他评胡适等人,批评李泽厚,显得稚嫩。李泽厚是大家,他对李恐怕还不太了解。他以为鲁迅的影响主要在身后,当时尚不及张季鸾,这有新意。他提出言论史这一概念,是一种创新。


因为我正好是学新闻的,所以这本书讲得言论史的发展对我很有帮助。里面把言论史的发展和历史以及人物的成长经历很好的结合了起来,看后很多感动。那个年代的文人,确实当得上骨气二字。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言论自由,史料详实,思想精粹,是能够触动国人知识良心和审视现状的好书!


时局总是纷繁复杂但文心依旧沉静深远文人的底气成就了有底气的文人和文化


很感动,很自豪我们国家曾经有这样一批文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用他们手中唯一的武器——笔,写出、发出时代的声音。希望当代的文人和办报或杂志的人向他们学习,做一个独立人格的人。


“中华民族在历经一次次的大难之后,终于没有成为巴比伦、埃及、印地安那样的历史名词,从来都不是因为和坤、李真这样的贪官污吏,不是因为住红楼、喝婴儿汤、比富斗阔的暴发户史不绝书,而是因为那些始终怀抱梦想,坚持自己的选择,追求生命价值的人们,其中包括了浑身上下弥满了浩然之气的文人。”

朝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集体无作为形成的;同样,一个完整强韧的公民社会不是靠几个人完成的,而是靠社会中所有人都有梦想,有精神,有毅力,自觉地付出一个时代的努力才能达成。


有时底气,就是一时的爽快?但历史留了下来。好看,特别是那些读传媒,新闻的同志,看看,前辈们是怎样走过的


希望儿子能有一点点底气。


中国人还是有骨气的!文人也是有种的!


很喜欢这本书,对于提高人文素养有帮助。


建议傅先生学一学章诒和的文风,他的书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读者。


不错,还喜欢


值得一看,写得不错,推荐。


特别关注其中的关于王实味的片断请您一定要重点阅读这一片断了解知识分子的艰辛不仅仅是艰辛为什么命运如此残酷


没有言论自由的地方,不容易有底气啊。


中国的文人难道就乘这么点底气了吗??


好书,不必多说,这本书的主旨,正是当代文人最最缺乏的。如果每个文人都有底气,国家民族的进步会快一些。否则,只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傅国涌老师的一贯风格,选材和下笔都透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历史责任感。民国已经远去,现在的我们回望过去好像隔着大海。寻根的我们,失去信仰和对人性的信心的我们,一定会因为书中记录的那些人和事感动并有所领悟。


底气还来自于思想来自于责任感来自于对人深深的感叹!


作为文人,不仅要有文采,也要有心。同感。


可能发快递过程有点着急,书的封面有点脏,双十二,挺不容易的。好评,书是正版的,发货速度还是挺快的。好评


送货及时,质量正版,当当的口号不就是“更快,更好,更便宜”吗。我没记错吧。希望多努力。


材料翔实,有深度


收入的资料HIGH过作者写的东西了,真是尴尬,啊哈.


作者自己写自己,接人言志,不知该佩服前人还是自己.因为写了先人,就沾上仙气.只可消遣,不可轻信


嗨不错,那段历史有待发掘。


当当网的书的质量很差,而且很脏,应该注意,顾客是第一的,书嘛,感觉还可以,但是有一点就是说的太罗嗦!


列举比较多,组织上还觉得欠缺;另外,文笔一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