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被遗忘的王国(英文版)

Peter Goullart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Peter Goullart  

页数:

34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Thus, due to political upheavals, ended my stay, of almost
nine years, in the little-known and all but forgotten ancient Nakhi
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 Even during my youth spent in Moscow
and Paris ! had been unaccountably attracted to Asia, her vast,
little-explored mountains and her strange peoples and, especially,
to mysterious Tibet. The Fates, stern to me in many other ways,
have been kind in vouchsafing me long travels in Asia which even
now, I have a feeling, are not at an end. I had always dreamed of
finding, and living in that beautiful place, shut off from the
world by its great mountains, which years later James Hilton
conceived in his novel Lost Horizon. His hero found his
'Shangri-La' by accident. I found mine, by design and perseverance,
in Likiang.

作者简介

.

书籍目录

Introduction
1 The Caravan Journey To Liklang
2 Liking
3 The Market AndWine-Shops Of Likiang
4 FurtherAfield
5 The Start Of The Co-operatives
6 MedicalWork
7 The Nakhis
8 The Tibetans
9 The Boa, The LolosAnd The Minkia
10 The Lamaseries
11 PoltergeiSts
12 SuicidesAndDtomba Ceremonies
13 Marriages
14 Some Likiang Festivals
15 Music, Art AndLeisureAmong The Nakhi
16 Progress
17 Hoking Brigand
18 The Last Of Likiang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被遗忘的王国(英文版) PDF格式下载



书的质量很好,发货的速度也很快


写丽江的,喜欢,想了解的可以看一下


  2013年12月丽江行的最后一篇游记和《被遗忘的王国》的书评写在一起。
  
  丽江第二天,我在大研古镇上一堆花花绿绿的廉价纪念品摊上猎到了《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的副标题就足够引起我的好奇心。
  
  通晓几国文字的俄国人顾彼得,纪录了他当年做为中国工业合作社的专员被委派到云南丽江工作并生活9年的经历与见闻。
  
  “丽江就是这样子,街道铺砌整齐,用水非常方便,没有灰尘,没有臭味。烧煮和取暖用栗炭和松木,清晨总有一般芳香的松木烟柱升起在城的上空。。。丽江没有小汽车、马车或人力车,大家都走路,不论贫富,不论将军或士兵,不分社会等级。丽江没有大工厂。。。很少能看见警察,因为这里没有职业扒手或抢银行的强盗。商人们可以随便把几千元的钞票或几百元的银币堆放在开口的篮子里,由妇女背着慢慢地走过四方街,安全地送到街的另一头。。。 纳西族还不想要太多的西方文明。他们说汽车路给他们宁静的家乡带来的坏处比好处多,正像下关(大理)一样,小小的丽江城会被伪装成小商贩,司机和机械师的成群的骗子以及懒汉塞满。。。”
  
  顾彼得的平实朴素幽默记述丽江的故事,就象打开一幅发黄的卷轴,慢慢拨开尘封的历史,描绘那个1941至1949年那个还没有被红色政权掌控,没有商业化,没有被旅游大潮浸染的原生态的丽江。
  
  60年后的大研古镇,还是书中提到的四方街,有日式螺旋藻核桃饼,有哈根达斯冰淇淋店,有身着漂亮民族服装的大娘正襟坐在玫瑰花前,满心欢喜和她合影,照完像她会向你索要“十块钱”。街边的酒吧一个接一个挂着“偶遇”,“私奔”,“单身”,“艳遇”。 酒吧窗边会坐有个把若有所思在读书的“文艺”女青年,据说那些女子大半是钓“二货”男青年的酒托。 “艳遇”如何成为如今的“古镇文化”?
  
  如今绝大部分的纳西人都搬出了古城。“小小的丽江城会被成群的骗子以及懒汉塞满” -- 应了60年前顾彼得的预言。
  
  如今的丽江还有温馨的客栈,尽管不便宜;还有好吃的餐馆(推荐石锅鱼,纳西火锅)。还有周边自然的美景。 丽江,美丽又浑浊的古镇,但回忆的时候还是不错。
  
  丽江照片和日记 http://www.douban.com/people/79706125/notes
  


  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个不远千里而来的俄罗斯和尚念的是“合作社”的经,合作社是为发展当地经济的一种经济互助合作组织,为此他也在此生活工作了九年。在这个20 世纪中期的九年里,他记录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种种轶闻趣事——纳西人的、藏族人的、普米族人的、彝族人的、白族人的,笔法生动有趣,铺展出一幅鲜活的历史场景,足以概观
  当时的社会人情风俗。


  “纳西人酷爱花草,上街常戴着一朵花或一束花。他们在屋子旁边或沿着大路边种植玫瑰花,大丽花和美人蕉,并且经常在搜寻新的花种。……特别受人崇拜的是牡丹花。有专门种植牡丹花的花园,那里的牡丹花开得最好。巨大的花朵用纸包盖住,等到有足够的花朵开了,为了庆祝,主人通常会组织赏花酒会。”
  
  是这样寻常而又珍重地对待花花草草。不是不给予了深厚感情。
  
  “祭祖程序中没有什么悲哀的……那是与死者欢乐而安详的团聚……双方被友爱之情联在一起,大家都知道,当人生旅途按常规结束时,他们将会团聚在一起。……老两口已在世上过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在自豪地期待最后的归宿。”
  
  祭祀活动是与祖先虔诚的对话,应是欢喜的事。你在远方,今天双方相约见面,你来了,我亦是高兴。如与故人短聚。对于死亡的态度,老人更多的是从容坦然,自知自觉。
  
  “人们深信死者的灵魂还存在。死者不是生活在蓝天白云之外的地方:而是生活在附近,就在帷幕那边。帷幕可以被揭起,或至少可以在上面凿一个洞,以便与死者作一次简短谈话。”
  
  我们总是认为,人死了便是死了,他永远消失了。死不仅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信仰。所以,他们相信死者的灵魂还在。
  
  “论男人、女人或小孩,大家都饮酒,白酒或窨酒。两岁以上有自尊心的孩子不喝杯窨酒就不肯去睡觉。……女人请男人喝酒是很普通的事。没有人会阻止她付酒钱。男人一喝完酒就走了,另一个男人就坐下来。”
  
  他们饮酒的习俗以及用酒来表达的情意,已超过了喝酒本身的意义。但这与饭局排场上的劝酒和酗酒截然不同。有节制,才能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人们有时间享受美好的事物,如街上的生意人会停下买卖欣赏一丛玫瑰花,或凝视一会清澈的溪流水底。田里的农夫会暂停手头活计,远望雪山千变万化的容颜。集市上的人群屏住气观看一行高飞的大雁,匆忙的白族木匠停下手中的锯和斧,直起身来谈论鸟儿的啼叫声。鹤发容颜的老人健步顺山而下,像孩儿般有说有笑,手持鱼竿钓鱼去了。”
  
  丽江人对时间的劳逸结合的价值观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上。他们是把知足常乐实践得最深入的族群。
  
  “丽江男子精通的不仅是音乐,有些则终生致力于绘画。花鸟是他们宠爱的主题,富贵人家用花鸟画来装饰天花板和镶板。他们作画不是为了名利,而只是为了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对美的热望。”
  
  只是为了表现对美的热望。多纯粹的出发点。十分难得。
  
  
  《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是一个俄国人凭借在丽江9年的亲身经历所写成的书。与现在市面上任何类似于旅游指南书的游记不同,它是一本具备分量和真诚的书。
  


  就像《狼图腾》,记录的是那片过去的历史,如此清晰,仿佛现在依然存在着这群纯真、自然的人。因为历史很近,而他们原本的生活又与中原当世若即若离,让人有种仿佛他们还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错觉。
  看看现在丽江,一定会失望。不过让我们失望的,何止丽江!
  正如《狼图腾》,看到最后,总会忍不住咒骂共产党~ 一群没有文化的激进的疯子,总是无知的破坏了当地宝贵的东西。
  看书的时候想起三毛的沙漠记录,或许,就是一片异域的生活,才让我神往,才让我们惊叹。
  看完书的时候想起看完《赛德克巴莱》时的心情,那是荡气回肠。这本东西不能让人荡气回肠,却也心情激荡。


  
  我知道1998年的丽江,那时已经有了作为表演的东巴音乐,但还没有喧闹的酒吧一条街,丽江的夜晚还可以是宁静的。我也知道2004年的丽江,我穿行在古城的酒吧一条街上,看着红男绿女在奢靡的灯火中放浪形骸,只有等到夜深或者清晨才能看到没有游人的光洁路面。我所不知道的1941年到1949年丽江,在俄国人顾彼得的书中得到了再现。
  
  顾彼得,1901年出生于俄国,1941年由中国工业合作社委派到云南丽江,1949年离开,1975年病逝于新加坡。他精通俄语、英语、法语、汉语。主要著作有:《被遗忘的王国》1955;《玉皇山的道观》1961年;《彝人首领》1959;《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的经历》等。
  
  《被遗忘的王国》是一本小开本纸张很轻的书,纸张有很舒服的手感。我在深圳图书馆的陈列架上看到这本新崭崭的,应当还没有被任何人翻阅过的书。封面上“丽江1941-1949”的字体吸引着我,我想知道住在那个时空中的丽江是什么样子,于是借回它。
  
  它很吸引人,我大概用四五天的时间看完这本322页的书。译者李茂春是纳西族人,由他来翻译这本介绍丽江风土人情的书应当非常合适。译文流畅自然,文字中时不时透着不易察觉的幽默。
  
  精通汉语且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了解的俄国人顾彼得被中国工作合作社派遣,在丽江负责组建工业合作社一系列项目。他借此机会在丽江共停留了九年时间,直到1949年的“红色政权”接管了丽江,出于对其自身不确定未来命运的怀疑,他匆忙中离开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在这九年时间里,他生活在丽江当地人中并很好地融入他们,以一个旁观者但又不止于旁观者的角度和深度介绍丽江那时的民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单看看目录,就知道这本书绝不是一个外国人浅尝辄止的好奇和旁观,而是一个学者对丽江当地少数民族和纳西族文化在精深考量和研究后的心血之作。文字涉猎角度极广:包括:丽江的个集市和酒店;纳西人的性格特质;丽江及其周边的藏族人;丽江的普米族、彝族和白族;殉情和东巴仪式;丽江的婚俗;丽江的节日;纳西族的音乐、美术和悠闲时光......这本书单单是作为一段历史时期的完整切片,已经具有宝贵的活化石的作用。
  
  1941-1949年的丽江,“每户有自尊心的人家都养猪,猪在城里可以到处游走,然而它们很守规矩,是令人尊敬的动物。它们会注意不要太妨碍交通,总是在街边温暖的太阳地里睡觉......包括我的猪,一大早就离开家,到附近的草地上去吃草,或者在阳光下睡觉,它们要到下午很晚才回来......”
  
  那时的丽江,每天下午四点钟,有“许多奇怪的民族男女和丽江城里的风流人物穿行不止的”四方街的集市结束后,不同民族的人们都会集中在不同的小酒馆里喝酒聊天。在丽江,“无论男人,女人或者小孩,大家都饮酒。两岁以上有自尊心的孩子不喝杯窨酒就不肯睡觉。”
  
  书中文字平实朴素,又始终弥漫着淡淡的幽默感,让读者在很放松的气场里随着顾彼得的侃侃而谈,象打开一卷发黄的画轴一样,一点点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打开住在1941年至1949年那个还没有被商业化和旅游大潮浸染的丽江,看到一个素面朝天,原生态的丽江。
  
  顾彼得书的结尾这样写道:“丽江很少为外界知道,是几乎完全被人遗忘的中国西南部古纳西王国......我一直梦想想到一个被重重大山阻隔了外部世界的美丽地方,并生活在那里,凭着我的设想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丽江我找到了自己的<香格里拉>”
  
  病逝于新加坡的顾彼得如果活到现在,他再去如今的丽江走一走,当他行进在古城大大小小旅游旗子挥动的老街上,在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中摩肩擦踵才勉强前行时,听着夜晚丽江酒吧中男男女女无处不在的狂浪笑声时,这个对着丽江有着真挚甚至是狂热感情的外国人,会作何想?
  
  顾彼得怀着极深的感情写这本书是不希望丽江被遗忘,几十年光阴荏苒,再看看现在的丽江,他真的是多虑了。如果,自那时起,丽江真的被人彻底遗忘了,那未尝不是件幸事中的幸事。
  


想看~


丽江再喧嚣,都还是吸引一批又一批人前往的.


可能被吸引去的人也会有点小失望吧,我本来还挺想去的,看了这本书以后怕美感被破坏就不敢去了


是啊,顾彼得的担心是多余的了,60年后的今天,在中国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地方都不会被遗忘的,遗忘丽江等于放弃经济收入。
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我希望回到那时的丽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