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明星故事
2009-1
陕西人民出版社
郭豫斌 主编
280
无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财产中的3100万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患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份分别授予近年来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世界和平等方面作出突出成就和巨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内心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性价值。与自然科学相比,文学更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也正是作家所关怀的。 泰戈尔、福克纳、海明威、加缪、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声誉,他们也无一例外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书中罗列了一大批像他们一样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作者的非凡经历,因为如果把他们的文学作品比作盛开的鲜花,那么他们的经历正是盛开鲜花的沃土。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nard Nobel,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的创立人。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已经成为一名化学家,能流利地说瑞典、英、法、德、俄等国家的语言。1850年离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深造。结束美国的学习后,他又前往、父亲在圣彼得堡的工厂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为止。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诈药硝化甘油。生产硝化甘油的工厂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因为一次严重的爆炸事件诺贝尔被人认为是“科学疯子”,此后,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诺贝尔对炸药的研究并没有因此停止,他在后来的一段自述中先后提到了自己所发明的几种炸药:“猛炸药、无烟火药、‘巴立斯梯’或称C89号”。除此之外,他在金世界都有炸药制造业的股份,成为名副其实的“炸药大王”。虽然在很多时候,炸药并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应用于消灭战争和人类和平事业等领域,但诺贝尔仍然是一名和平主义者,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1896年12月10日,63岁的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莫雷去世后,他所遗留下来的920万美元,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等。
苏利·普吕多姆亨利克·显克维奇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塞尔玛·拉格洛芙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罗曼·罗兰阿纳托尔·法朗士哈辛托·贝纳文特·马丁内斯威廉·巴特勒·叶芝乔治·萧伯纳格拉齐娅·黛菜达亨利·伯格森西格里德·温塞特保尔·托马斯·曼约翰·高尔斯华绥伊凡·亚历克赛维奇·布宁路易吉·皮兰德娄尤金·奥尼尔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弗兰斯·埃米尔·西兰佩约翰内斯·威廉·杨森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赫尔曼·黑塞安德烈·纪德威廉·福克纳柏特兰·亚瑟·威廉·罗素温斯顿·丘吉尔厄纳斯特·海明威胡安·拉蒙·希门内斯阿尔贝·加缪伊沃·安德里奇让-保罗·萨特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奈莉·萨克斯撒母尔·约瑟夫·阿格农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川端康成萨缪尔·贝克特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海因里希·伯尔帕特里克·怀特埃温德·约翰逊索尔·贝娄阿莱克桑德雷·梅洛切斯拉夫·米沃什埃利亚斯·卡内蒂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克洛德·西蒙沃尔·索因卡约瑟夫·布罗茨基卡米洛·何塞·塞拉内丁·戈迪默德里克·沃尔科特托尼·莫里森大江健三郎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君特·格拉斯维迪亚达尔·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凯尔泰斯·伊姆雷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多丽丝·莱辛
忧郁的童年1839年3月,苏利·普吕多姆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在普吕多姆两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寡居的母亲只能独立抚养普吕多姆和他的姐姐,他们居住在巴黎南部的夏特内。父亲的离去、母亲的忧郁,使这个家庭被阴影所笼罩着,普吕多姆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了,忧郁与孤寂占据了他童年大部分的时光,因此,他也养成了一个人思考、一个人解决问题、承担责任的习惯。普吕多姆从小就聪慧好学,尤喜数理学科。小学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轻松考进了巴黎著名的波拿巴中学,后又通过了理科类中学毕业会考,以全班数学第一的好成绩考进了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然而幸运女神并没有因此而青睐他,一场突来的疾病彻底敲碎了他想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梦想。不久,传来了表姐结婚的讯息——他少年时代就深爱着的表姐,现在却要嫁为人妻。初恋失败的沉重打击在他内心深处造成的伤痕无法弥合,为此他终身未娶。文学路上的春天无论你身边发生了什么、心里承载了什么,生活却依然继续着,不会停歇。普吕多姆在勒克鲁索的铸造所工作了一段时间,于1860年转行,开始投身于法律,在巴黎一家公证处开始了新的工作。这一成不变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直到他拿起纸笔的那一刻。童年时代的不幸、梦想的破灭、爱情的失败、生活的忧郁,似乎都可以呈现在纸上。诗歌成为他宣泄情感的世界。从此,普吕多姆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65年,普吕多姆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诗章与诗篇》,作品中借助忧伤的气氛,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深思。在社会上和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碎瓶》中,他借喻一个碎裂的花瓶,描述出一段逝去的爱情。优雅的词句犹如少女的歌声,娓娓动听。花瓶被扇子击出一道裂痕,慢慢地绕了花瓶一圈,花瓶中的清水一滴滴流尽。花液干了,花儿憔悴,爱之花就这样渐渐枯萎。在世人看来总是完好无事,他却感到小而深的伤口在慢慢扩大,并为此低声悲哀哭泣,心已破碎,别去碰他。诗中流露出的哀伤,倾诉了他失恋的心境。还有《我再也见不到她》、《所有的紫丁香都已死在地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受到了一致好评。普吕多姆的诗歌作品受到了当时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圣伯夫的青睐,他的诗歌也被法国评论界称赞为“当代诗歌的杰作”。霎时,在法国,一位格调极高、韵味极雅的年轻诗人诞生了。1866年,他出版了抒情诗集《考验》,其中包括一些以爱情、怀疑和行动为主题的十四行诗,紧随其后出版了一本配画诗集《意大利笔记》。《孤独》是普吕多姆在1869年推出的一部新诗集,这部诗集诗人通过忧伤的情绪和高雅的语言,再次展现了诗人的精神孤寂和爱情失意的情愫,受到法国诗歌界的热烈追捧,在读者中风靡一时。爱你,我的法兰西正当普吕多姆在文坛稳步前行之时,厄运再次降临。1870年1月,与他共同生活的叔叔、婶婶、母亲相继辞世,失去亲人的重大打击再一次给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无法挥去的阴影。1870年7月19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普法战争。它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战争的爆发,促使众多爱国民众举旗抗敌,也把普吕多姆从个人的艺术空间拉回到残酷的现实生活。这期间,他写下《战争印象》、《法兰西》、《正义》等反映诗人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诗歌。其中《法兰西》这组十四行诗,处处洋溢着爱国主义情调。19世纪80年代后,普吕多姆开始从抒情诗歌转而创作哲理诗,又最终转向散文和文学理论研究,他认为自己是在转向更伟大更有意义的工作。其实在很早之前他就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他一直在寻求人的定义,他的很多抒情诗里的确具有明显的心理学、哲学和玄学含义。他被读者称为那一时代至高无上的、最重要的哲理诗人。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私人日记》、《沉思集》《论尘世生活之起源》、《帕斯卡尔的真正宗教》等。在诗篇中寻找真理普吕多姆刚步入文坛之时,正值帕尔纳斯派的崛起之际。具有理性思维、讲求形式美感并具有浓厚的科学情趣的普吕多姆与帕尔纳斯派的冷静、客观美学相得益彰。其中他的诗歌《天鹅》、《碎瓶》被认为是体现帕尔纳斯派的经典之作。他的其他作品如《银河》、《眼睛》都将科学和艺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借抒情的方式,来探讨人类的内心和生命的奥义。普吕多姆是一个抒情性较强的诗人,这与帕尔纳斯派所认为的浪漫主义的诗歌抒情方式是对感情本身的一种亵渎行为,以及“非个人化”等创作原则相悖。但他的诗歌倾诉徐缓而节制,又不同于浪漫派那样放任感情任其倾泻。对于普吕多姆来说,美与真理是不可分的。他一生都在寻找生活中的意义,从而摈弃自己的悲观主义。诗歌上的卓越成就对他的晚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188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后又出版了《诗歌艺术沉思录》、《诗界》、《我知道什么?感性研究》。1901年,因其在诗歌上的突出成就获得了由瑞典文学院颁发的首届诺贝尔文学奖,却因疾病缠身而不能出席,由法国公使代为领奖。
诺贝尔文学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奖项之一。《诺贝尔文学奖:明星故事》介绍了泰戈尔、罗曼·罗兰、萧伯纳、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非凡经历。因为如果把他们的文学作品比作盛开的鲜花,那么他们的经历正是盛开鲜花的沃土。
无
书不错,就是包装太差,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