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
2007-7
宁夏人民
杜华德
200
无
本书之内容并非虚构,一切都是真实的故事,所有对话也都是真实的纪录。书中人物均仍健在,因此,事情发生的城市名字未经指出,亦未加描绘。书中背景虽然是非洲,但所发生的问题,却与世界各地及各种文化均有关系。 杜华德 于奥地利圣乔根城
《我愿意》又译为《我嫁给你》,是《我爱上一个女孩》的姊妹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婚姻顾问杜华德夫妇前往非洲举办讲座和进行辅导。他们所面对的人有已经发生婚前性关系,却在婚姻上迟迟不决的提摩太与米丽安;有因为自由恋爱被家人抛弃,甚至沦为娼妓,最后被包养的学生法迪玛;也有因工作繁忙不知如何接近女孩子的王老五摩利士;还有因为丈夫忙碌婚姻陷入危机的但尼尔夫妇…… 杜华德讨论了一种历久而弥新的婚姻观念:“离开-连合-成为一体”。基于对“婚姻、爱情、性”的复杂三角关系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婚姻的三种入口:婚礼的入口、性的入口和爱的入口。《我愿意》也分析了三种婚姻病例:空虚的婚姻、窃取的婚姻和不满足的婚姻。 《我愿意》能为婚姻陷入困境者指点迷津,也为即将入门者提供指南。更使人在变迁时代中对重寻稳固婚姻和持久之爱再燃希望。
第一章 到达第二章 离开、连合、成为一体第三章 我的帐篷第四章 三种婚姻第五章 深夜访客第六章 爱的入口第七章 拯救法迪玛第八章 妻子来了第九章 最大的奥秘
陆地越来越接近,机场的跑道出现了。轮子着地,轻微地跳了一下,再碰地,向前滑动,马达吼叫,飞机慢下来,拐了个弯,在机场大楼前停住了。 我终于到了。 解开安全带,把大衣搭在臂上,提起手提箱,我便从那拥挤的甬道走向机尾的出口。 那些非洲空中小姐向我微笑点头。 “先生再见,祝您旅途愉快。” “谢谢。”我回答说,然后小心翼翼地走下狭窄的扶梯。热气迎面扑来,我为之一怔。烈日当头,我跟着其他旅客一同走向机场大楼。 在飞机与大楼之间的途中,站着一位少女,她仔细地留意着每一位经过的旅客,好像在找人。她穿着空中小姐的制服。忽然,她向我走近一步,并且喊出了我的名字。 “你怎么会认得我呢?”我问她。 “我在你的一本书的封底里见过你的像片。我是米丽安,曾给你写过一封信。” 米丽安?我尽力搜索我的回忆。 “我有没有给你回信呢?” “有。你告诉我,一个订婚的破裂,比离婚的害处要少。” 现在我想起她的信了。我把手提箱放下,仔细打量着米丽安。她个子很小,面容姣好,一双深棕色的眼睛灵活地闪动在她那聪慧的前额下面,深黑色的长发,在脖子后面梳成一个整齐的发髻。 “你信上上说,”我微笑地说,“际担心你对未婚夫的感情还没有深厚到能使你们结婚的程度。” “但你说我应当顺从自己的感情,因为女孩子通常要比男孩子敏感一些。” 现在我完全记起她的情形了。她比她的未婚夫大一岁,受教育程度高四年,薪水也比他多,因此她感到很困惑。 “但是,我怎能把他甩掉呢?他爱我,在某些方面我也爱他。有时候,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感觉到底是怎样。” “不过,米丽安,这里并不是谈话的好地方,我们一达谈一边去办护照检查手续好吗?” 她帮我提着我那笨重箱子的一个把手,我自己用右手提着另一边的把手,把公文包夹在左边腋下,我们就一同向大楼走去。 “对不起,”她说,“我一定要跟你谈谈。当我们的牧师告诉我,你只能在这里逗留四天时,我就决定要在别人见你以前见到你。我在航空公司工作,所以才能够进到这里面来。” “你是但尼尔牧师教会的成员吗?” “是的,他也来接你了。行李经过海关检查以后你就可以看见他了。” 我们排队等候护照检查的时候,她还想继续谈话,我看出她真的急需得到帮助,同时我也明白她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这样唐突地来找我,所以我也不想使她失望。 “米丽安,为什么你会在对那位青年没有比较深的了解以前就和他订婚呢?” “在我们国家,我们不能和一个男孩子谈话,或是跟他出去,除非和他订了婚。我们是不能交男朋友的。在你的书里,你说除非两个人已经非常熟悉,否则是不应当订婚的。但是我们如果不订婚,就没有办法可以彼此认识。” 轮到我把护照交出去了。 “你是不是观光客?”检查员问我。 “我是被请来作演讲的。” “关于哪一方面的演讲?” “婚姻问题。”他瞟了我一眼,不再盘问。在我的护照上盖了个戳子。 米丽安和我往领取行李的地方走去。 “假如我离开他,他说他会自杀。” “自杀!你想他当真会那样做吗?” “我不晓得,但是我怕他真的会那样做。” “也许我能跟他谈一谈。” “那最好不过了,他今天晚上也要到教会去。” “那么散会后你可别忘了介绍我认识他。” “谢谢你,”她如释重负地说,“太谢谢你了。”我想她费了那么大的心机也无菲是想要安排我和她未婚大的会面。 我的箱子来了,米丽安跟查关员用土语讲了些什么,他便挥手让我们通过了。 门开了,我们走进接待室。 但尼尔牧师上前用非洲的礼仪握了我的双手,然后又拥抱我。 “欢迎,”他说,“我们十分欢迎你的到来。” “是啊,我总算来了。”我边说边把我的公文包放下了。 “我真高兴你能到这里来。让我先来介绍我的太太,爱丝特。” 他转向一位身材高大、相貌聪慧、35岁左右的女子。爱丝特穿着一件印着黑图案的墨绿色衣服,头上系着一条黄色的头巾,左臂抱着一个婴儿,右手牵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 她把男孩子放下,用右手像西方人一样和我握手,并且略带羞涩地把脸转向旁边。 “欢迎你到我们国家来。”她说。 那男孩则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 当我俯身向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却躲到母亲身后,双手抓住她的裙子。 “我们看见你下飞机,”但尼尔说,“我们在一楼的餐厅里。你刚到一分钟便开始工作了。你和米丽安从前就认识吗?” “不,我们只是通过信。她是在一本书的后面看过我的照片,所以认出了我。” 米丽安这时候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她向我们告辞,因为还得回去工作,同时她说晚上一定会到教堂去。 我们走出机场大楼,但尼尔的车子停在前面的停车场,那是一部德国车。 爱丝特带着小孩坐在后面,但尼尔和我坐前面。 “但尼尔,我们第一次会面到现在有多久了?” “刚好两年。” 我和但尼尔只见过一次,那是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当时他就邀请我到他的教会去演讲,但是我因事直到珊在才能成行。 我们在静默中前行了一阵子,我才试着将自己的心情告诉他。 “我有点担心今天晚上的聚会,但尼尔。我好像毫无准备一样。我希望在我能够对你们的风土人情有多一点的认识以后再对他们讲话。” “可是,你只能逗留四天,所以我们今天晚上一定要开始。” 我也有同样的看法。 “这是你头一次到我们这个城市来吗?”他问。“是的。我去过其他非洲国家,但从来没有来过这里。我对你们的风俗略有所知,可是不知道你们有什么特别的习俗。” “这样可能更好,”他闪了一闪眼睛说,“我们的年轻人非常渴望能向你请教。” “那些老年人呢?” “他们有些抵制。他们认为教会不必讨论婚姻问题,有关两性的事是他们从来不敢谈的。我想在非洲各地大都如此,在美国或欧洲是怎样的呢?” “基本上也是一样,基督徒羞于谈论性的问题,而谈这个问题的多半不是基督徒。” “无论如何,我看你要小心一点,尤其这是第一次演讲,最好少提到性。越简单越好,少用一些抽象的名词,最好用短的句子述说,那样我才能比较好地一句一句地译出来。” “好的,我会尽量这样做。你们教堂里有没有黑板?”我问。 “我可以替你准备。” 这时候我们已经抵达市中心,除了人以外,和欧美的城市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人行道、霓虹灯、银行、保险公司、旅馆、餐厅、旅行社、超级市场以及熙熙攘攘的车辆行人。 “你家中各位都好吗?”爱丝特问。 “谢谢你,他们都很好。” “你有几个小孩?” “五个。他们都比你的孩子大一点。” “你出门他们不会难过吗?” “他们都想跟我来。有四个孩子是在非洲出生的,他们觉得这里才是他们的老家。” “你的妻子会来吗?” “我盼望周末她能到。” “太好了!”
愿《我愿意》这本书向你说话;引导你认识至善。并改变你 你的心灵和你的生活! ——网友:Daniel于天津
《我愿意》被海外这名学者林慈信博士列入“影响我一生的十《我愿意》”作者解答种种婚姻难题,竟比小说情节更引人入胜。 世界经典婚姻指导书,被译成多种语言 婚姻的三种入口:婚礼的入口、性的入口和爱的入口。三种婚姻病例:空虚的婚姻、窃取的婚姻和不满足的婚姻。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少见的题目;少有的风格;一则属于全人类的故事;它可以适合多种多样的人:牧者、探访者;年青人和老年人;有信仰的人与没有信仰的人:你和我。
无
看过这本书之后,有一个概念深印脑海:基督徒的婚姻应该是个三角形的结构,神、丈夫和妻子,这也是婚姻的最完美结构。因此不断审视在自己的婚姻中是否三方齐全,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问题。杜华德很透彻、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几个关于正确婚姻的概念,也可以说是模型,读完之后能够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至于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观念,但真正行出来还是需要好好亲近神,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婚姻与神脱离。
我喜欢结局皆大欢喜的故事。《我愿意》就圆满完美得一塌糊涂,而且是如假包换的真事哦。
杜华德博士和妻子一起去非洲进行为期四天的讲道访问。故事就从他一下飞机时开始。他在台上讲婚姻,生动又清晰地阐明神对婚姻的旨意,如何正确看待婚姻。走下讲台就开始实践台上所讲的,解决会众的难题。
故事内容很精彩,网上介绍多多,在此不赘述。只是指出一些观点,这些观点颠覆了我以前的不少想法,比如:
我以前以为,只要两个生命成熟的基督徒结婚,就会幸福美满过一生。但书中看到,非洲牧师和他太太因为种种问题,仍然存在危机,甚至连作者这位“婚姻辅导大师”也有对婚姻束手无策的时候。
我以前以为,一对未婚男女一旦发生了关系,很难剪断这种关系。书中的一对青年男女却在出轨后立志悔改,在以后的交往中保持圣洁。
我以前以为,一个风月女子嫁入豪门是麻雀变凤凰,是这个女人运气好,有些高攀的成分。就像《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中的茱丽叶罗伯茨。书中也有这样的例子,美丽的法迪玛以前犯过种种放荡的罪行,后来悔改,与钻石王老五摩利士走在了一起。但不是因为她运气好,而是出于上帝的怜悯。上帝就把她洗涤成一块洁白的完璧。她已经是凤凰了,她与摩利士是完全般配的。
我以前以为,结婚必须要有孩子,甚至要“生养众多”,丁克家庭是不符合圣经教导的,但书中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最后是一个句号。句号的意思是:儿女并非构成婚姻的因素,没有儿女的婚姻也是“婚姻”二字所代表的一切。
我以前以为这句话很有道理:“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受引诱的力度不够;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书中却有一对夫妻,妻子长了脑瘤,有时会思想混乱,丈夫日夜都要看护着她,喂她吃饭、给她洗澡、穿衣,持续了15年。妻子临终时对别人说:“我的丈夫对我的爱就像我做新娘子的时候一样。”我被这句话感动哭了。一句简单的“我愿意”背后,要付多少代价,承担多少责任呢?这是主对教会的爱啊。
中国现在的离婚率持续高升,据说,成都离婚人数与结婚人数的比率达到1∶3。相信每个人结婚时都不是把终身大事当儿戏,只是稀里糊涂地就把婚姻搞砸了。从誓旦旦到劳燕分飞,其中原因多多,建议大家读读《我愿意》。已婚人士和未婚男女都会有所发现。
我特别喜欢你写的书评,好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