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海明威在古巴

(美)海明威,(美)布伦南 著,王增澄,唐孝先 译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5月第一版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

(美)海明威,(美)布伦南 著,王增澄,唐孝先 译  

页数:

16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系最新引进的海明威传记。作者是海明威侄女和著名女摄影家卡伦娜,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海明威在古巴生活和创作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介绍了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的创作过程。书中还首次披露了海明威与卡斯特罗的友谊。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希拉里•海明威 (美国)卡伦娜·布伦南 译者:王增澄 唐孝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哈瓦那港第二章 “两个世界”旅馆和旧金山码头第三章 在离莫罗城堡不远的海面上垂钓第四章 简·曼森第五章 科学家们第六章 生活在珊瑚小岛上的居民中第七章 比米尼——激流中的另一个岛屿第八章 拳击能手——出版商对作家第九章 玛莎·盖尔霍恩——甘为人妻或战地记者第十章 欺诈刁滑的工厂第十一章 有关鲨鱼和潜水艇第十二章 真的战争第十三章 最亲爱的讨厌鬼玛丽·威尔希·海明威第十四章 过河去投入艾德里安娜·伊凡塞奇的怀抱第十五章 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古巴人.第十六章 在嘹望山庄展开研究第十七章 海明威工程:修复嘹望山庄文献和海明威博物馆第十八章 卡斯特罗与海明威第十九章 海明威在今日古巴致谢译后赘语

章节摘录

第一章哈瓦那港欧内斯特•海明威1928年首次踏上古巴的土地,不过在哈瓦那短短两天的逗留,远远不能体察古巴所能提供的一切社情民意。在1932年夏天,老爹回来,同来的有两位西礁岛的朋友,为了观看一年一度的金枪鱼涸游。他们两星期的钓鱼之旅,成为一次长达两个月的惊险的奇遇。就是这次短途旅游,把海明威介绍给古巴,同时也把古巴介绍给欧内斯特·海明威。老爹已经租用一只34英尺长的汽艇“阿妮塔”号并装有供吊运用的低的网兜。这是向他的一位朋友租借来的,该人名为乔·拉塞尔,以私自酿制酒为业。海明威第一次认识他是在西礁岛,当时他在拉塞尔的非法酒店把他的版税支票兑成现金,以绰号“乔西”称呼拉塞尔。在禁酒时期,拉塞尔曾经从西礁岛到古巴从事酒类走私活动,往返次数超过150次。这样做的结果是他学会了在夜晚凭借岸上的灯光辨认古巴的海岸线,他宁愿趁着黑夜的掩护越过渡口。拉塞尔的助手是一个上了年纪的酒鬼,名叫乔·洛韦,来自佛罗里达州南部珊瑚小岛的本地人,他对渔船的了解远超过他钓鱼的本领,因此一旦他们到达岸边,拉塞尔就雇用一位黑肤色的古巴人装上鱼饵。毫无疑问,那是极好的开始捕获金枪鱼的季节。以获利为目的的捕鱼人已开始捕捉到数字可观的白色金枪鱼。缚拴在卡萨布兰卡码头的钓鱼的小渔船,在太阳窥视着灰色的天空前,已出外作业。拉塞尔和海明威利用这点时间吃早餐,地点就在旧金山码头对面的那个珍珠咖啡馆,拉塞尔就在那码头看守那只船。他们迅即向海港的方向开去,一阵飑冰掠过他们的头顶,把滚滚激浪减低为轻微的波涛。“阿妮塔”号船穿过汹涌的波浪,从古老的莫罗城堡一直向南而去。一只军舰鸟跟随着渔船出航到海面上,它的黑色的羽翼和V字形的尾巴衬映在天高云淡的苍穹下。“军舰鸟。”海明威指着鸟说。那个古巴人向上扫视一下,然后用西班牙语说:“好运,真好运。”海明威细心观察着那个古巴人怎样把鱼钩戳进鱼饵的口中并穿出鱼饵嘴巴,注意他怎样用装有倒刺的尖状物插进肉的胁腹,这样就防止它在钓鱼绳上旋转,从而可以平直地曳绳钓鱼。那个古巴人的手指由于长年累月浸泡在海水里,早已枯瘦无力,不过还是以飞快的速度系住鱼饵。到“安妮塔”号船离开港口时,那个古巴人已经准备了不少鱼饵,每一个鱼饵都是用接钩绳紧紧地扎着的,并且把饵的各个侧面切成无数细条,使它能在水中发出更多的香味。他从旧且开不快的船抬头向上看,他在那里用接钩绳把鱼饵放在水中,整整齐齐地弯绕着。海明威从那个古巴人脸上的皱纹中看出他疲劳的神色。“什么事啊?我的朋友。”老爹用西班牙语问道。古巴人摆脱一脸无奈的表情,得意地笑。“那些女士们。”他回答说,扭曲着他的臀部,作出跳伦巴舞的姿势。海明威大笑不已,拍拍他的背部。“阿妮塔”号船并没有装有伸出舷外的框架,因此四条钓鱼线从钓竿的末端伸向外面,宛如很长的摇曳的鞭子。不久离船尾较远的一边,两个神情呆滞的逗弄者曳绳钓鱼,在海水中弯弯曲曲地移动着,波浪翻腾,激起一阵进溅的泡沫。“乔西,”海明威对拉塞尔说,“我们今天会找到鱼。真是太反常,不可思议的是在这儿外面并不走运。”拉塞尔微笑着,并向掌舵的洛韦喊话:“转变船帆的吃风方向,把船驶往湾流。”他转向海明威,并指着高出哈瓦那地平线的白色圆屋顶。“看啊,老爹,那个跟华盛顿的我们的国会大厦相像的建筑物,可是古巴人把他们的国会大厦建筑得稍高了几英尺。”“显然,尺寸大小是关系重大的。”海明威加上一句。那个古巴人已经在船舱的木制雨篷下躺好。老爹向拉塞尔转过身去,低声悄语地说:“确实为了他自己好,舞跳得太多。”那两个人也转过头来,目不转睛地看拖曳着的鱼饵。明晃晃的太阳把辽阔一片的海洋的表面变成斑驳错落的金色世界。拉塞尔首先认定银紫色的大鱼在水下游得很快,它充分张开的胸鳍展开来像鸟的翅膀。长嘴鱼从波浪中急转方向,显露出它的长而浅黑且带有银色的身体,极大的细长而扁平的嘴在曳绳的鱼所用的诱饵旁边发出拍击声。“把渔网捞起。转舵向左。把渔网捞起!洛韦,把那些该死的钓线收起。”拉塞尔叫喊道。海明威伸手去拿第二根左舷的钓竿,并且把它从甲板边缘的夹具中拔出来。洛韦向背后看了看,那个古巴人还在呼呼大睡。他将“阿妮塔”号船减速。“醒醒吧!我们把渔网捞起。”他踢着古巴人的手臂。古巴人则摇摇头,睡眼惺忪地向上看着洛韦,意识仍有些模糊不清。“掌好舵。”洛韦说道,并把古巴人拉向方向盘。海明威拿着重的钓竿,放回那根绳,当时他精神振奋地对着船的气窗站着。在“阿妮塔”号船上没有防止浪潮冲击的钓鱼椅;海明威站着与鱼斗争,而拉塞尔则给他安全设备。洛韦很快去掉钓线的开头部分,以便和其他三个钓竿上的钓丝螺旋轮分开。“对一条金枪鱼来说看上去小了一点。”他说道,向着水波频频点头。“你知道什么!”老爹向年迈的醉汉说道。“洛韦什么都不懂。”拉塞尔反语相诘,“难道在鱼进船之前不能随便闲扯一通吗?”海明威把他的大拇指紧压在木制的楔形物上来减少钓鱼线所绕的次数。“准备好,老爹。”拉塞尔以指导的口吻说,“当我告诉你时,你猛拉钓索钩住……猛拉三次……且听我讲!”海明威锁好船具,用力猛地拉回很重的钓竿。他很快地击中了三次,把钢制的钩子扎进鱼的牙床骨。接着他突然低着头向前冲过去,就在海明威被拉向气窗的边缘时,拉塞尔一把紧紧抓住他的背带。“多么大的一条鱼啊!”老爹龇着牙笑着说。接着,海明威撑住他的脚,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他的膝盖顿时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这是战争时的旧伤所引起的。他两臂用尽力气使劲地拉着,他感到在钓鱼线上的鱼的重量是沉甸甸的。当他再次举起钓竿时,钓竿弯得更厉害,差不多有两倍。他等了一会儿,注意到鱼儿稳重地把钓鱼线抬起,十分随意。“当鱼儿停止第一回合的尝试时,”拉塞尔说道,“把你所有的都给它。”海明威把钓竿放得低些,并在颠簸的船中蹒跚地走着。那是一次小的胜利,离开钓鱼线只有几英尺之远。他又拉了一下钓鱼绳,当金枪鱼从水中浮起来时,蓦地那条钓鱼线松弛了一下,有着8英尺长的鱼身升得更高,直至只有新月状的尾巴的末端接触到水的表面。船的闪光的蓝色和布满黑色斑点的帆伸展开来像一张绷紧的风帆。鱼儿像舞女以优美的舞姿在湍急的水流中游动,游动时它身子弯成了形状。鱼儿溅出的水花发出一种短暂而鲜明的似彩虹的景象,红色、蓝色和绿色夹入其中。“老爹,”拉塞尔欢呼,“这真是极好的一帆风顺的航行。”“六天的徒劳算不了什么,”老爹同意,“现在是一次可能的世界纪录。你计划一下这事,乔西,怎么样?”

后记

三年前的初夏,我刚收到从异域寄来的英文版《海明威在古巴》,隔数天正展卷快读时,但见清晰简洁的文字配上众多初次看到的照片,以及从未让人查看的宝贵的资料,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思忖再三,深觉此书对我国读者来说是新颖而陌生的,颇有移译介绍的价值,再则由于图文匹配,会使读者对较熟稔的海明威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书的两位作者希拉里•海明威和卡林·布伦南对我国读者是陌生的,有必要略作介绍。前者是海明威的侄女,是《与海明威一起打猎》的作者,是获奖纪实小说作家;后者是获奖摄影记者、作家,并且是海明威研究学者。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欧内斯特·密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v)189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他除了受过正规教育外,还从他的父母亲处接受过不同而有益的教育。他母亲教他练习拉大提琴,他父亲教他外出钓鱼和射击。他学习成绩优秀,并且很早就编辑校刊,同时还给校外文学杂志投稿,其中不乏短篇小说(有的文笔已初露往后日趋成熟的风格的端倪)。他早年的多方面修养,无形中为他以后成为作家、探险家和旅行者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海明威成名后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杀人者》(The Killers)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和六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富人与穷人》(又译《有钱人和没钱人》,To Have and Have Not)、《丧钟为谁而鸣》(又译《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过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and into the Trees)和《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海明威的小说与当时文坛上的著名作家的作品不同之处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他精通现代的叙事艺术,复兴了口语的传统,文字简朴流畅,不枝不蔓,风格独特,使很多初读他作品的人为这种洗练精致的文笔所吸引,一读为快。其二是成稿后认真修改,削繁就简,不求篇幅过长,他的长篇小说的字数,在一般人眼中似乎仅是中、短篇小说的分量,如《老人与海》看似薄薄的一本,与狄更斯的《圣诞欢歌》不相上下,同样以篇幅不大、内容充实而获得畅销。有传闻这样说,他的《永别了,武器》中的“结尾重写了十七次以后,他才把修改好的校样付邮寄出”。所以海明威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非易事j他还有与众多作家迥然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关键在于他的创作实践是有他的理论作支持的,他认为只有“一切蹩脚的作家都喜欢用史诗式的写法”。这些细节在《海明威在古巴》中所引原书文字时常有显露,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和认真学习。海明威的感情和家庭生活也是很复杂的,读者在阅读本书前如有所了解,对他们理解全书的脉络是很有帮助的,不致迷惘而在理解上有所影响。他一生经历三次离异、四次结婚,他的四任妻子是:哈德莉·理查森、波琳·帕伊弗、玛莎·盖尔霍恩和玛丽·威尔希。玛丽·威尔希应该说是他生活上最后堪称善良忠厚的慰藉者。至于海明威于1961年7月2日的夜晚,在他与至亲挚友欢饮聚餐后不到十小时,就在爱达荷州家中用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事后经人研究,这可能与他久患抑郁症(depression)有关。在这本书中还披露一些外界并不知道的资料,如海明威与菲德尔·卡斯特罗过从甚密,自从古巴和美国关系交恶后,海明威则是唯一被允许进入古巴的美国人,由此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另有一事,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也是别有深意的,那即书中记述的在我国抗日战争发生不久,海明威和玛莎受美国《柯里尔》杂志的派遣,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前来中国报道战事,他们先往香港,然后再去陌生的设在韶关的第七战区司令部,看到中国军队士气昂扬。他从1918年年初次赴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事红十字会救护工作),后来在30年代中期赴马德里报道西班牙内战,以及稍后的辉耀世界的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和随后从40年代初期又以记者资格采访欧洲战场,历经战争风云和情况瞬息万变的前线,眼界开阔,可谓名副其实而为数不多的战地记音,有丰富的摄影材料为佐证,弥足珍贵。翻开《海明威在古巴》“第十章欺诈刁滑的工厂”,初读时会感到突兀乃至不解,其实这一情节是有具体背景的。海明威的这家“欺诈刁滑”的工厂是虚拟的,原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他跟美国驻哈瓦那大使馆的一些朋友妥善协商,最终得到他们的首肯。把他个人的“皮拉尔”号渔船改装成为反德国潜水艇(U-boat)的兵舰,上面装有机关枪、手榴弹和炸弹,企图诱使德国潜水艇靠近,或浮出水面取水,“皮拉尔”号渔船上的人员可向下面的舱口投掷炸弹,内部设备一应齐全并有合格的该船船员在古巴海岸往返巡逻,但终无所获。了解这一点后,更有利于阅读这一章设计的故事情节。一言以蔽之,这本《海明威在古巴》图文并茂的散文作品是值得放置在个人书架上的好书,因为它凸现了海明威一生的主要生活片断,在这本近10万字的文字中,充分显露了他的象征主义和讽喻手法,比他在很多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更令人感兴趣。正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珀西·斯诺(C。P。Snow)所说的,海明威的影响之大,“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小说家对别人的创作产生过如此直接的影响”。译事即毕,校读完全书,似乎还有一点向读者顺便一提,那即在本书中将“欧内斯特”、“海明威”随便提及,有时很多地方还称作“老爹”(papa)或“老海”(Hey),都是出于各个当事人的身份或对他的尊敬。以前在很多文章中已习惯称他为papa,那可能是指他为“文章高手”、“垂钓能人”之沿用。此书由我和昔日同事、现旅居美国的唐孝先兄合译。由于我们分居两地,译文中出现的疑难和费解之处,只能相互通过越洋电话和信函频繁讨论并最后定夺,颇费时日。草草成稿,寂然凝思,唯恐译文中仍有欠当之处,深望读者和译界同好及时不吝指正,以匡不逮。大函请赐寄出版社编辑部转交或径寄敝处。是为至盼。王增澄 2007年7月24日于无锡江南大学


编辑推荐

这本《海明威在古巴》图文并茂的散文作品是值得放置在个人书架上的好书,因为它凸现了海明威一生的主要生活片断,在这本近10万字的文字中,充分显露了他的象征主义和讽喻手法,比他在很多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更令人感兴趣。正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珀西·斯诺(C.P.Snow)所说的,海明威的影响之大,“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小说家对别人的创作产生过如此直接的影响”。美国文豪海明威一生中超过1/3的时间是在古巴哈瓦那度过的。他曾经这样描述古巴:“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海明威在古巴 PDF格式下载



本书的内容感觉过于琐碎了,印刷风格也不是我喜欢的。


内容本来就比较差,加上差到不能再差的翻译成就一本烂书


这书非常坑爹。是翻译版的。翻译的非常生硬。而且书的内容是黄褐色印刷的,字迹不清晰,非常不喜欢。总之,大家最好别买,太坑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