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帝王治国语录

何运忠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何运忠  

页数:

410  

内容概要

帝,《说文解字》释为“王天下之号也”,宗教或神话中称为主宰万物的神;古人想象中,帝也是宇宙万物的主宰。王,《说文解字》称“天下所归往也”,汉代大儒董仲舒解释道:“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帝和王连成“帝王”一词,即为天地间权力和主宰的象征。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便从古代天皇、地皇、泰皇的名号中去掉“天、地、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号位,自称“皇帝”,赋予帝王雄踞天地的称呼——皇帝。 皇帝所拥有的不仅是雄踞天地的称呼,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法家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就是君主集权制。虽然秦朝实践法家这一思想建立起的君主集权制国家很快就倾覆,但是其后历代帝王都继承了这一制度。中国古代史,就是帝王的专制史。中国中央集权制的社会体制既然赋予了帝王崇高的权力,也就决定了帝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王朝兴也由帝王;衰也由帝王。有人统计过,从秦始皇算起,到清朝为止,中国古代共有帝王四百多位;如果算上秦始皇以前夏、商、周三个朝代和春秋战国时代的王、公、侯,中国帝王应该有八百多位。这近千位帝王掌控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绎了无数王朝的更替,把国家由古代带到了近现代。 历史没有完全重复的一页,历代帝王在治理国家时也没有始终如一的方略。他们面临错综复杂的国情,必然会采取不同的治国措施,他们的话语,就是他们治国思想的体现。一部中国帝王语录,犹如一面镜戒,反映出帝王治理国家的成败得失。 开国之君,往往带有一股霸气,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给人以振奋;圣贤明君,大都聪明睿智,言语深邃,寓有哲理,给人以启迪;骄横的君王,几乎都出言不逊,夸夸其谈,伴随他的都是战争和流血;亡国之君,感慨时事,痛陈悔言,令人悲戚落泪…… 我们在帝王语录中发现,即使是昏庸荒淫的国君,除了极少数无知至极的君王外,在“励精图治,任人唯贤,亲民爱民,鼓励农桑”等基本国策上大都有普遍的认同,这也许是家天下的一种责任感所致。《诗•小雅•北山》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句真实地反映了帝王们的心态,在他们的眼里,国就是家,整个天下都是他们的产业。作为产业的经营者,帝王一般都想把国家经营得风调雨顺,蒸蒸日上,即使是追求享乐、对祖宗江山不以为然的昏君,坐在庙堂之上,一般也不敢公开胡言乱语。因为家天下对他们有一种动力,而愧对祖先也是他们的一个畏惧。所以,我们在帝王语录中,还是可以看到他们经营国家的智慧和处置事件的精思。当然,也有很多无知和愚昧的话语,不过也可以给人以借鉴,从中吸取很多教训。 这部帝王语录,从《尚书》《礼记》《唐太宗集》《二十四史》《清史稿》等史籍中精选了自夏朝开国帝王禹到清代帝王光绪帝止,历史上百余位重要帝王的近千条话语,全面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理论、措施、方略。特别是他们在处理具体事件时的思考和决断,以及对臣子的训箴,都是弥足珍贵的翎羽。每条语录,我们都作了翻译,并提供了相关的时间背景,进行了精当的点评,为大家开辟了一条全面窥视古代帝王治国法宝的新途径。

书籍目录

治国 民之所所欲,天必从之(周武王 姬发)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周成王 姬诵) 克左右乱四方(周穆王 刘彻) 参尧舜,下配三王(汉武帝 刘彻) 夙夜忧危,思改其弊(晋元帝 司马睿) 以人废言,君子斯戒(梁武帝 萧衍) 民间情伪,咸欲备闻(隋文帝 杨坚) 为政之要,务全其本(唐太宗 李世民) 讲信修睦(元世祖 忽必烈) 绥怀诸国,薄海内外(元成宗 铁穆耳) 先正纪纲(明太祖 朱元璋) 违者诘治(明孝宗 朱祐樘) 扰民行私,无异动夺(清世祖 爱新觉·福临) 君臣惟崇俭朴扰民行私,无异劫夺(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君臣惟崇俭朴(清高宗 爱亲觉罗·弘历) 通达济变之才(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牧民 知人则智,能官人(禹)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盘庚) 吾能弭谤矣(周厉王 姬胡)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汉高祖 刘邦) 天生蒸民,置君养治(汉文帝 刘恒) 农,天下之本(汉景帝 刘启) 遣使者振贷困乏(汉宣帝 刘询) 崇敬让而民兴行(汉元帝 刘启) 遣使者振贷困乏(汉文帝 刘询) 崇敬让而民兴行(汉元帝 刘奭) 田租三十税一(汉光武帝 刘秀) 务在均平(汉明帝 刘庄) 动务省约(不章帝 刘炟) 有以宽息(吴大帝 孙权) 耕蚕树艺,各尽其力(宋文帝 刘义隆) 宫停税入(齐高帝 萧道成) 衰老官给廪食(梁琥帝 萧衍) 民惟国本(隋炀帝 杨广) 民为邦本(唐太宗 李世民) 令汝等知稼穑之难(唐玄宗 李隆基) 履清白之道(唐代宗 李豫) 下钱谷委金部(唐德宗 李适) 开垦者不加征(宋太祖 赵匡胤) 协心奉令(宋哲宗 赵煦) ……济民为君君臣诸侯(皇亲)吏治礼仪修德立志谋略人才赏罚刑法军事附录

章节摘录

  【原文】  朕临御万方,失于君道,兵革不息,于今五年。闵众庶之劳,悔征伐之事。而李希烈蔑义弃德,反道虐人。朕哀彼生灵,陷于涂炭。如果存拯物,不惮屈身,故于岁首,特布新令,赦其殊死,待以至诚。使臣才及于郊圻,臣猾已闻其僭窃。酷烈滋甚,乔噬无厌。将相大臣,咸怀愤激,继陈章疏,固请讨除。朕以所行天诛,本去人害,兵戈既接,玉石难分。言念勋臣,横遭胁制,虽思改革,厥路无由。受污终身,衔冤没代,沦胥以逞,诚可痛伤。岂孽自一夫,而毒流万姓,为人父母,宁不愧怀!宜令诸道节度使明行晓谕,罪止元凶,胁制之徒,一切不问。  【译解】  我统治天下,有失为君之道,战争不息,迄今已有五年了。怜悯众百姓的劳苦,后悔征伐的事。然而李希烈蔑视大义背弃仁德,违反正道虐待百姓。我哀怜那些生灵陷于困苦之中。如果要诚信拯救万物,就不怕委屈自身。所以在新年开始特地颁布新的命令,赦免他们的死罪,以至诚之心来相待。使臣刚刚到达城郊,就听说那个奸猾的贼人已经超越本分称帝。非常酷烈,贪得无厌。将相大臣,都心怀愤激,相继上陈章疏,坚决请求讨伐革除。我认为替天征伐,是为了除去民众的危害,不料战争起来后,玉石难分。想到功臣,横遭胁迫,虽然想到改革,却没有路径。终身受污,衔冤离世,永久沦陷,确实痛伤。难道一人作孽,要毒害万民,作为民众的父母,心里怎能不愧疚!应该命令各道节度使明行晓谕,只对元凶治罪,被胁迫的人,一律不追问。  兴元元年(784年)冬十月乙丑,马燧合兵讨叛唐的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收复绛州。戊辰,令中官窦文场、王希迁监左右神策军都知兵马使。闰月庚午,唐德宗下了这道诏令。他对于连年用兵对百姓造成的灾难进行了自责,决定对被叛贼胁迫的臣子进行赦免,体现了他的宽大仁慈之心和借此瓦解敌人的策略。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帝王治国语录 PDF格式下载



古代治国修身名言




● 大鹏之功,非一羽之轻;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


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大鹏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飞翔本领,不是靠一根羽毛奏效的;

骐骥之所以跑得那么快,不是靠一只脚成功的。

大鹏: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

功:功效。

骐骥(jì):骏马,千里马。





● 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

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荐贤》

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房子。

陡峭的高山,不是一石所垒成;

穿云的高大建筑,不是一木所建成。



● 华衮灿烂;

非只色之功,嵩岱之竣,非一篑之积。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灿烂华贵的衣裳,不是一种颜色所形成,

高峻的嵩泰二山,不是一畚箕泥土所堆积。



华衮(gǔn):古代帝王或三公(最高的官)穿的华丽的礼服。

嵩:嵩山。

岱:泰山的别称。

篑:盛土竹器,即畚箕之属。





● 日月之明,非一精之光也,

圣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



汉·董仲舒《春秋露繁·考功名》

精:古谓生成万物的灵气。

一善:一件善事。



● 太山之高,非一石之积也;

琅琊之东,渤澥稽天,非一水之钟也;

所以治国家天下者,非一士之言也。



晋·程本《子华子·晏子问》

太山:即泰山。

琅琊:山名,在山东。

渤澥(xiè):即渤海。

稽:至,到。

锤:积聚。



● 寒温之变,非一精之所化也;

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独知也;

海水之大,非独仰一川之流也。



春秋·楚·鹖冠子《鹖冠子·道端第六》

精:古谓生成万物的灵气。

仰:依赖,靠。



●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



明·方孝孺《瓦铭》



倾:倒塌。

匪:通“非”。

积:堆叠。黎庶:百姓。



● 狐白之裘,非一腋之毛;

宇宙为宅,非一贤所治。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荐贤》

狐白:狐腋下的白毛。

以此制成之皮衣极珍贵。

裘:皮衣。

宅:安定。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

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

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

榱(cuī):椽子,即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

先王:先前的历代贤君。



● 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

狐白之裘,非一狐之皮;

治乱安危,存亡荣辱,非一人之力。



  《慎子》 廊庙:朝廷建筑,大建筑物。



● 泰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

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



汉·刘向《说苑》

累卑然后高:从低下积聚以成高大。

卑,地势低。



● 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

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



《慎子·知忠》

喻不管亡国治国都不是一人所能导致。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用众》

粹:纯。比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就能达到精善的地步。



●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吕氏春秋·善学》

三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皇帝,指伏羲、燧人、神农。

五帝: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皇五帝之所以能大立功名,就在于他们善于博采众长。


此书质量非常不错,可惜排版不行


写这种书,需要极高的觉悟和理解水平,需要对帝王,历史当时的事情有过详细的考究,对臣工和相关国家也要有很深的了解,还需要在翻译上有很深的造诣,否则就不要翻译,现代汉语很难表达出古代文章的逻辑和意义,就如同汉语翻译无法真正表达英语著作一样。

对于内容的选取和注解的程度,这本书像是给中学生课外阅读写的。各个章节仅仅是堆砌,无逻辑可言。注释和解说更是不着边际。历代帝王智慧里的许多内容不是本文作者所能理解的,所以最好还是不要注解和解说。

几乎没有被排版过的痕迹,使用word就能完成。错别字居然出现,一个错别字在古代著作中,会引起意义的极大改变。要么写成书籍中的经典,要么就不要这样糟蹋一个美好的书名。

中国帝王的顶级智慧,就这样被一个不知名的作者给糟蹋出版成书,真是学界悲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