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赛珍珠在中国:埋骨

[英] 希拉里·斯波林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英] 希拉里·斯波林  

页数:

210  

译者:

张秀旭,靳晓莲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第一本书是《邻家的中国儿童》(The Chinese Children Next Door)。这部小说讲了一户人家有六个小女孩,她们扎着小辫子,脸蛋红扑扑的。这家人曾经盼着生一个男孩,后来也不抱什么希望了。然而有一天他们的愿望实现了:老天爷显灵。第七个孩子是男孩儿——一个需要他的姐姐们精心服侍的小宝贝。很多年以后,我又一次在赛珍珠的自传中读到这个故事。原来赛珍珠从她童年的记忆中,抽出这段真实的经历,编写成一则儿童寓言。这则故事非常荒诞可笑,以至于当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把它读给病床上的圣雄甘地时,甘地听得哈哈大笑。作为寓言。它的魅力在于夸张地表现了故事背后隐藏着的贫穷、厌女症和溺杀女婴的事实,第一次用成年人的眼光来品味这个故事,我意识到它简直就是我的母亲童年生活的写照。母亲对我说,她是不受待见的六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她出生后,她的母亲——我的外祖母——气得背过身去直看墙。两年后外祖母生了儿子,在外祖父母眼中这才算作是后继有人。我从小就在心里记住了《邻家的中国儿童》,可能是因为故事中的温暖和乐观的氛围令人感到欣慰,使母亲的过去更容易让人接受。

内容概要

拂动岁月的尘埃,还有多少人记得赛珍珠呢?著名作家叶兆言曾说:“事实上,很多中国作家没看到的东西,恰恰出现在她的文字中间。她眼里的中国,很多相当真实,一点也不离谱。只不过这样那样的原因,大家都不愿意接受。” 美国著名学者汤姆森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有了赛珍珠,一代代的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和尊敬的目光来看待中国人。” 赛珍珠子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评语”;“因其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的描写……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但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位在中国长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被冷落于历史的风尘中,甚至被误读。 赛珍珠成长在中国的旧时代,那时中国女性地位卑微,忍辱偷生。所以,她联想到孩时留有深刻记忆的那堆白骨是“遭扼杀的女婴尸骨”,而《埋骨:赛珍珠在中国》作者斯波林亦以此为切入点,真实地记录了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及成长。斯波林认为儿时“埋骨”的意义在于使赛珍珠拥有了比他人更丰富的想象力。斯波林说:”她根本上已超越了文学家;毫无疑问,她拥有真切的精神生活。”让我们随斯波林一起走进那个已经模糊的时代去感受赛珍珠的中国岁月……

作者简介

希拉里·斯波林,是亨利·马蒂斯的传记《绘画大师马蒂斯》一书的作者。希拉里·斯波林凭借该书获得2005年度惠特布莱德奖。她也为小说家艾维·康普顿-伯内特写过传记并荣获海涅曼文学奖和库珀奖。她是《观察家》报的文学编辑。她还定期为《观察家》报和《每日电讯报》撰写评论。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鬼魂家庭第二章 双重焦点第三章 灵魂与肉体第四章 玩偶之家第五章 中式思维第六章 小说之镜第七章 傲慢的腐气后记纸人参考资料及致谢参考资料说明

章节摘录

插图:妻子很早就习惯了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她后来给孩子们讲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是在1889年的8月份,清江浦地区酷暑难耐。田里的稻子因为干旱快要枯死了。一伙农夫在半夜的时候闯入赛珍珠家里,他们把前所未有的大旱归咎于外国人的到来触怒了当地的神灵。他们聚集在赛珍珠家的窗户下面,嘀嘀咕咕商量着要杀死他们一家。当时除了凯丽外,家里只有王阿妈和孩子们(三个孩子分别是八岁的埃德加,四岁的伊迪丝和几个月大的阿瑟)。门外被一群愤怒的入围着,距离最近的白人居住点有一百英里,她们无法向别人求助,也没有时间给外出的丈夫报信。凯丽临危不惧,她和佣人一起打扫房间,烤制糕点,拿出最好的茶具和茶叶招待大家。当这些不速之客在深夜闯进来的时候,他们发现大门敞开。灯光照射着这个温馨的美国家庭,三个孩子都醒着,坐在母亲的腿上安静地做游戏。这个离奇的故事因为有着美好的结局从而变成了一段家族的传说:事件的主谋被他眼前的场景感动了,他后悔自己起了害人之心,所以在喝了一杯茶之后就带着人离开了。在当天 晚上,好像老天也被感动了,天下起了雨。诸如此类的经历流传下来,形成了像民间传说一样的家族史诗的一部分。这些故事被糅合、混淆和反复讲述。所以赛珍珠和她妹妹格蕾丝对于故事中的精彩之处了然于胸。后来姐妹两个都写过并发表了这些故事。故事中她们的母亲被形容成机智勇敢、意志力坚强的女性。但是光鲜的形象掩盖着凯丽生活中理想难以实现、希望被扼杀、光阴虚度的现实。凯丽肯定还有其他故事,但是她没有讲过。在清江浦,她开过女子诊所,也教过女孩子识字,还为她们的母亲提供过安慰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后来孩子们能听懂她们的谈话,她们听到中国妇女用急促、紧张的语气向凯丽解释她们遇到的问题。赛珍珠说 这是小说家成长的最理想的环境。在赛珍珠的后半生,她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全力投入到当时轰轰烈烈的事业中:争取妇女权利、公民权利、黑人权利,并为残疾儿童和被父母抛弃的混血儿童争取权利。作为一名作家,她从不同角度反复讲述着母亲的故事。无论是在她的各种回忆录中,还是在她的父亲和母亲的传记中。赛珍珠在《异邦客》和其他著作中对母亲凯丽的困境做了透彻、坦诚、敏锐的分析。有时候是温和的、悲伤的、认命的声音,有时候是愤怒和意欲报复的声音。赛珍珠在六十岁的时候发表的小说《家声》讲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一个很爱幻想的女孩子,很聪明但是早熟。本来能够当上作家,最终却变成了残暴的疯子和杀人犯。这部小说中除了主人公(作者的化身)形象丰满外,其他人物都是扁平的。作者说这本书的“声音”是她的“两个自我”终于合二为一。不仅是她的美国人格和中国人格的融合。而且是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理性与本能的融合。冷静、聪明的旁观者的讲述表达了作者性格中的两个方面。而永不向现实妥协的女 主人公最终着了魔。“人们曾经说着魔,但是世间哪有魔鬼……除非将梦中否认的精力倒转过来。”赛珍珠很清楚她的大多数晚年作品文学价值很低,她理解评论家为什么排斥大众通俗读物,为什么说它们是垃圾。“但是我不能抵制,我经常读通俗小说。大多数人读的正是这些作品。”她一开始是写给自己看的,当她的书在图书市场很畅销的时候,她真的很吃惊。她很快适应了这种情况,不断地为杂志写故事,从而与她的读者保持了密切的关系。

后记

在人生的最后几个年头,赛珍珠一直在佛蒙特州过着自我流放式的生活,她处在某种与世隔绝但又不是默默无闻的状态。“这位太后是独居的,她住的皇宫外的围墙异常坚固而且不容侵犯,皇宫的围墙上也没有门。”为了躲避风头,她和哈里斯一开始住在当年青山农场的孩子们修建的避暑房子里,这让她想起庐山牯岭的别墅。后来他们搬到附近一个叫做丹比的市镇住了下来。赛珍珠买下一爿老旧的房舍,资助哈里斯和他的舞蹈界朋友们开了一家古玩店并顺带出售当地的工艺品。他们寄予厚望的古玩生意最后失败了,古玩店更像是一个出售赛珍珠作品珍本的旧货摊。他们原计划依靠他们的努力为丹比镇创造美好未来,但是现在这项宏伟的计划遭遇了更大的挫折。赛珍珠住在古玩店的上面,人们常常看见她身穿丝绸质地的旗袍临窗而坐。作为丹比镇唯一的旅游招牌,她每年夏天都能吸引五六千名游客到此参观。很多年前一位妇女曾提醒她说,如果在像费城会议厅那样不时髦的地方举行慈善舞会,即便是愿意捐款的有钱人都不会去参加的。赛珍珠自负地回答她说:“无论我到哪儿都会有人捧场的。”赛珍珠的孩子们还是很难见到她,他们常发现母亲身边的人缩短他们和赛珍珠之间的会见时间,有时候甚至拒绝他们的见面要求。她的子女们和哈里斯等人围绕财产和探视权,瞒着赛珍珠展开了丑陋的争吵。赛珍珠已经是八十高龄了,她虽然在名义上掌控一切,但是她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就连打电话也很难找到她了。她偶尔也会暂停在丹比镇的流放生活,在一队护从的陪伴下出现在赛珍珠基金会位于费城的办公室。她在那里参加会议,处理(有时候几乎是被引导着)同基金会相关的国际事务。赛珍珠基金会经过一番深入改革后,重建很见成效,运作比以前更出色,并最终同“欢迎之家”合并。赛珍珠接受采访,撰写文章,还在波士顿的一家电视台做了一周的嘉宾主持。她告诉一位美国记者她从来都没有习惯美国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在美国找到家的感觉。她渴望去寻根,渴望去看一看她父母的坟墓,渴望重新回到养育她的国度。随着中美关系的升温,她的渴望之情更加强烈。她说:“从血统和出身看,我是美国人……但是从同情心和感情来说,我是中国人。”1972年2月,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宣布说他打算访问北京,赛珍珠计划随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或者如果不能随团访问,她也希望在代表团之后能够成行。她甚至制定一套方案,包括为中国之行创作小说和纪实性的作品,和媒体合作报道新中国的面貌,拍摄电视纪录片等。她给每一个能帮助她成行的人写信或者发电报,包括尼克松总统和中国总理周恩来(周的故乡是赛珍珠早年生活过的清江浦)。经过数月的等待,她收到了中国派驻加拿大的一位级别较低的外交官的简短回信。信中列举了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原因,并明确表示不能接受她的访华申请。”赛珍珠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从此一病不起。周恩来总理托尼克松转送给赛珍珠一套精美的漆盒作为纪念礼物,想以此抚慰她忧伤的心,然而这并不能挽救她的生命。赛珍珠在她的读者中还保持着、甚至扩大了影响。她每年都收到数千封的读者来信,有的向她倾诉自己遭遇的偏见和不公,有的在信中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寻求她的建议。谈起这些读者来信时,她说她都会认真回复,“这是我书中的人物给我写的信,我也要好好地给我的人物回信。”她整个一生都心不在焉地逃避现实,朋友和家人常常觉得赛珍珠做着一名她自己的想象力的囚徒,生活在真实的外部世界中的只是她的身体,心却在别处。“欢迎之家”的经理和她天天在一起共事,她说:“我从她身边路过,她仰着头直走过去,根本没有发现我。”娜塔莉•沃尔什为赛珍珠做了很多年的打字员,她说:“她有时候完全走神,有时候你以为她会看见你,但是她又顺着你的肩膀看着远方,似乎没有意识到你的存在。这不是没有礼貌,她只是独自过着一种内修式的生活。”她越来越习惯低调地住在佛蒙特州,在那里她可以同她书中的人物交流而不受打扰。有时候她很难分清哪些是她头脑中的角色,哪些是受角色影响给她写信的读者。她在佛蒙特州的秘书贝弗利•德雷克说总有一些或真实或虚构的隐形人陪伴着赛珍珠:“我把她称作‘纸人’。她常常谈起她小说的角色,就好像这些角色是真实存在的一样。这些角色走出书本,触动了作者的情感。作为回应,作者的灵魂暂时离开躯体,和她创造的角色进行交流。这一轮交流完成后又开始进行下一轮的交流。”从表面上看,赛珍珠越来越像晚清朝廷里“令人尊敬的老祖宗”慈禧太后。赛珍珠小时候就相信慈禧跟她有血缘关系。詹姆斯•汤姆森最后一次见到赛珍珠时,她已经有八十高龄了。当时赛珍珠身披织锦袍,被众多侍女簇拥着。“我记得有一两个侍女穿着长裤套装……似乎跟赛珍珠的皇家长袍不相协调。”在一楼的觐见室,詹姆斯很别扭地和赛珍珠一起坐在两个紧紧相邻的、类似王座的大椅子上。她像王后一样被太监保护着,宠爱着,而她又依靠精明而善于弄权的太监替她掌管朝政、国库,通过太监来了解帝国的情况。在赛珍珠的书中,愤怒是慈禧太后政治上的动力,权力是她的目标,孤独是权力带给她的诅咒:“她的心灵是孤独的,但是她已经习惯了这一切。这就是伟大所要付出的代价,她无时无刻不在付出这样的代价。”1972年赛珍珠暂时回到青山农场,同她妹妹、子女、以及孙辈们一起庆祝她的八十大寿。此后不久她病倒了。接连两次手术都很成功,1972年秋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度过。到了1973年元旦,她回到了丹比镇的家中,因为是肝癌晚期,所以继续接受重病监护。她不再接待访客,因为经常陷入昏迷状态,甚至辨认不出家人。1973年2月21日,她挣扎着坐了起来,把照料她的人召集起来,要来纸笔写下她一生中最后一封信。作为她的女护理之一的德雷克女士说:“那场景是美丽、狂野而矛盾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这会真的发生。几分钟之后,她又处于无助的状态。过去的耀眼光芒熄灭了。我希望整个家庭、整个世界都看见过这个不可思议的女人身穿白色绸缎、傲慢地坐在王座上发号施令的情景。” 1973年3月6日,赛珍珠在丹比镇去世。遵照她的遗愿,人们把她安葬在青山农场的一棵白蜡树下。她的墓碑上只刻有三个中国汉字“赛珍珠”。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来到佛蒙特州看望她的访客中有她南京时的好朋友伯莎•芮思娄。伯莎带着一队慕名而来的游客拜见美国的“令人尊敬的老祖宗”。“在见到赛珍珠之前我们已经听过太多关于她的事情了。在激动人心的时刻她走了进来:她显得很平静,老态龙钟但是非常引人注目。她很具有东方韵味,让人感到很神秘。她在那儿,让人感到很亲近;但是她又不在那儿,让人感到遥不可及。不能确定她是否被什么事情迷住了。”


编辑推荐

《埋骨:赛珍珠在中国》:“因其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写……,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1938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评语”。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叶兆言曾说:“我们心不在焉地说起赛珍珠这位生长在中国的美国作家,总是说说而已,很少去关注她的小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实上,很多中国作家没看到的东西,恰恰出现在她的文字中间。她眼里的中国,很多相当真实,一点也不离谱。只不过这样那样的原因,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美国著名学者汤姆森说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有了赛珍珠,一代代的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和尊敬的目光来看待中国人。”但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位在中国长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被冷落于历史的风尘中,甚至,被误读。赛珍珠?或已早被你遗忘……她是美国作家,却从小生活在中国,凭一本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大地》,夺得一九三八年诺贝尔文学奖。但该书一直在中国被禁,直到1988年,《大地》三部曲才终于在新中国出版。《纽约时报》曾经说过,“赛珍珠的作品,在中国受尊崇但读不到;在美国,读得到却不被尊崇。”2004年,在美国大众读书界影响巨大的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慧眼识珍珠,将在美国沉寂数十年的《大地》选为其读书俱乐部的秋季推荐图书,于是赛珍珠重新被人们关注,《大地》一夜之间成为全美畅销书。重新认识赛珍珠,正是时候——2010年3月,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希拉里•斯波林所著的赛珍珠传记《埋骨: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Burying Bones: Pearl Buck's Life in China)在英国出版,意在重新发现赛珍珠,为她正名。因该书专注于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于6月初上市的《埋骨》美国版则更名为《赛珍珠在中国:前往<大地>的旅程》(Pearl Buck in China: Journey to The Good Earth)。该书中文简体版经多轮竞价由世文图书购得并于2010年12月联合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推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赛珍珠在中国:埋骨 PDF格式下载



赛珍珠在中国非常好看。


非常喜欢珍珠的庭院里的女人,但是对于大地印象不深了。我宁愿这本书多谈谈她的庭院里的女人,都是说大地,虽然因为大地获奖了


无意中看见的传记,很喜欢


货已收到,好评


书还可以,纸张还行


这么快中文版就出了,很是惊喜


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


书本比较好,属于精装,内容比较简单


一个值得中国人民永远记的的名字,她曾经把中国介绍给了整个世界,现在,我们有义务把她重新介绍给中国。


这本书好像逻辑性不是很强,字有点小


封面打开就差点断了,纸张像再生纸,字也非常小,拿到包裹的时候也有褶皱,很不满意。


据页面提供的基本信息:英文原版精装320页,中译本才210页,页数相差较多,令人怀疑是书中内容遭阉割所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