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们台湾这些年

廖信忠 重庆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作者:

廖信忠  

页数:

29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作者简介

廖信忠,1977年出生于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1984年,李登辉当选“副总统”,廖信忠上小学;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廖信忠升入国中;1993年,新国民党联线人士组建“新党”,廖信忠进入淡江高中读书;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廖信忠参加成功岭大专集训;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获胜,而陈水扁随后锒铛入狱,廖信忠也在上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

书籍目录

编者按1977 出生在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1978 蒋经国继任与“十大建设”1979 我的家庭 台湾当局与美国“断交”1980 台湾当年的电视台 美丽岛事件 “美丽岛大审”改变了陈水扁的一生1981 幼稚园时光,童年的“双十节” 台湾早期民主的萌芽 陈文成命案1982 《楚留香》流行 金庸被禁 台湾的族群及“外省人” 李师科案 我在教会里 爷爷去世的“基督教葬礼”及乡下的回忆1983 “六义士”劫机1984 上小学 台湾第一间麦当劳开业、海山煤矿爆炸案 “竹联帮”帮主陈启礼与“江南案” 20世纪80年代初的综艺节目 20世纪80年代初的流行音乐界 20世纪80年代初小学生喜欢的电影明星1985 十信案 这些人这几年都在干吗 第四台 在小学课文里学习“蒋介石的故事” 小学的一天1986 社运的启蒙 新闻报道“民进党成立”,让很多台湾人惊呆了 圆山动物园搬家1987 台湾宣布“反攻大陆”无望 开放大陆探亲 大度路飙车风 电影《报告班长》轰动全台 琼瑶剧《庭院深深》盛况空前 解严 1987年的台湾社会 录像带出租店1988 蒋经国去世 《爱拼才会赢》席卷台湾 汉城奥运 520事件1989 “无壳蜗牛”夜宿忠孝东路 这年的两部电影:《七匹狼》与《悲情城市》 《爱到最高点》 海外异议人士返乡潮 “小虎队”爆红,歌迷疯狂 股市首次上万点 小学的课程 小学生活杂谈 蒋经国死后的“宫廷斗争” 林强《向前走》 初中1990 三月学运,李登辉开始一连串的政治改革 职棒开打 全家出游,在飞机上第一次接触大陆人 初中课程1991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废除 中学生的政治价值观1992 “四大天王”抢滩台湾流行歌坛 初中能力分班1993 迈克尔·杰克逊台北演唱会 “新党”成立 尹清枫命案:台湾二十几年来最大的政治悬案 初中四班 淡江高中的一年1994 千岛湖事件1995风波 陈水扁当选台北市长1995 李登辉“私人访美”,两岸之间的“飞弹事件”1996 台湾地区第一次“大选” 高中补习班与名师的故事 彭婉如命案与刘邦友命案1997 电视剧《姻缘花》带来的热潮 高三的最后 高中“三民主义课” 1997年过世的名人 大一的流水账 “白晓燕命案”主犯陈进兴落网 看电影《泰坦尼克号》 第一次上网1998 上成功岭 台湾的“大学三学分” 台北市长的世纪之战:马英九击败陈水扁 “冻省”让宋楚瑜和李登辉结下梁子1999 第一次到大陆 金援科索沃 9·21大地震2000 2000年台湾“大选”:“国民党内讧”导致陈水扁当选 巴掌溪事件 台湾掀起的“上海热” 亲民党成立2001 乡土剧 开放大陆媒体驻台 第一次在大陆长途旅游 台北捷运淹水事件 2001“棒球世界杯”在台湾 台风2002 澎湖空难 研究生考试 马英九连任台北市长2003 “SARS”让全台恐慌 我成了一名新兵 台湾人泡温泉的习惯 仪队新兵2004 陈水扁连任,我在部队里感受“台湾大选” 仪队的任务 “外籍新娘” 省籍情结2005 在部队里过年 任务型“国大选举” 2005年到大陆旅行 卡债风暴 高雄捷运“泰劳”示威,牵出无数弊案直指“陈水扁一家”2006 精品业 “红衫军”倒扁 台北市长选举,宋楚瑜仅获5万票2007 搞轨案:台湾媒体“新闻娱乐化”的极点 “环保购物袋”风波 高铁通车,台北到高雄90分钟 到上海工作20082009后记

章节摘录

1981台湾早期民主的萌芽台湾进入1981年了。因为1979年台湾当局与美国断交,并以政局不稳的理由暂停选举,直到美丽岛大审后才又恢复。当时的美丽岛人士均被关在牢里,但相关人士均积极投入选举,如家属纷纷打出 为夫出征 等口号参加选举,均高票当选。而一些为 美丽岛大审 奔走或辩护的律师也纷纷参与政治及选举,如谢长廷和陈水扁,均当选台北市议员,而且是在我家这边的第一选区。他们两人既合作又竞争、亦敌亦友的 情结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决定的。当然,说到台湾民主的发展,也不是从美丽岛事件后几个街头运动家或律师开始的。应该说,这些事件都是有连续性的。从国民政府时期陈诚当省主席开始推行的地方自治,到威权当局之下的各级地方代表选举,一直到蒋经国后期的民主化,美丽岛事件只能算是一个引爆加速、激发质变的点而已。虽然还没有正式组党,但这些党外人士以 党外候选人推荐会 的名义纷纷推出候选人,都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印象很深刻的是,爸爸总是喜欢带着我 赶场 ,去听各个候选人的政见会。除了候选人本身的演讲外,所谓的名嘴助阵也是大家喜欢听的,这些名嘴们常常妙语生花,讥讽政府,把台下听众逗得哈哈大笑。这些场子已经超越了一般政见会的原意,倒不是说那时候民众已经有什么特定的政治立场或者真的支持他们,而是这些场子反而给有些民众压抑已久的心情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机会。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小花絮是,在这些党外的场子中,总会有些卖烤香肠的小推车,他们大概都是一些基本上支持党外运动的烤香肠小贩,有时上面可能会放个掷骰子赌香肠的碗。他们如游牧民族般跟着党外或后来民进党的造势及抗议场子四处移动。除了卖烤香肠外,还有糯米肠、饮料等东西,这种香肠摊在当时通称为 民主香肠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个画面:许多群众、抗议者、记者甚至是警察一起吃香肠,然后互通一些资讯。此外,旁边一定会有些流动的书摊,贩卖些书店看不到的禁书、街头运动的录像带,以及夹杂在这些录像带中间偷渡贩卖的A片等,这是早年台湾民主运动的一种特殊风貌。既然以前台湾人民对国民党那么不爽,为什么几十年来都没什么大反抗,基层投票时,国民党的支持率还是那么高呢?如果这全部都归咎于国民党的高压统治那就错了。其实国民党要的只是政治的绝对权力,至于基层社会,个人和传统的空间并没有被消灭,而是换了另一种形式管理。比如在台湾的各乡镇,就算是偏远地区,都可以看到国民党的 民众服务社 ,其实说白了就是乡党部。平时服务些什么不知道,但大家到了选举时期,这里就变成了各乡镇动员、固桩,甚至买票的基地。不只在地方,国民党的组织网已经绵密到从里长、农渔会、姓氏宗亲会,到各式公会、公营事业、眷村、部队等,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到国民党的党组。当时台湾人民的公民意识尚未建立,所以这些绵密的组织网在选举,尤其是地方性选举时,展现了强大的动员能力。所以,国民党一直擅长打这种组织战让自己的候选人上台,而长久与地方政治势力建立下来的关系,更是党外人士难以分一杯羹的原因。1982年1月,邓小平谈话指出, 叶九条 实际上是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台湾的民众都被教育着共产党要 血洗台湾 ,因此从很小开始我就有这种阴影,害怕真的被血洗了。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一般民众才慢慢从这阴影中走出。而这一年, 叶九条 的提出,以及来年廖承志给蒋经国的公开信,蒋经国的反应依然是 三不政策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两岸那时的政治气氛就是这样,虽然不直接接触,但又隔空交火放话,前线金门的炮战早已不打,只剩下嘴炮继续开而已。除了两边的广播互相 感召 对方之外,台湾这边又喜欢放一些热气球到大陆去,里面大概放了些宣传单,或者是手表、收音机、罐头之类。当然,大多数时候政府不会直接出面施放,而是一些 民间组织 的 自发行为 。这些空飘气球,如果气流算得准,飘到四川、湖南都有可能。1982台湾的族群及外省人小孩子等到一定的年纪,一定会问妈妈 我从哪里来 这种问题,妈妈总是支吾其词。有一次被我问烦了,她就答 爸爸给妈妈打针就有你了 ,嗯 现在想想这样的回答充满了禅机,倒是挺有道理的。我的家庭还算美满,生活一切还都过得去,就跟许多台湾20世纪70年代组成的家庭一样。父母都是中南部来的人,落在台北定居,父母间对话以及跟朋友们对话几乎都是讲闽南语。但因为环境的关系,我跟他们对话反而都是用国语,爸爸到现在还一直很后悔,说是他没逼我好好学闽南语。台湾可以说是一个移民社会,几百年来不断有人移入,主要有四个族群,闽南人(73.3%)、客家人(12.0%)、外省人(13.0%)与少数民族(1.7%)。闽南人及客家人大部分是几百年来陆续迁入,这两个族群几百年来也是嫌隙不断,过去还常有一些族群及村庄间 械斗 的事情发生。不仅闽客之间会械斗,闽南间的漳州人与泉州人也械斗,惨烈的情况也令人发指。早期台湾每个村庄都有所谓的 拳头师 ,就是有实战经验的武师,因为在械斗中常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这些武师练的也都是一些如白鹤拳之类实战性攻击性较强的拳法。他们还要负责带领一些乡勇练武保卫乡里,所以现在台湾民间常有一些如宋江阵之类的民俗演出,基本上就是从过去械斗中的作战阵形中演化出来的活动。台湾乡间还有许多的 有应公庙 ,其实也就是拜那些以前械斗而亡的无主孤魂。所以啦,在台湾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实他们本来是住在平地的,但汉人来了之后他们被赶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汉人之间的闽南人与客家人又常械斗,客家人因人口较少处于劣势,也被赶离平地,所以在台湾的客家人到现在为止,还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区为多。自从日据时代后,闽客之间的冲突有意被压制下来,到了现在,虽然相安无事,但一些习惯或经验,仍可以看出彼此间的小情结,比如说传统上认为嫁女儿千万不要嫁给客家人,或者娶媳妇就要娶客家人之类的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客家女人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相对的,女儿如果嫁到客家人家里,客家婆婆常认为闽南女人爱漂亮又懒,一定不会做很多家事,不会吃很多苦之类的。当然,这些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也越来越淡了。1949年前后,约两百万人随着国民党来台,除了少数高官高级将领外,大部分都是乘船来台,而后国民党当局将外省人安迁至台湾各地,因此,台湾各地皆有一定的外省人分布。来台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当局安置的地点,到了现在,其中台北市的外省族群最多(30%),再加上他们长期掌控了台北从上到下的资源,因此,也许可以说,跟我同一辈出生在台北市的小朋友,耳濡目染比起其他县市,闽南语说得好的比例稍微低了一些。来台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当局安置的地点--在台湾形成特殊文化的眷村。眷村里可说是一个独立于传统台湾人社区的小聚落,里面可能有自己的一切公共设施,有点儿类似大陆的大院,所以,外面的人看里面神秘,里面又视外面好像随时要欺负他们,几十年来小矛盾不断,但也没发生什么大问题。关于本省人与外省人,有着有趣的昵称: 芋仔(外省人) 、 番薯(本省人) 。当初许多孤身随军来台的官兵,国民党承诺等未来 反攻大陆 之时,每人可以分到一块田耕作,配发了证件叫 战士授田证 ,但后来反攻无望,这根本也变成废纸一张。他们许多人在台湾娶了媳妇,但台湾本省人因对国民党印象不是很好,因此在娶媳妇过程中也不免引起许多家庭问题。若无家眷,许多人晚景都挺凄凉的,只能住到荣民之家去。在我的成长记忆当中,许多卖早餐豆浆油条的都是这些人;每到下午,也都有个山东口音的阿伯骑着破摩托车在家附近喊着卖大馒头之类的话;或者,他们也只当大楼管理员、清洁工小孩子等到一定的年纪,一定会问妈妈 我从哪里来 这种问题,妈妈总是支吾其词。有一次被我问烦了,她就答 爸爸给妈妈打针就有你了 ,嗯 现在想想这样的回答充满了禅机,倒是挺有道理的。我的家庭还算美满,生活一切还都过得去,就跟许多台湾20世纪70年代组成的家庭一样。父母都是中南部来的人,落在台北定居,父母间对话以及跟朋友们对话几乎都是讲闽南语。但因为环境的关系,我跟他们对话反而都是用国语,爸爸到现在还一直很后悔,说是他没逼我好好学闽南语。台湾可以说是一个移民社会,几百年来不断有人移入,主要有四个族群,闽南人(73.3%)、客家人(12.0%)、外省人(13.0%)与少数民族(1.7%)。闽南人及客家人大部分是几百年来陆续迁入,这两个族群几百年来也是嫌隙不断,过去还常有一些族群及村庄间 械斗 的事情发生。不仅闽客之间会械斗,闽南间的漳州人与泉州人也械斗,惨烈的情况也令人?指。早期台湾每个村庄都有所谓的 拳头师 ,就是有实战经验的武师,因为在械斗中常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这些武师练的也都是一些如白鹤拳之类实战性攻击性较强的拳法。他们还要负责带领一些乡勇练武保卫乡里,所以现在台湾民间常有一些如宋江阵之类的民俗演出,基本上就是从过去械斗中的作战阵形中演化出来的活动。台湾乡间还有许多的 有应公庙 ,其实也就是拜那些以前械斗而亡的无主孤魂。所以啦,在台湾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实他们本来是住在平地的,但汉人来了之后他们被赶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汉人之间的闽南人与客家人又常械斗,客家人因人口较少处于劣势,也被赶离平地,所以在台湾的客家人到现在为止,还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区为多。自从日据时代后,闽客之间的冲突有意被压制下来,到了现在,虽然相安无事,但一些习惯或经验,仍可以看出彼此间的小情结,比如说传统上认为嫁女儿千万不要嫁给客家人,或者娶媳妇就要娶客家人之类的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客家女人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相对的,女儿如果嫁到客家人家里,客家婆婆常认为闽南女人爱漂亮又懒,一定不会做很多家事,不会吃很多苦之类的。当然,这些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也越来越淡了。1949年前后,约两百万人随着国民党来台,除了少数高官高级将领外,大部分都是乘船来台,而后国民党当局将外省人安迁至台湾各地,因此,台湾各地皆有一定的外省人分布。来台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当局安置的地点,到了现在,其中台北市的外省族群最多(30%),再加上他们长期掌控了台北从上到下的资源,因此,也许可以说,跟我同一辈出生在台北市的小朋友,耳濡目染比起其他县市,闽南语说得好的比例稍微低了一些。来台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当局安置的地点--在台湾形成特殊文化的眷村。眷村里可说是一个独立于传统台湾人社区的小聚落,里面可能有自己的一切公共设施,有点儿类似大陆的大院,所以,外面的人看里面神秘,里面又视外面好像随时要欺负他们,几十年来小矛盾不断,但也没发生什么大问题。关于本省人与外省人,有着有趣的昵称: 芋仔(外省人) 、 番薯(本省人) 。当初许多孤身随军来台的官兵,国民党承诺等未来 反攻大陆 之时,每人可以分到一块田耕作,配发了证件叫 战士授田证 ,但后来反攻无望,这根本也变成废纸一张。他们许多人在台湾娶了媳妇,但台湾本省人因对国民党印象不是很好,因此在娶媳妇过程中也不免引起许多家庭问题。若无家眷,许多人晚景都挺凄凉的,只能住到荣民之家去。在我的成长记忆当中,许多卖早餐豆浆油条的都是这些人;每到下午,也都有个山东口音的阿伯骑着破摩托车在家附近喊着卖大馒头之类的话;或者,他们也只当大楼管理员、清洁工之类的基层工作。而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 川味红烧牛肉面 ,这种以前根本没有的东西,就是这些外省老伯在思乡情的驱使下,凑合着台湾现有的食物材料做出来的。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是,高雄岗山最有名的特产就是明德辣豆瓣酱。原来岗山是空军官校所在,国民党当初从成都最后带了一批人停留在此,形成一个眷村,这些退伍的老兵没事干,只好做自己家乡特产来卖,没想到还卖出个名堂来。当然,这些 老芋仔 们不是个个都那么幸运,悲剧其实更多,这是时代造成的。在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许多的电影及文学作品都在讨论这个问题。随后要说的 李师科银行抢劫案 ,不仅是震惊全台的台湾第一起银行抢劫案,更因为主角就是这么一个老兵而令人瞩目。他这样做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这件事现在都一直被人当做案例提起。1984 竹联帮 帮主陈启礼与江南案蒋经国上台后,给人一种特别亲民的形象,常常穿着夹克便装走访 民间 ,结交许多 民间友人 ,给人的印象越来越良好,也让许多民众对这位原来的 蒋太子 印象不错,开始对蒋家的印象改观。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是 民间友人 ,那相对的,蒋经国应该就是在 宫廷 ,高高在上的喽?那个时候,报纸就常常会看到 民间 这类字眼,可见过去封建的思想余孽仍然占据着人们的思想阵地而不自知,简单地说,就是奴性。当局施点儿小惠就叫 德政 ,其实,这些还不都是当局本来就应该做的吗?无论如何,蒋经国在位的这几年,民众对当局在情感上有那么一些稍微改观。但是这年发生的 江南案 ,又让大家彻底失望了一次。江南本名刘宜良,是台湾报社的驻美特派记者,有一个说法是,其实他也负有收集情报的特工身份。江南在美国期间写了《蒋经国传》,并于美国报上连载。这本传记,详细地记载了蒋家内部许多不为人知的八卦以及国民党内部派系的争权斗争历史。当时,当局认为他是为污蔑蒋家而心生不满。因此,由当时的情报局长汪希苓经人介绍认识 竹联帮 帮主陈启礼,派竹联帮帮众赴美国 锄奸 ,在旧金山暗杀了江南。结果这件事干得不够干净利落,加上聪明的陈启礼已经先行录了一卷自保录音带给别人保管,因此马上被查出来跟台湾当局有关。美国政府大怒,因为,台湾情报机构公然派杀手到美国本土刺杀了已经是美国公民的江南。但又有一说,江南原来也是FBI的线民,是三面间谍,所以美国才那么积极侦查。当然,当事人后来都作鸟兽散,四处逃亡,陈启礼也逃回台湾。这件事除了让民众对当局有非常非常负面的印象外,也让民众深深感到黑社会之恐怖--当局原来与黑社会有这样的挂钩!蒋经国到底知不知情,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但执行策划者是他的儿子蒋孝武。后者本来应该是最有希望成为接班人的,后来虽然他没事,但也从此被外放到岛外冷冻着。后来当局为了转移话题,拾回形象,在当年年底也展开了台湾史上最大的一次扫黑行动 一清专案 ,许多大哥不管有事没事通通落网。在过去, 绿岛 本来是专门关政治犯的地方,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变成了 大哥的故乡 ,号称 绿岛大学 --要成为大哥,都要先去那里 进修 一下。那时我年纪小,记得电视上总是有扫黑的宣导短片,一堆明星穿着警察的制服,拿着扫把在扫着地上一堆堆黑黑的纸屑,在 扫黑 。几十年后,电视再访问当时的当事人,他们还是认为那时所做的是为了台湾为了当局,一点儿错也没有。看看台湾后来的社会发展,我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仍然觉得一点儿错都没有,只是他们认同的对象错了而已。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台湾中天电视台重磅报道:“《我们台湾这些年》火箭般蹿红!” 台湾TVBS重磅报道:贩卖“台湾“,无名小卒对岸爆红 台湾东森电视台重磅报道:“《我们台湾这些年》大陆爆红!” 香港《亚洲周刊》封面报道:“《我们台湾这些年》风靡中国。” 凤凰卫视资讯榜重磅报道:“《我们台湾这些年》登上畅销书榜首。” 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从《我们台湾这些年》中解读出两岸关系的走向。” 《国际先驱导报》重磅新闻评论:“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台湾。” 《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台湾这些年的大事件和小故事。”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台湾这些年活得也挺憋屈!” 《中国青年报》:“台湾百姓不希望自己的生活里充满政治。” 《南方都市报》:“你的美丽,我的哀愁” 《新京报》:“我们了解台湾吗?看了这本书,才会了解真正的台湾。” 《成都商报》:“台湾草根看台湾,感叹大家都不容易!” 中国新闻网:“台湾老百姓的故事《我们台湾这些年》引发热议”


编辑推荐

《我们台湾这些年》编辑推荐:60年来第一本,让13亿大陆人真正了解台湾普通民众真实生活的书。 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我们台湾这些年》讲述30年来政治巨变下,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们台湾这些年》上市三周,狂销28万册!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广州购书中心、上海书城等全国各大图书排行榜全部第一名!轰动两岸!台湾中天电视台重磅报道:“《我们台湾这些年》火箭般蹿红!”台湾TVBS重磅报道:贩卖“台湾“,无名小卒对岸爆红台湾东森电视台重磅报道:“《我们台湾这些年》大陆爆红!”香港《亚洲周刊》封面报道:“《我们台湾这些年》风靡中国。”凤凰卫视资讯榜重磅报道:“《我们台湾这些年》登上畅销书榜首。”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从《我们台湾这些年》中解读出两岸关系的走向。”《国际先驱导报》重磅新闻评论:“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台湾。”《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台湾这些年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台湾这些年活得也挺憋屈!”《中国青年报》:“台湾百姓不希望自己的生活里充满政治。”《南方都市报》:“你的美丽,我的哀愁”《新京报》:“我们了解台湾吗?看了这本书,才会了解真正的台湾。”《成都商报》:“台湾草根看台湾,感叹大家都不容易!”中国新闻网:“台湾老百姓的故事《我们台湾这些年》引发热议”上市30天,全国每天狂销一万册《我们台湾这些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们台湾这些年 PDF格式下载



喜欢很好很喜欢


这书没看...


挺好的书~~~


很好的书,包装也很干净。


书不错,值得买来看一看的。


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