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2003-5-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叶君远
280
无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约略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其后几千年,文学的发展尽管有时出现高潮,有时陷于低谷,但始终不曾中断,就像长江一样绵延不绝。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 内容极其丰富。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相比,我国的古代文学在独特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字,独特的历史进程和思想文化传统等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在世界民族文学之林,我国古代文学以自己无比辉煌的成就和无比鲜明的独特风貌,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更广泛地接触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认识古代文学的特点,了解古代文学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体悟古代文学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人文修养,提高审美能力,都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属于一门历史性学科。大家知道,任何一门历史性学科,都是由基本史料和基本观点构成的。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来说,所谓基本史料,主要是指古代文学作品,此外,也还应包括诸如作家生平、社会背景、重要古籍的体例与流传等等一些基本常识。所谓基本观点,是指对于作家作品成就的评价,对于重要文学现象的分析,对于文学发展规律的揭示,等等。
先秦文学概论一 思考题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和有关的 文献资料 第二节 神话的类型 第三节 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第四节 神话的价值及其对 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概念 思考题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貌 第二节 《诗经》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概念 思考题 第三章 散文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 散文勃兴的原因 第二节 历史散文 第三节 诸子散文 关键概念 思考题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体制特征及其产生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三节 《离骚》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 屈原的影响和楚辞的流变 关键概念 思考题秦汉文学概论 思考题 第一章 汉赋 第一节 赋的产生及其文体特征 第二节 汉初骚体赋和枚乘的《七发》 第三节 司马相如和散体大赋 第四节 抒情小赋的兴起 关键概念 思考题 第二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 第二节 纪传体的开创和司马迁的历史观 第三节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第四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节 班固和《汉书》 思考题 第三章 汉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的设立和乐府诗的采集 第二节 两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第三节 汉乐府诗中的叙事诗 第四节 汉乐府诗在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 关键概念 思考题 第四章 东汉文人五言诗 第一节 文人五言诗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关键概念 思考题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论 关键概念 思考题 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学 第一节 曹操和曹丕 第二节 曹植 第三节 “建安七子”和蔡琰 第四节 阮籍和嵇康 关键概念 思考题 第二章 西晋文学 第一节 陆机和潘岳 第二节 左思 第三节 刘琨和郭璞 关键概念 思考题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 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内容 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 第五节 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概念 思考题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 第二节 北朝民歌 第三节 《木兰诗》 关键概念 思考题 第五章 南北朝诗文 第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的兴起 第二节 鲍照对诗歌的革新 第三节 永明体的出现和谢胱的山水诗 第四节 宫体诗的泛滥和梁陈诗人 第五节 庾信 第六节 南朝骈文 第七节 “北朝三书” 关键概念 思考题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我国古代小说的雏形 第二节 志怪小说 第三节 志人小说 关键概念 思考题本书参考文献
插图:记录,暗寓褒贬,+表达了孔子的政治态度和社会理想,贯穿着无比鲜明的为当代服务的意识。《论语》是孔子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记录,集中体现了儒家学说,讲的完全是现实社会问题。它所昭示的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的道德观念、以“为政以德”为核心的政治观念以及一套伦理准则、中庸哲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石。《论语》较之《尚书》,语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文字变得浅易了许多,文风疏朗,言简意丰,颇耐人寻味。《墨子》表达了小生产者的理想,反对战争,提倡“兼爱”、“尚贤”、节俭等等。义风朴素,讲究逻辑性。《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奠基性著作,它以极其简约的语言和一种韵散间出的形式,表达了老子的宇宙观、社会政治理想和辩证法思想。4.战国文学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的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经历了同样带有根本性的一场社会变革。首先是阶级关系的变化,周天子衰微,上层贵族地位下降,下层庶民地位上升。阶级关系在各国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和各国内部接连发生的动荡中,不断进行着大调整。随之而来的就是思想文化的变化,西周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新思想、新学说油然而生。在这场思想文化的革命中,新的社会阶层“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上”是介乎贵族与庶人之间的一个阶层,他们是在春秋时期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旧贵族的衰落,旧的“学在官府”制度的解体,使得士人成为文化变革与发展的承担者,成为当时社会大舞台上一支十分活跃的生力军。他们出于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怀,游说诸侯.聚徒讲学,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主张,申明自己的社会理想,从而形成_r代表不同阶级与阶层利益的学派,形成了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墨、道、法四家,此外还有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他们的主张虽然不同,可是在立足社会现实、大胆张扬个性、思想自由独创等方面,却有着一致性。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促成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成就最突出的是散文。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是《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就像孔子通过修订《春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一样,这些历史著作也是要在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为现实行为寻找依据。
《中国古代文学史(1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无
挺好的,既详细又不繁琐,对考试帮助很大
价格很便宜,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