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2006-10
人民大学
娄成武 李坚
无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一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立项的教材,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材。在21世纪,我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基本建立,政治体制改革将取得重大进展,社会的运行方式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我国事业体制改革的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部门将日益实现社会化管理,所有这些都将会对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新的学科目录,我国从1999年在部分高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发展速度很快,已接近百家。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仍属于新办专业,很多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任务、性质、目的等尚无统一的认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基础性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东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改研究课题组受教育部的委托,承担了教育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课题组站在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高度,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学科特点做了认真的研究,对专业建设中涉及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编写了适合于本专业的系列教材。《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教材就是其中的一本。经过五年的教学循环,东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运行顺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书原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成果之一,由娄成武、郑文范撰著,司晓悦参加了部分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定义及范围的厘定来廓清公共事业管理的领域,主要阐述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选择,通过公共事业组织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等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评价和监督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正确方向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上述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深刻认识和浓厚兴趣,并为其他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定位于科教材,针对读者的特点,力求内容难易适中,叙述深入浅出,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表述准确,使书稿从内容、体系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形成统一的优化效果。《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还悬设学术精品与教学创新的目标,力求与时俱进,体现公共事业大发展的时代要求,反映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新进展,达到学术上的高水平。
第1章 绪论1.1 公共事业1.2 公共事业管理1.3 公共事业管理学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案例第2章 公共事业组织2.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2.2 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和特征2.3 公共事业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之一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案例第3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3.1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3.2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沟通3.3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激励3.4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控制3.5 公共事业管理效率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案例第4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与监督4.1 公共事业组织的责任和监督4.2 发达国家的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机制4.3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责任分担与监督机制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案例第5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制度5.1 国外公共事业组织法律制度5.2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法律制度概述5.3 事业单位法律制度5.4 社团法律制度5.5 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制度5.6 基金会法律制度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案例第6章 公共事业伦理6.1 公共事业伦理6.2 公共事业伦理建设6.3 公共事业品德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案例一第7章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开发7.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7.2 公共事业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7.3 各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案例第8章 公共事业资产管理8.1 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8.2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现状8.3 公共事业组织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案例第9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9.1 公共事业管理改革发展的背景9.2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9.3 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目标9.4 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9.5 部门公共事业管理改革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案例第10章 公共事业管理方法与技术10.1 目标管理10.2 人力资源测评技术10.3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案例参老文献
插图:排他性是指某人消费某一物品时可以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与此相对应的是非排他性,指某一物品的消费不能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或者排斥成本过高,难以实施排斥行为。竞争性是指某一物品供某人消费之后即无法再让其他人享用,如果增加消费者,则必须增加物品数量,从而增加物品生产成本。如果某一产品供某人消费之后,还可以由其他人消费,并且其他人的消费不会降低该人对此物品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则称此为非竞争性。换言之,给定的某一物品的消费者增加,其引起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依此属性,社会产品可分为四类,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物品为私人物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物品为公共物品,处在两者之间的物品具有局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局部的或排他性和竞争性)。通常人们把具有非排他性、不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称为公共资源,将具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称为俱乐部产品。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具有程度上的差别,相应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也有程度上的差别。根据公共物品两个属性的强弱之别,可以将其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又分为两类,一种为拥挤性准公共物品,即随着消费者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消费者消费时会产生拥挤性竞争性,如道路、桥梁等。另一种为价格排他性准公共物品,即在效益上可以定价、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的准公共物品,如公园、文化遗址等。比较而言,拥挤性准公共物品,如公共资源的公共性较强,而价格排他性准公共物品的公共性较弱,因此有人不把俱乐部产品看作是准公共物品(见表l~1)。经济学家通常对物品的区分是将其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三类。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相反,私人物品是指其利益能够加以分割然后分别提供给不同的个人,并且不对其他人产生外在利益或外在成本的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
本书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定义及范围的厘定来廓清公共事业管理的领域,主要阐述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选择,通过公共事业组织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等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评价和监督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正确方向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上述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深刻认识和浓厚兴趣,并为其他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