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佛罗伦萨的漫游者

(英)E.V.卢卡斯 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英)E.V.卢卡斯  

页数:

582  

字数:

558000  

译者:

吴佳姝,黄云鹰  

Tag标签:

无  

前言

  文明的传承,是在一代代人的精神相濡中不知不觉完成的;一部部好书,就是传承世界文明的一个个使者,通过它们,世界文明浑圆贯通的历史才得以构筑。  家庭是一个人生命和精神的起点,也是终点。如果把一本本书比喻成一片片树叶,那它们最终都要“叶”落归家。因此,说家庭书架事关文明传承,似乎也并非危言耸听。  在欧美诸国,普通家庭在客厅、壁炉旁或卧室等处一般都有书架,其上摆满了他们所谓的“家庭读物”。这种家庭读物并非菜谱、医疗保健或旅游指南之类,而主要是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

内容概要

本书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的评论集。作者以轻松的笔触.带领读者漫步于佛罗伦萨.逐一介绍了大教堂、钟楼、洗礼堂、美第奇宫殿等佛罗伦萨的标志性建筑,并由此描述了美第奇家族及其统治时期的佛罗伦萨的历史。接下来,作者依托其他著名的教堂、美术馆、博物馆、修道院、广场、公园等,如数家珍地展开了对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乔托、布鲁内莱斯基、多那太罗、吉贝尔蒂、韦罗基奥等众多佛罗伦萨艺术大师及其艺术珍品的评论,其中还穿插了对著名诗人但丁的介绍。身为英国作家.作者还特意推荐了布朗宁夫妇等几位与佛罗伦萨有着深厚渊源的英国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全书独特的艺术见解,集中表达了佛罗伦萨艺术自然的善和高昂的精神。

作者简介

E.V.卢卡斯(Edward Verrall Lucas,1868—1938),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评论家。曾担任英国著名的《笨拙》杂志编辑数年,逐渐成为一名多产作家。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风格朴素、行文轻快的随笔作品和旅行游记,包括《旧灯新燃》、《旅行者的奖赏》、《就在几天前》等。其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大教堂Ⅰ:建筑第二章 大教堂Ⅱ:浮想第三章 大教堂Ⅲ:庆典和博物馆第四章 钟楼和洗礼堂第五章 里卡尔迪宫和美第奇家族第六章 圣洛伦佐教堂和米开朗琪罗第七章 圣米歇尔教堂和韦基奥宫第八章 乌菲齐美术馆Ⅰ:建筑和收藏家第九章 乌菲齐美术馆Ⅱ:最初的六个房间第十章 乌菲齐美术馆Ⅲ:波提切利第十一章 乌菲齐美术馆Ⅳ:其余的房间第十二章 “空中的菲耶索莱”第十三章 佛罗伦萨修道院教堂和但丁第十四章 巴杰罗博物馆第十五章 圣十字教堂第十六章 美术学院第十七章 两座修道院和一列队伍第十八章 圣马可修道院第十九章 圣母领报教堂和孤儿院第二十章 卡斯辛尼公园和亚诺河第二十一章 新圣母玛丽亚教堂第二十二章 从维托里奥·艾曼纽伊里广场到圣三一教堂第二十三章 比提宫殿第二十四章 佛罗伦萨的英国诗人第二十五章 卡米内的圣母玛丽亚教堂和圣米尼亚托教堂佛罗伦萨和欧洲历史年表(1296-1564)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大教堂Ⅰ:建筑  和所有去佛罗伦萨旅游的人一样,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大教堂。  大教堂真正的名字叫做百花圣母玛丽亚教堂或圣母之花大教堂,这里的“花”指的是佛罗伦萨的市花:百合花。佛罗伦萨被称为“鲜花之城”,这个称呼在春夏季节显得恰如其分,但是在冬季则不然。适用于一年四季的称呼大概要算是“奇迹之城”,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它创造的奇迹。尽管意大利到处都有神奇的事物,然而佛罗伦萨才是它们真正的发祥地,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列举出它的许多杰出成就。乔托(于文艺复兴运动之初)在艾西斯的时候更像是一名画家,在这里世人看到的是他的钟塔、他的新圣母玛丽亚教堂和他在圣十字教堂的湿壁画。安吉利科修士和多那太罗(文艺复兴中期)在这里创造出了他们一生的成就。还有米开朗琪罗(文艺复兴末期),他或许在梵蒂冈有许多惊世之作,但是在这里也有众多他创作的精美的美第奇家族成员之墓。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何在1300至1500年间意大利(主要是在托斯卡纳)出现了大量的艺术大师。他们不仅有着超强的意志和勇气,更有着不朽的影响力。然而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意大利人的这种神奇的创造力仅仅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持续了两个世纪,之后就突然衰退了。要想亲眼目睹这两个世纪的繁荣,就一定得到佛罗伦萨去。  最好是从马特利街、塞雷塔尼街、卡尔扎伊欧里街或者佩克里街前往大教堂广场,因为这样走,广场上的钟楼便随即映入游客眼帘。高处可爱的窗户从街尾就可以远远看到,旁边是出自布鲁内莱斯基手笔的高耸入云的大圆顶,但是这些都丝毫无法削弱对全景的第一印象。正如建筑师们历来的手法一样,大教堂和钟楼的搭配永远是那么地完美:宽广舒适的教堂稳稳地矗立在地面上,在它身旁的这座精巧而又纤细的大理石建筑从广场上拔地而起,这一切又是多么地华丽和精致。由于无法一直待在佛罗伦萨,所以虽然一天到晚从远近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这座塔楼,但就我的眼光来看,无论文字如何记载,我依然无法看出它是否真的变高了,因为它从未被真正重新修缮过。  大教堂的内景令人惊叹,让人感觉不到已经进入了教堂里面,有时候会以为走错了地方。蓝天下彩色大理石令教堂的外观显得奢华无比,侧耳听去,是佛罗伦萨特有的沙沙的落叶之声,轻移脚步便能体会到那无边的幽寂。如果恰好你已经去过洗礼池再来到这里的话,所带来的震撼之感会更加强烈。因为洗礼池外面装点了彩色大理石,内部也使用了彩色大理石和马赛克作装饰,风格没有变化。然而大教堂内的墙壁用的却是北方风格的灰色,同时使用了棕褐色的圆柱,将简朴和夸张融为一体。  当所有人都认为磅礴的气势是大教堂最突出的特点的时候,人们却忽视了它所拥有的大量艺术珍品,也没有人会执著于去欣赏它们。佛罗伦萨的其他教堂虽然有的规模也很大,但是我估计圣母之花大教堂能装下三到四个那样的教堂。一点微光和一抹熏香就已经足够,因为它足以带来宗教的氛围。不需要弥撒、圣歌或者任何其他的典礼,因为它与世隔绝,却与永恒相连。在像大教堂这样的一座建筑里,你完全可以体验到如置身森林般的感觉,你也可以感受到如漫步崇山峻岭中的神奇,由于这是人类的创造,你甚至可以亲手去触摸那神秘和奇迹,同时创造者的智慧又为它非凡的气势增色不少。  作为一度全然不为人所知的领域,教堂的内部幽暗而又奇特,看着钟摆的机械运动,感觉如此平和。人们通常觉得,在这样一个幽暗的地方总会存在着异常的事物。这里不是因为缺少窗户而显得昏暗,窗户依旧,只是岁月的沧桑令它们已不如往昔般清透。廊道上的彩色窗户早已透不进丝毫的阳光,只有位于高处的普通圆窗和圆顶上华丽的彩色圆窗才能透进几丝光线。不管怎样,只要稍稍待一会儿,人们就会渐渐习惯这里的幽暗,甚至会为这幽暗而感到庆幸。接下来,他们会开始四处探究,就像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曾经做过的事情一样,震惊于意大利在保存艺术品上的超强能力。因为你会发现,在第一根大立柱的旁边是一个盛放圣水的容器,上面有一个美丽迷人的天使塑像,从它的新旧程度上看,你或许会认为是某个心怀感激的佛罗伦萨人新近献给大教堂的礼物。事实上,它已经有将近六百年的历史了,而且很有可能是乔托本人的杰作。  空旷是大教堂另外一个迷人之处。若是站在大教堂的西入口,你会发现整个空间是如此地完美无瑕:地板上没有一张椅子,幽暗中巨大的柱子拔地而起,仿佛扎根在地面上。墙壁也一样,上面除了零星地散布着一些牌匾之外,毫无修饰。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这座建筑的历史。洗礼堂是佛罗伦萨的第一座教堂,施洗者约翰至今依然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1182年,这座教堂被改建为圣雷帕拉塔教堂,位置就在现在大教堂坐落的地方的某一处。1294年,人们又决定将圣雷帕拉塔教堂改造得更华丽,于是阿尔诺弗·迪·坎比奥被委托承担设计工作。阿尔诺弗当时已经62岁了,是位声望很高的建筑师。不仅在左侧廊道的牌匾、浮雕上,我们可以找到他的痕迹,而且在大教堂南侧大门对面的克诺尼克宫殿,就在布鲁内莱斯基像的旁边,我们还可以看到比真人稍大的他的雕像。阿尔诺弗出生于1232年,师从雕刻家尼科拉·皮萨诺。尼科拉·皮萨诺曾设计了位于比萨的著名的讲道坛(现保存在比萨的博物馆里)、锡耶纳大教堂内的讲道坛、位于佩鲁贾的喷泉(阿尔诺弗很可能都参与了这些作品的创作工作),在意大利,尼科拉·皮萨诺设计的建筑几乎无处不在。我们还可以在罗马圣保罗教堂的祭坛天盖上看到阿尔诺弗独立完成的雕刻杰作,但现今他却是因为他的建筑作品而闻名于世。他赋予了佛罗伦萨宽广的城墙和美丽的建筑:圣米歇尔教堂和佛罗伦萨修道院教堂,他还设计了圣十字教堂和韦基奥宫。瓦萨里认为在大教堂的设计上阿尔诺弗得到了契马布埃的帮助,但是这个说法缺乏根据。  1296年工程开始被提上日程,并于1298年9月8日正式奠基。工程初期,一位年轻、严肃的律师比任何人都更加关注工程的进展,他时常坐在南面一个石凳子上注视着建筑工人们,难以想象不久之后他竟被永远逐出了佛罗伦萨。1837年,华兹华斯到佛罗伦萨旅游的时候依然能见到这个石凳子:但丁之石,他在一首诗中提到,坐在那里也令他体会到一种神圣的感觉:“片刻,(圣洁的感觉)填满了空荡的王座。”然而,现在再也没有人能够这样做了,因为那个地方已经被其他建筑占用,仅仅在墙上设置了一个牌子(在德·卡诺尼奇宫殿旁边的一间房子上)标明石凳子所在的位置。  阿尔诺弗于1310年去世,整个工程似乎因此而停顿下来,当然连年征战和动乱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惨重损失也是原因之一。直到1332年,工程被转交由莱纳合作社负责以后,才终于又有了新的进展。在那一年里,佛罗伦萨不仅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欣欣向荣,而且亚诺河的洪水还冲垮了三四座大桥,但是这个城市仍然委托了一位新的建筑师去承接这项工程,他就是文艺复兴历史上最具创意和才华的伟大建筑师:乔托,当时他已经接受了设计钟楼的委托,并且钟楼将会位于大教堂的一侧。  乔托出生于靠近佛罗伦萨的维斯皮格纳诺的一个小农场主家庭。他拜意大利画家契马布埃为师,乔托放羊的时候在石头上画羊从而令契马布埃发现了他的美术天分,并且收他为徒。契马布埃于1302年去世(在关于美术学院的章节中我们会谈到有关契马布埃和乔托的更多情况),乔托则成为了在世的艺术家中最为出众的一个,而乔托在他50-60岁的那段时间里就住在契马布埃的故居中。乔托的作品包括在巴杰罗博物馆里的湿壁画(描绘了他的朋友但丁)、在新圣母玛丽亚教堂里的湿壁画以及在圣十字教堂里的湿壁画,他的湿壁画遍布整个意大利,尤其是在艾西斯的各个教堂和但丁被放逐时曾逗留过的帕多瓦的阿雷纳礼拜堂里。在那个时代,画家和建筑师总是难以分离的,没有人单纯只是画家或者只是建筑师。所有有意于创造美好事物的年轻人都渴望掌握这两项本领,而乔托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很自然,在最终定居佛罗伦萨之后,他被邀请设计大教堂旁边的钟楼,之后还被委托负责整个大教堂的设计。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艺术家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乔托在他的有生之年甚至没能看到钟楼的竣工,但他在四年的时间里都在寻找适合的装饰品(关于这些装饰品稍后再详细介绍),并且为圣三一教堂创作了画作(我们可以在美术学院里找到这些画),还为佛罗伦萨修道院教堂和圣乔尔乔教堂创作了一些作品。根据牌匾上的描述,乔托于1336年去世,葬于大教堂,那里还有班尼德托·达·麦雅诺为他雕刻的一座半身像。在乌菲齐美术馆的壁龛中我们还会看到乔托的全身石像。塑像的外形常常会误导人,按照瓦萨里的说法(我发现他的结论通常都很有趣)就是:尺寸对于大师来说是无意义的。  我认为,罗斯金对乔托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他总是将乔托安置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称他为“牧羊人”,把他塑造成一个介于主日学校校长和创造者之间的人物形象。在《佛罗伦萨的早晨》和《乔托和他在帕多瓦的作品》中,作者过分强调了艺术家的神圣职责和创作意图,却忽视了在但丁、瓦萨里、萨切提和薄伽丘的文章中得到展现的乔托平易近人、机智幽默的性格特点。于是,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狂热的圣徒形象,而事实上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在萨切提所作的传记中曾提到,有一天乔托被一头在他两脚间穿来穿去的小猪绊倒,于是他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安慰自己:“我用掉了数以千计的猪鬃,却连一杯肉汤都没有分给它们,这是我应得的报应。”有一次,他的朋友但丁问他,为什么他的作品是如此地精美,而他的六个儿子却长得那么丑陋。他的回答诙谐而又机智,令诗人对他钦佩有加。至于他是怎么回答的,我想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查找。最有意思的一次是他与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对话,当时罗伯特请乔托在他的城市里画一些描绘《圣经》场景的作品,有一天天气特别炎热,罗伯特过去查看他的工作,罗伯特说:“乔托,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暂时停一下手头上的工作。”您说得对,乔托回答道,“如果我是您的话,我也会那样做的。”  由于在这本书里我们会常常提及乔托,因此,在这里就先简要介绍一下。乔托于1336年去世,和阿尔诺弗一样,他也被葬在了大教堂,牌匾上也记载了纪念他的文字。他死后,他所承担的大教堂和钟楼的设计工作由他的朋友兼助手安德里亚·皮萨诺接替。安德里亚·皮萨诺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创作的洗礼堂大门和他在钟楼基座四周雕刻的场景(很快我们就会介绍到这些),他于1348年去世,同样也没能见到钟楼竣工。  接着由弗朗西斯科·泰兰提继续未完成的工作,他对大教堂的设计进行了扩展。阿尔诺弗和乔托都只做了一些小型的设计,是泰兰提最终确定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地基规模。正面的修整工作由一个艺术家委员会来承担,这个艺术家委员会里有乔托的教子兼门徒塔迪奥·格迪(后来他承担了韦基奥桥的设计工作)以及安德里亚·奥尔卡尼亚(在圣米歇尔教堂里我们会见到他创作的壁龛作品)。工程由此持续进行,直至14世纪70年代整个主体结构完工。  之后,工程陷入了另一次较长的停顿状态,毫无进展,直到了1418年,佛罗伦萨人进行了一次公开竞赛,最终决定将工程交给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当时41岁的布鲁内莱斯基是个满怀抱负、意志坚定的人,他是佛罗伦萨著名的建筑师。根据瓦萨里的描述,布鲁内莱斯基是一个身材矮小的人,与大教堂南门对面神职人员住所处的雕像所刻画的形象截然不同。1377年,布鲁内莱斯基出生于一个富足的佛罗伦萨家庭,当时家人想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公证人。然而,这个男孩却一心想成为艺术家,于是他跟随一名金匠学习手艺(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普遍的情况)。青年时期的他,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有着对知识的固执和无止境追求的精神。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评论家,曾经拜师于但丁门下。他对雕刻非常痴迷,曾经参加过洗礼堂大门的设计竞赛(对此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叙述)。正是由于在这次竞赛中的失败,才促使他下定决心专注于建筑的研究。现存于巴杰罗博物馆里的他的参赛作品以及新圣母玛丽亚教堂里的基督受难像证明了他在雕刻上的卓越才能,但命运安排他选择了建筑的道路,无疑是正确的。  1403年,吉贝尔蒂被委托进行洗礼堂的设计,那时候布鲁内莱斯基只有26岁,而将成为他终身好友的多那太罗只有17岁。当布鲁内莱斯基决定去罗马学习建筑的时候,多那太罗也去了那里。在那里,他们一起工作,一起研究一切美丽的事物,布鲁内莱斯基总是在思考如何在大教堂上建造一个大圆顶。但是天资聪颖、富有耐心的他并没有急于求成,恰恰相反,他满足于做一些小事情,甚至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吉贝尔蒂去完成大门的设计工作。多那太罗与卢卡·德拉·罗比亚也参与其中,同时他还向一个年轻人传授透视画法,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为了继乔托之后在绘画上最有成就的一位大师,他就是马萨乔。  直到1419年,布鲁内莱斯基才终于以自己的执著与自信使大教堂工程的负责人相信,他所言非虚,他是建造大圆顶的最佳人选;他终于可以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关于其中的困难曲折,大家可以在瓦萨里写的传记(这本书讲述了世间的怀疑与猜忌,很值得一读)中得到细致翔实的介绍。在没有脚手架的情况下,整个大圆顶的建造耗费了14年的时间,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方案包含两个大圆顶,分为内外两层,用作为支撑和承重的石材将两者固定在一起。正是因为有这个内部圆顶,站在教堂里面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对圆顶的规模感到失望。尽管工程的进行过程有很多困难和艰辛,又得让那些好管闲事的人们满意,还得摆脱吉贝尔蒂给他带来的压力(因为吉贝尔蒂的青铜浮雕曾经一度令他声名显赫,但在布鲁内莱斯基心中这种荣誉只能是属于他的),布鲁内莱斯基仍然抽出时间在佛罗伦萨各处修建了很多漂亮的教堂和回廊。1436年,他亲眼看到了大圆顶的竣工,并且看着罗马教皇尤金四世将大教堂尊为圣地,十年后,他离开了人世。他被葬在了大教堂,他的养子兼学生布伽诺在墓碑上雕刻了他的头像以纪念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佛罗伦萨的漫游者 PDF格式下载



绝对的一本好书!以前对文艺复兴之地佛罗伦萨的了解只停留在简单的注解上。看这本书就像真的漫游在佛罗伦萨古老的大街小巷上,美轮美奂的教堂中,荟萃艺术高手精品的博物馆内。无任何图片,但作者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的文字描述,轻而易举地就带你穿越了时空,置身于梦幻般的国度之中。每一天夜晚的阅读,成为我莫大地享受!虽遥隔万里,但心已神往!


事先并不知道这是一本中英对照的书籍。拿到一看,歪打正着,对照原文阅读或许更能体会作者的真实意思。可惜的是,若在我的意大利之旅前就能读到这本书,将会对我大有裨益。
唯一的问题是,配送中心给我送来的这本,封面封底有折皱,外书脊有破损后重新粘贴的明显痕迹。


书上提到的都是刚刚去过的地方.回来又相当仔细的读了这本书,做了些笔记.为下次去做准备


书很厚,中英文对照。


买到手还没开始看,只是简单的翻了目录。。就知道没买错。会喜欢的。


对于不了解意大利的人,对于没有去过的人,对于没有看过那些名胜的图片的人,这本书太抽象,读起来有些枯燥,有些吃力。但为了了解,坚持拜读中...


  也许真的有人,就是按着卢卡斯书中的脚步漫游佛罗伦萨呢。毕竟这书的原著也有逾百年的历史了,内容是不错的。
  
  但是我觉得,这本的翻译不如同系列那本罗斯金的《艺术十讲》。有的地方是低级错误。
  
  再就是,虽然这本书很可能是原著里就没有任何图片,但是都搞成中译文双语本,就还是弄点插图方便读者比较好呀!
  
  我想很多人都是因为想要了解佛伦伦萨和文艺复兴,所以才看这本书的。那么鉴于这本书里一张图片都没有。那你必须通过其他途径补充你对佛伦伦萨的视觉认识。
  
  我推荐大家看看PBS的这个系列片:帝国系列之文艺复兴教父:美第齐家族 Medici: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2004)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99205/
  
  虽然这个片子给人感觉不是太严谨,但是作普通艺术爱好者入门之用,应该是足够了。我刚看了第一集,比较清楚地述说了布鲁内莱斯基建造百花大教堂穹顶的经过,有益于大家理解本书前三讲“大教堂 The duomo”。
  
  为了视觉上的了解,大家还可以去google地图和google Art project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