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面孔如花

徐累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徐累 编  

页数:

15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微笑的眼睛,幽怨的眉毛,似喜似忧的鼻梁、诱人的朱唇、会说话的颈部,在这里,脸,尤其是面部表情,集中了人体的全部表达功能,纯粹地推介一张赏心悦目的脸,这种纯粹性消解了肖像的个人含义,使它风景化、物品化、公共化,成为众目驻足的一个“场所”。

作者简介

徐累,著名艺术家、人文学者,1963年生于江苏,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兼任北京今日美术馆艺术总监。
徐累的艺术以个人谨密的观念和典雅的气质,创造了一个充满神秘幻想的境界。在当代艺术中呈现出新人文风格的价值。如同他对绘画文本的意趣有绝妙把握一样,徐累的艺术评论和著述也有“始于娱乐,终于智性”的特别主张。由其主编的《经典》系列即反映了对历史与现代、艺术与生活、梦幻与创造的视觉汇识。
著有《中国名画家精品集:徐累》、《对影丛书:空城计》(与朱朱合著)、《徐累: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2008文化交流项目专集》、《超凡者之门》、《梦幻的彼岸》等。

书籍目录

笑,还是不笑 三种面孔的答复“凭窗远眺”:文艺复兴的时代肖像明人十二像面相与脸谱灵魂的银粒如花美眷 民国时期大众媒体中的“女性”图像蜡像这,是我中国油画肖像一百年面孔只是一个符号方力钧访谈时代面孔它们的面孔老照片

章节摘录

  笑,还是不笑三种面孔的答复  在面孔表达出的诸多情绪王国中,笑是权势最为显赫的一个。如若将其视为一种划分标准,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圣人贤哲,表征着他们整个生活的七情六欲,就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孔世界:笑,还是不笑。当鲜活的面孔变成雕像,进入画像,成为历史特殊的真相,这种划分有时就会显现出特殊的意义。  佛笑,神不笑  如果以表情论事,东方的佛和西方的上帝正好是相反的模样。  佛的笑容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和当下的劫难之境中随处可见:释迦牟尼深不可测的穆然微笑,摩诃迦叶领会佛祖拈花的破颜一笑,以及弥勒佛包容一切的开怀大笑……作为一种训诫方式,佛的面孔比艰涩晦涩的经文更加有效。无穷无尽的妙言偈语通常属于那些跻身于社会精英之流的参禅悟道者,并不是受困于油盐的劳苦民众的慈航普度。较之而言,佛的笑容更具亲和力,能在后者日常生活的直面膜拜中完成点化的意义。  人带领佛走上供桌,佛带领人步入极乐。在佛占据的供桌数量寥寥时,他不苟言笑,宝相森严甚至咄咄逼人。这副面孔或许能让贵族名流们心怀虔敬,却无法令乌合之众心甘情愿地献上牺牲。他高高在上地端坐在万民仰视的地方,只能为上层人物的生活锦上添花,但并不能为下层民众雪中送炭,因为劳苦大众无法接受一个总是板着面孔说些让人费解的话的训导者。  正是在佛教世俗化的过程中,佛渐渐收起板着的面孔,尝试着微笑,并开始宣扬慈悲为怀。何谓慈悲?给予安乐为慈,拔除痛苦为悲。于是他那高不可攀的形象被日渐消解,一个幸福使者的模样终于被建构起来。在中国,佛像还经历了民族化的过程。早期的弥勒佛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其造型带有典型的印度风格。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不堪忍受现世痛苦的民众要求释迦牟尼的继承者未来佛提前下生,于是一些白衣长发的人便假托为弥勒出世,并渐渐为民间所接受,出现了“白衣弥勒”的形象。白衣弥勒虽然褪下了金装,但还没有更变面孔。直至五代后,一个身材肥胖、皱鼻腆腹的游方僧人契此临终前留了一首诗:“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面孔如花 PDF格式下载



喜欢徐累的选文,一贯的好,只是觉得内容太少,对不起价钱


挺形象挺新鲜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