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往事漫忆

郭影秋 口述,王俊义 整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郭影秋 口述,王俊义 整理  

页数:

331  

Tag标签:

无  

前言

  适值郭影秋同志百年诞辰之际,由其口述的《往事漫忆——郭影秋回忆录》即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整理者,我想有必要就书之来由和整理的情况略作说明于卷端。  郭影秋(1909.9-1985.10),早年投身革命,经历过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地方政府做领导工作,1957年后,主动请求到高等学校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名誉校长。他是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诗人,又是1965年10月中宣部部长办公会议拟定的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此事虽因“文化大革命”被迫中断,他却矢志不渝,而后亲任清史研究小组组长,并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共同倡议在影秋同志诞辰百年之际,举办“郭影秋百年诞辰纪念会”暨“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学术研讨会”,缅怀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卓越贡献,及其对清史研究事业与清史编纂工作积极组织推动、功不可没的作用和影响,表达学校对郭影秋同志的纪念和敬仰。  影秋同志生前口述其一生的经历是向我直接讲述的,并留下全部录音资料。此后,我已根据口述录音资料,整理成《往事漫忆》一书,于1986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该书反映内容的时间下限仅至1957年影秋同志辞去云南省省长之职为止。

内容概要

本书翔实记述了郭影秋带有传奇色彩的独特人生经历。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难得的、有独特价值的宝贵史料。如书中对“湖西肃托”事件的起因、发展、危害及彻底平反全过程中,郭影秋与潘复生的矛盾,他与黄敬的长谈、亲聆刘少奇的教诲,都可补党史的阙失。 本书还对郭影秋从事清史研究、推动清史编纂事业的贡献作了恰如其分的回顾和记述。《回忆录》不溢美,不掩过,真正起到了信史的作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我的青少年时代 (一)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 (二)在私塾里 (三)读法文补校与大彭一小 (四)铜山师范发生的风潮第二章 在无锡国专和江苏教育学院 (一)孤注一掷浪迹江南 (二)读无锡国专与再次辍学 (三)乞食吴门寄居肖寺 (四)教育学院的同学 (五)南京请愿敦蒋抗日第三章 走向社会秘密入党 (一)在徐州民众教育馆 (二)寻找党,渴望加入党 (三)坝子街上反对天主教堂的斗争 (四)任教沛县中学 (五)夙愿以偿秘密入党第四章 狱中斗争 (一)讲“国耻史”引起的风波 (二)打死特务姜友吉后的大搜捕 (三)狱中斗争 (四)我准备把牢底坐穿第五章 抗战初期在徐州 (一)出狱之后 (二)恢复和重建党组织 (三)在总动委会做上层统战工作 (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群众团体 (五)慰师台儿庄与徐州沦陷第六章 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一)拿起枪打游击 (二)最初组织的游击队 (三)湖西特委的建立 (四)讨伐汉奸王歪鼻子 (五)天上掉下来的八路军第七章 身入虎穴改造土匪武装 (一)籍星科其人和他的土匪武装 (二)身入虎穴开展谈判斗争 (三)艰难的改造过程第八章 湖西“肃托事件”的始末 (一)“肃托事件”的由来和发展 (二)受诬被捕及山东分局的“电报” (三)罗荣桓急奔湖西扭转危局 (四)为“肃托事件”的彻底平反不懈地努力第九章 湖西三年困难时期 (一)“肃托”后的湖西 (二)我与潘复生之间 (三)反击日寇“万人大扫荡” (四)同甘共苦渡过难关第十章 湖西根据地的恢复与整风学习 (一)发动群众减租减息 (二)城市地下工作的开展 (三)主动出击讨伐伪顽 (四)-年的整风学习第十一章 参加军调谈判转入解放战争 (一)徐州的军调谈判 (二)保卫济宁之战 (三)八千子弟重返湖西 (四)开展地道战支援野战部队第十二章 调冀鲁豫区与渡江南下 (一)冶陶整风 (二)在冀鲁豫区的工作 (三)渡江南下 (四)进军川南第十三章 在川南和云南的日子里 (一)剿匪征粮工作与邓政委的批评 (二)头绪纷繁的任务 (三)深入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 (四)万隆会议前后与周总理在昆明 (五)到中央党校学习第十四章 在南京大学的六年 (一)上书中央去办高等学校 (二)扭转困局整顿领导 (三)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 (四)关于“教学质量”与“无为而治”的争论 (五)广州会议和知识分子问题 (六)访问民主德国和培育工农子弟 (七)发扬“欀木精神”,克服三年困难第十五章 周总理调我来中国人民大学 (一)吴玉章老校长对我的支持、信任和关爱 (二)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校情况 (三)团结一致向前看 (四)建设发展人民大学的三年设想第十六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遭遇 (一)山雨欲来时,突调新市委 (二)一次极不正常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三)康生、陈伯达在工作组问题上的两面派伎俩 (四)康生对我的拉拢、打击和陷害 (五)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第十七章 中国人民大学的撤销、恢复与重建 (一)人民大学是怎么被撤销的? (二)经多方努力,人民大学终于恢复 (三)在困难重重中重建人民大学第十八章 十八年面对疾病的折磨与抗争 (一)疾病的发生与误诊误治 (二)百味人生 (三)在病床上做的几件事附录:郭影秋同志生平后记

章节摘录

  马兰村这个村不大,村里的住户不多,起初只有六七户人家,后来才慢慢繁衍增多。村中的郭姓就我们家这一户,还是从外乡逃荒来的。我父亲对我讲过,他的高祖乃一筐一担从外地落难到此。实际上也就是背筐挑担,沿街乞讨,来到这个村里。  我的祖辈从外乡到马兰村以后,举目无亲,家无片宅尺土,四处求告,才被允许住在一户地主的草房里,被人称做“住房户”;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租种地主家的土地,所以又被称做“种地户”。因住地主家的房,种地主家的地,除缴纳苛重的租税外,还要无偿为地主家服各种劳役。那时候,兵荒马乱,常年闹灾,铜山又多丘陵,这一带农村没有多少可耕的土地。居住在这里的贫苦农民经常是靠打零工、做杂活维持生计。我的祖辈无房无地,又住在人家家里,当然得听凭东家使唤,实际上可以说是主家的奴隶。我小的时候,还常看到祖父和父亲为地主家干各种杂役的情景。因此,我曾在一首小诗中说:“我家本是田舍郎,祖孙三代住人房。”  我父亲这个人是个好庄稼手,他不仅很有力气,而且会干各种活计。论种地,耕耩犁耙,样样内行;论手艺,也可谓能工巧匠,能做木匠活,还会弹棉花,磨粉条。我还有个哥哥,比我大七岁,由于家里穷,他没读过一天书;人很老实,只知埋头干活,自然成了我父亲的好帮手。由于父兄勤劳能干,又很俭省,这样我家的日子还算过得去。在我十三四岁时,父亲把原来住地主的那些房子买了下来。不过是数间草房,但这可说是家庭的一大转折,毕竟算是有了自家的房子,父亲和母亲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从有记忆起,我很少看到过母亲有真正的欢笑,买下草屋前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才绽露过发自内心的笑容。  我父亲因为能干活,又有我哥哥做他的帮手,家里又多租种了些土地。村里的地主,一家姓朱,一家姓孙,我们家租种的是朱姓的土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往事漫忆 PDF格式下载



写得非常好,是回忆录中难得的一本,对人生有启迪,激励的参考价值。


当当网基本上满足了我家所有的阅读要求,包括热卖书和冷门书。热卖书要比图书城便宜,冷门书图书城找不到。这本书是妈妈要的,说书店里都没有。当当有,开心~~


老革命的回忆录, 挺不错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