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嬗变

刘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5-1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纳  

页数:

37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修订版)》对辛亥革命时期、1912-1919年、五四时期三个阶段不同的文学风貌做了梳理勾勒,着重揭示出中国文学在此期间;所发生的从“旧”到“新”的历史性嬗变。  《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修订版)》引用了大量史料,包括来自各种类型作品的大量实例。作者力图在别人不经意处发现历史信息和艺术内涵,进而抓住文学历史的种种征候、发展进程的点点轨迹,既描绘出一幅幅文学史画面,又提出了一个个值得人们认真思索的见解。

作者简介

  刘纳,1944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在北京远郊农村做过十年中学教师。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了20年,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颠踬窄路行——世纪初:女性的处境与写作》、《诗:激情与策略》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历史变动中的文学变革一、文学界标与历史界标的重合和错位二、文学神话:追寻“根本”的思路三、面对世界:翻泽与仿效四、规律和选择:文学的历史性与非历史性第二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文学一、在“小说界革命”的旗帜下二、时代歌手和光宣诗人二、戏曲与弹词四、男性导引下的女性写作第三章 1912-1919年的中国文学一、凭吊:时代气氛与文学氛围二、骂世、警世、混世、避世与售世三、一个奇景:骈文的兴盛四、中国古典文学的回光返照五、终结与开端:回首新旧、文白之争第四章 在比较中寻找变革的轨迹一、从皈依政治到注重思想二、“国民”与“人”三、中年哀乐与青春感悟四、酩酊与梦幻五、望夜空六、五四新文学创作者对于发难者的偏离与超越第五章 五四新文学的实绩与光影一、文体新格局中的散文以及小说与诗二、探寻“巨人”三、贫瘠的实绩与神奇的光影本书所涉及的主要作家主要参考书目附录关于《嬗变》:说明与反省

章节摘录

  位署名“冷血”的译者分明是以满腔热血迷上了外国侠客虚无党,因此专挑这类题材的小说来译,全不管其有价值无价值了。  阿英指出:“如果有人问,晚清的小说,究竟是创作占多数,还是翻译占多数,大概只要约略了解当时状况的人,总会回答:‘翻译多于创作。’就各方面统计,翻译书的数量总有全数量的三分之二,虽然其间真优秀的并不多。”①阿英所编《晚清戏曲小说目》②中“翻译之部”共收目628种,证实着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繁荣。然而,严格地说,这其中大部分很难被称作“翻译”——甚至连“意译”也说不上。因此,也如许多研究者指出过的,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成果大多是着中国装登场的外国故事。这是一个“循华文而失西义”③的翻译时代。  翻译是各民族之间文学交流的主要形式。所有的词典都为“翻译”作了几乎一致的释义:把话语从一种语言变换为另一种语言。  对翻译重要性的强调向来与对文学作品可译性的怀疑相伴随。  人们时常提到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建立的“译事楷模”“信、达、雅”。其中“信”是最该做到却又最难做到的,而严复本人的译著则充满偏离原著的发挥。严复提出的“译事楷模”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译坛,有研究者认为“严复的看法无疑受到比他早100年的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影响”④,甚至将“雅”与泰特勒三原则中的“流畅”相类比。而严复本人对“雅”有明白的说法:“……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他自己便曾被“达”与“雅”的矛盾所困扰,吴汝纶在《与严几道论译西书》中写道:“来示云:行文欲求尔雅,有不可阑入之字,改窜则失真,因仍则伤洁,此诚难事,鄙意以为与其伤洁,无宁失真!”在二者不得不舍其一的权衡中,严复作出了宁伤“达”而守“雅”的选择。  严复所守的“雅”是上古文言的“雅”。很明显,比起原著来,严复更为珍爱自己的文字,他把保持自己文字的风格看得比忠于原著更重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纳此书立志打破相沿成习的旧畛域,有意将近、现代沟通贯串起来,具有十分明显的开拓性,是一本难得的填补空白之作。这本书的出版,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袁良骏  本书不仅具有填补空白、开拓研究领域的意义,即使对于研究得较多的“五四”时期文学,也因此能有新的发现与新的认识。  ——樊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嬗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