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修订版)

李剑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剑鸣  

页数:

577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从来没有想到,还会有机会为本书写这样一篇“修订版前言”。几年以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本书出版后带给我的主要是遗憾;因为时间紧迫,加上研究条件的限制,许多问题有待更深入的探究,材料尚需进一步充实,在行文上也有必要加以完善。当时我的感觉是,这种遗憾也许会一直留存下去,因为修改再版的可能性似乎比较渺茫。没有料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这本不成熟的小书有兴趣,愿意给它出一个修订版。起初我觉得这是一个让我消除初版留下的“遗憾”的机会,但结果证,却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样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我动手修订以后,就不得不面对本书出版8年以来美国史学界发表的难以胜数的文献,以及当初因条件所限未能找到的大量材料。在出版合同规定的有限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充分研读和利用这些材料。我只得抱着改胜于不改的想法,量力而行,竭尽全力,尽可能弥补当初留下的缺憾。在修订的过程中,我选读了美国新近出版的一些论著,补充了当初遗漏的一些重要的材料,并有选择地充实和改写了某些章节,调整了某些提法,查证了某些引文,改动了某些章节的标题,对文字也做了比较细致的加工。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我还大幅度地改写了《导言》,就美国早期史的最新研究动向进行了讨论和辨析,进一步细化了初版中提出的叙事框架,同时使修订版的内容能尽量接近美国早期史研究的前沿进展。

内容概要

本书包括了两个世界的相遇、英属北美的形成、土地、劳动和经济发展、政治自主性的成长、多样性的发育、社会生活的场景、独立运动的兴起。

作者简介

  李剑鸣,湖南常德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1994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湖南益阳师范专科学校、湘潭大学和南开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曾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2002—201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3--2008),曾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96—1997)和哈佛大学(2001--2002)从事研究。著有《大转折的年代》(1992)、《文化的边疆》(1994)、《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007)等。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两个世界的相遇 一、历史的新舞台 二、印第安人的世界 三、欧洲人与美洲 四、英国殖民运动的发轫第二章 英属北美的形成 一、艰难的开端 二、清教殖民地的建立与扩展 三、第二次殖民浪潮 四、动荡与重组第三章 土地、劳动和经济发展 一、土地的占有和开发 二、仆役劳工和自由劳工 三、黑人奴隶制的形成 四、经济生活的变动第四章 政治自主性的成长 一、殖民地政府的形成 二、母国的政治控制 三、自治能力的增强 四、激烈的权力斗争第五章 多样性的发育 一、社会力量的增长 二、地域的扩展 三、族裔与文化的多样化 四、社会结构的变迁第六章 社会生活的场景 一、家庭生活 二、衣食住行 三、教育与智性生活 四、生活质量第七章 独立运动的兴起 一、七年战争前后的北美 二、独立运动的序幕 三、不断加深的危机 四、一个时代的终结1776年以前北美历史大事年表参考书目索引 

章节摘录

1400年以后,欧洲的航海技术逐渐进步。在15世纪,各国用于海上航行的船只,排水量大多在15~100吨之间,船体短而宽,装有主帆以提供驱动力。但船上空间有限,所携给养无多,难以适应远海航行。英国海军所用战船,一度属于这一类型,吃水线以上船舷内倾,前后各有船楼高高矗立,以供水手居住。后来,用于远海航行的船只大有改进,船身增长,船体加高,空间拓展,甲板由单层易为多层,载重量随之扩大;其动力也不再依靠单一的主帆,而采用多种形状和功能不一的风帆,可适用于不同的风向和风力。及至1500年,只要是排水量达到60~100吨的船只,都能用于远洋航行。16世纪到纽芬兰捕鱼的欧洲人,所驾驶船只的排水量不过20~80吨,仍能年复一年地往返于两个大陆之间,可见他们具有独到的航海经验。在整个15-16世纪,西班牙人在航海中居于领先地位,在造船方面也多有建树。他们在船只构造和航海技术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尤其是把风帆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不仅可提供更大的驱动力,而且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气候和风向。到16世纪中期,他们的船体更趋于流线型,不仅外观更为好看,而且功能大为增强。这种船叫做“西班牙大帆船”。随后,法国人和英国人在此基础上再作改进,使排水量达到500~1000吨,其航速比原来的西班牙横帆商船提高两倍,既可用于商业,也能装备成战船,经常是集两者于一身。在16-17世纪横渡大西洋的航行中,常见的就是这种船只。西班牙人以大帆船作战舰,体积大于英国的舰船,火力装备也具有优势,但行动不够灵便,容易受到小船的攻击,这是1588年导致“无敌舰队”惨败于英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西班牙人在向美洲的扩张中,长期把英、法等国远远抛在后面,也离不开船只既大且多的优势。对当时的英、法等国来说,即使把所有船只都投入殖民活动,也不足以和西班牙抗衡。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剑鸣教授所著《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洋洋洒洒,广征博引,既注意吸纳“新史学”中数据统计、百姓生活、族裔交融、文化变迁等内容,又不忘“旧史学”注重故事、突出人物和叙事生动的长处,进而把美国的胚胎时期——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近200年历史,勾画得棱角分明,有声有色,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外国史著作。  ——任东来,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李剑鸣教授的《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是研究美国殖民地时代历史的学术专著,单从书名上就可看出作者的创新之处:“奠基时代”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美国立国之前的历史,使殖民地时代有机地成为美国整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纵览全书,更可看出这是该研究领域一部堪称学术精品的力作,充分反映出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美国独立前:15:200年历史的学术积累。全书气势宏大,视野广阔,资料丰富,论证翔实,既有微观描述,又有宏观把握,处处散发着作者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独到见解。  ——王晓德,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


编辑推荐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修订版) PDF格式下载



美国建国一般以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为标志,从本书名里的起止年代可以看出,这本书写的完全是美国建国以前的事,看了本书对美洲殖民地从创建,到构建自治的立法、行政机构,到形成独特的文化甚至民族,再到形成“美洲人”的自我认同,这个过程。追求自由,是这个过程中的主线,了解了这个,就明白了那些为了自由不惜与母国、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决裂的美国人,不是在1776年一念之间冒出来的,而是近两百年自由文化积淀下来的产物。
本书的作者是北大教授,写东西非常严谨,但又不刻板,很可读,我这样非历史专业的人也能读懂。一点不足之处在于,结构上以不同的论述内容为单元,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有时候读到后边需要再翻回前面找时间线索。不过这样也有好处,记得清楚。


我不搞美国史,之所以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作者是李剑鸣,这是一位我非常敬佩的学者。他的书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词考究,文意通达流畅,读起来有一种美感。这是阅读许多学术著作时难以感受到的。学问讲分析,讲叙述,这是没错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读起来令人愉快。可读性也应当是一种为学与为文的诉求。本书是一个榜样。值得推荐。


美国的奠基时代,膜拜


在中国美国史研究必读书籍,当当品相还好!


了解美国,必读书目


男神李剑鸣的书!


经常被我的老师推荐的历史书!


书不错,只是刮伤了点,也算是美中不足吧,希望下次不会了。


首先声明,这绝对是一本好书,一本严谨的专著。之所以提出下列意见,只是希望该书能够更好。在国内翻译出版的美国历史书籍中,叙述独立之前的历史时一般都比较简略。因此,本人对这本专讲独立前历史的专著充满期待,尤其对早期13个殖民地的形成过程,希望看到更翔实的内容,但看了第二章“英属北美的行成形成”,感到有点美中不足,或者说有一点失望。确实,弗吉尼亚、詹姆斯敦、马萨诸塞、纽约和宾夕法尼亚等殖民地的形成过程讲的比较详细,但不知为什么竟只字未提佐治亚,缅因一带而过,讲到普利茅斯竟然未提到感恩节的来历,希望作者在再版时能够予以充实。另外,在讲到基督教时,书中一再提到“教众会”,不知这是个什么概念。在之前看过的基督教书籍似乎没有见过这种表述。还有“教师”和“教长”,好像也没有听说过?


内容详实, 文笔优美. 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地图, 全书浩浩荡荡洋洋洒洒近600页连一张地图都没有. 说实话有点说不过去.


李先生写的还是挺公正客观的


读了两遍,觉得很好。美国历史初期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吗?哈哈。我们能像美国那样分省而治,组成一个联邦国家就好了,一定会很好。觉得美国制度非常适合中国。


李建明先生的大作,读了有收获


“李剑鸣”三个字就是这本书质量的保证,我不在这里多费唇舌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