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未尽才
2012-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志琴
360
282000
无
历史和现实并没有不能跨越的鸿沟。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是作者的兴趣所在,无论是独坐书斋,还是漫步在闹市,是徜徉在山水之间,还是与朋友欢谈笑语,感之于心的历史场景、人物春秋,统统诉于笔端,一任思想自由奔流,抒写生活和生命。伴随作者犀利的历史笔触,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古往今来的沉重,汲取先哲的智慧,进而燃起生活的热情。
刘志琴,江苏镇江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史、中国社会文化史。著有《晚明史论》、《张居正评传》、《中国文化史概论》(合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主编)等书,出版《悠悠古今》、《思想者不老》等随笔集。
学人剪影
感谢他们为历史留下见证
特立独行朱维铮
童心不泯蔡尚思
农民本色丁守和
哀哉,吴廷嘉!
何处觅清高
生命如歌
在天国安享桃李的芬芳
难忘少年师
不是谢幕,是序幕
沈元,一代知识分子的伤痛
千古文章未尽才
沙漠玫瑰
思想者不老
请理解老一代
六十年后的相会——在京51届同学聚会感言
留得那一份难得的清净
爱的圣徒
大爱在人间
艺海冲浪
尽显女性文采风流
女性与探险
女性,重新认识你自己
东海渔家女
一代“猴王”婚恋的社会风波
回望尺牍文化
梦幻《图兰朵》
陕北民歌的震撼
大俗大雅话摇滚
评点清代宫廷剧
青春偶像的时尚化
从《东方大帝》说黄帝情结
批评比颂扬更深刻
春在千门万户中——《迟到的春天》序
汉字为中国文化之母
汉字的魅力
读史明智
史学大国的困惑
讲史路向何方?
黄仁宇现象
国学何须时尚化
升起智慧的长明灯
历史,给你一个制高点
强化时间意识走进历史场景
中国人的政治意识
问成中英教授
打工妹的原生态
有容乃大方为“龙”
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
“第六伦”与21世纪
到台北毛主席咖啡馆做客
突破框架,艰难求索
生活是个大世界
史学与生活
从边缘走来的口述史
历史学的中国气派
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
对立宪与帝制的历史追问
爱国和误国
风俗新语
商家主导时尚
民俗情怀与人文反思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风俗
良莠交错的风俗景象
考察国情民风的窗口
哺育民族文化心理的温床
烹调与治国理政
文人自古爱烹调
菜名与口彩
吃喝风与王朝的盛衰
20世纪初西餐引领新时尚
中西风俗的摩擦与交融
义和团与风俗冲突
移风易俗与思想启蒙
缠放足的波澜
改陋习,提倡文明生活
风俗,可以演示的历史
风俗考古,校验历史
二十四史为何没有《风俗志》
民俗资源与文化产业
旅游和世风
奔放的北京
广告,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用现代意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记:不拘一格求真知——我的自述
学术界出身农民之家的学者有很多,由农民变身为专家的也不乏人,但从农民成为专家而终身保持农民本色的却极其罕见,丁守和先生就是一位。 初次认识丁先生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他正当盛年,穿着一身中山装,外罩一件大衣,气宇轩昂,阔步进入会场,风度翩翩直逼乔冠华,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帅哥,谁见了他都会眼前一亮。可有时见他在家里,身穿一件河北农村短短的黑布小棉袄,捧起一碗面片,呼哧呼哧地边吃边说,活脱脱是一位农民。后来我才知道他确实是农民,务农、做小木匠、当公务员,自学成才,可他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名闻全国的现代史专家。 60年代他在近代史所主持《历史研究》编辑部,只有两三个人就撑起一个享有很高声誉的学术刊物的班底。有次我去访问他,在一间幽暗的平房里,堆满凌乱的书本杂志,连来客都难以插脚,他几乎是从书堆中挤出来与我见面的。很难想象在这样简陋的办公室中,推出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术名篇,这在现代学人是难于理解的,可他埋头苦干了许多年。 他在青年学者中最受好评的,是爱惜人才。著名右派沈元的成名作《(急就篇)研究》就发表在他主编的刊物中。当时沈元问题引起诸多非议和质难,上级派人来调查,他从不讳言对沈元的赏识,情不自禁地说:“沈元这人就是聪明,你看他的脑袋都比别人大。你不服气,写篇文章拿来看看。” ……
我们这一代人都成长在舆论一律、思想一律的时代,都已习惯相似相近的人事,凡有出格者都视为异类,甚至加以排斥。坐井观天看人,将人看成一种模式,这已成为思维定式。殊不知,这世界上山川日月,斗换星移,天地之间最为丰富多彩的是人,是人的面目、性格、心理和情感……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