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明

葛兰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葛兰言  

页数:

453  

字数:

432000  

译者:

杨英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文明》分为两部。第一部为中国政治史,第二部为中国社会史。他以封建家族制度为核心,对中国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队、都城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和分析。他又为中国古代农民和皇帝单独各列一卷进行研究,是西方汉学史上少有的中国古代农民史、皇帝史的研究专著。著者文笔优美,从社会史的角度描述中国文明的历程,颇具可读性。

作者简介

  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汉学家、社会年鉴学派代表人物,曾先后师从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等人。曾于1911—1913年和1918—1919年在华从事实地调查和研究。葛兰言在社会学和汉学领域卓有建树,自然主义、神话主义及“封建式社会主义”是他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基石,他从这些视角考察中国古代文明,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在西方汉学中开创了崭新的社会学派。主要代表作除本书外,还有《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1919)、《中国人的宗教》(1922)、《中国古代的舞蹈与传说》(1926)等。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政治演进史
第一编 传统史料记载下的历史
第一章 五帝
第二章 夏、商、周三代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
第四章 帝国时代
第二编 中国上古历史的主要文献
第一章 无编年史料记载的时代
第二章 封建宗法时代
第三章 帝国
第二部分 中国的社会
第一编 平原上的人民
第一章 平原上人民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 这一土地上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 农民们的风俗
第二编 封建君主权威之基
第一章 庄严之所,神圣之邑
第二章 弥漫的权力,个人的尊严
第三章 男性诸神与部落首领
第四章 兄弟之争
第五章 父系王朝
第六章 声望的增长
第七章 封建的原则
第三编 领主的城邑
第一章 城邑
第二章 天子或国君
第三章 公共生活
第四章 私人生活
第四编 帝国时代开端时期的社会
第一章 皇帝
第二章 社会的变化
结语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三章 帝国 一、统一帝国的建立 1.秦国国君们的工作。在春秋时期的第一个百年里,各诸侯国政治上的彼此孤立从此告终。为了抵抗戎狄的威胁,也为了压制华夏诸侯国内部某个国君出现违抗秩序的行为,暂时性联盟开始出现。一开始它们并不稳定,也没有更多权威。这些联盟权宜地成立,根据某一地的情况解决某一时间的需要,这些联盟注重的是维系各地之间的纽带,并保持各方的地位。而后,这封建制度下互相协助的原则似乎真的是铁的规定。 在这个世纪末期,各地的地方性兴趣所在掌握了重大政策的走向。一种强大的政治权力似乎从此应运而生。这强大的政治权力在军队征战中发展着自己的倾向,发挥着自己的能力。它从中央地区辐射开来,并形成了新的政治力量,这新的政治力量看上去跟过去的相似。在联盟内部,他们倾向于组织起来,进而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这样,像鲁、郑、宋这样的中原小诸侯国的重要性只表现在了政治事件上。然而,这些小国只是大国边界上的依靠性力量,大国宁可将被保护国的领土算成自己的,并在那里发号施令,也不对中原(周王室)施加影响。在这一阶段,外交政策首当其冲的是如何维持平衡,于是,以一段时间的同盟来达成某种程度上互相理解、保持共识的生存方式在这一阶段的政治生活中呼之而出。 到战国初年,几个大诸侯国攫取了周边领土,这些地方当时尚无明确划定的边界,这样他们就彼此接壤了。同时,强大政治势力之间互相结盟的情况出现了。在楚国扩张到河南地区之际,晋国的处境变得岌岌不安,因为它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对楚国施加直接的压力,除非它决心在河南地区,与楚国进行开放性的决战。这样它就要用到东方的附属力量鲁国了,它还开始跟南方的蛮夷国家吴国发生联系。吴国领土从江苏到安徽,其建立直接威胁到楚国的侧翼,并且限制楚国向河南地区的进一步扩张(公元前584年)。于是,吴国在晋国教唆的以武力征战为使命之下,公元前506年在对楚作战中获得了重要胜利。但楚国准备了一场反击,从公元前505年起,越国(浙江)攻击吴国后背,从而终结了吴国的胜利,而且最终,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了吴国。这样楚国从一场迫在眉睫的灾难中侥幸逃脱,不过它仅仅改变了一下竞争对手而已。现在它不得不将全部力量用来对付越国(前339-前329)。越国成功地从它先前的竞争对手吴国那里攫取大片领土,而后向南纵深挺进。它的锋芒迫使楚国腾出精力对付东面,与此同时,晋国(它西部被秦国限制住了)同样向东部扩张,锋芒直指东边的几个诸侯国,这样,东北部的国家——山东地区的齐国、直隶地区的燕国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便变得重要了。天下的政治事务被六个大诸侯国瓜分——楚国、齐国、燕国,还有从晋国分裂出的韩、赵、魏三国。而在西方,秦国的势力则与日俱增。


编辑推荐

《中国文明》编辑推荐:葛兰言通过来华生活、学习的切身经历,写出了以中国古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众多高质量作品,《中国文明》便是其中的一部。这部完成于1929年的著作使用了中国古代文献和当时所能见到的最新考古资料,分析了从远古到汉代的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特征。

名人推荐

葛兰言从那些歌谣、程式化礼仪、谚语的纠结缠绕中重新构建了古代中国的面貌,他恰如其分地引用它们,并且将它们译成节奏合适的诗歌。当这部洋溢着激情的著作完成并呈现给读者之际,我们可以感觉读者阅读它们时心灵的微微震颤,每一位读者都将体会到。 ——亨利•伯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明 PDF格式下载



  一份荒谬绝伦的参考书目
   ●西书识小之九十
  
   乔纳森
  
   葛兰言(Marcel Granet)是法国最有名的汉学家之一。1994年,雷米·马蒂厄(Rem i Mathieu)在葛兰言《中国文明》一书法文版的重版后记中说:“《中国文明》,连同《中国思想》,无疑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名的汉学著作。”此话不假。如今,《中国文明》首次有了中文译本(杨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我们理应表示欢迎,可惜的是,译文错谬百出,实在与名著不相配。
  
   译者不仅缺乏汉学常识,语言水平也不过关,加以态度不够端正,敷衍蒙混之处甚多。下面就以书末所附“参考书目”为例,看看误译的程度有多严重。这份参考书目,涉及法、英、德等语言,在中译本里占了12页,经初步查核,平均每页有三处以上明显误译,此处没有足够篇幅一一指出,只择其中最显著、最荒谬者,以概其余。
  
   原文:Boerschan(E .),Chinesische Architektur,Berlin,1926.
  
   中译:E.伯斯卡。中国考古。柏林,1926
  
   勘误:这里,法文原著就把作者的姓漏掉了两个字母,译者懵然不察,自然也无法把姓氏译对。事实上,该文献作者为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书名应该叫《中国建筑》,不知译者怎么把“建筑”看成了“考古”。
  
   原文:Demiéville(P .)C .R . T C H A N G H O N G -T CH A O,Cheya,Lapidarium sinicum (BEFEO,1924)。
  
   中译:T .戴密微。雅:中国石谱。法国远东学院院刊,1924
  
   勘误:戴密微是法国汉学大师,此条紧接着的另外两条,都是他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刊》写的书评,这些书评充分展现了戴密微极其渊博的学识,可惜译者显然并不知道这一点。此条是戴密微为章鸿钊《石雅》写的书评。译者没能还原《石雅》这一书名,还把原书著者名干脆略去了。
  
   原文:La Méthode d'architecture de LI M IN G-TCHONG des Song(BEFEO,1925)。
  
   中译:李杜诗歌的结构研究。法国远东学院院刊,1925
  
   勘误:现在我们通常说的“李杜”,当然是指李白、杜甫,可戴密微评的书跟李白、杜甫毫无关系,他评的其实是《宋李明仲营造法式》。哪怕还原不出《营造法式》,直译成“建筑方法”也好些,可译者竟然一味发挥想像力,弄出“诗歌的结构”来了,真让人啼笑皆非。
  
   原文:HOU-CH E,Tch‘ang che tsi(BEFEO,1924)。
  
   中译:T .戴密微。岑参的唐诗。法国远东学院院刊,1924
  
   勘误:译者的想像力仍然停留在诗上———这倒歪打正着,因为戴密微此文评的的确是诗,只不过绝非什么“岑参的唐诗”,而是胡适《尝试集》。
  
   原文:Giesler,La tablette Tsong du Tcheou-Li(Rev. Arch.,1915)。
  
   中译:杰斯勒。《周礼》中的宗喀巴记事。古书,1915
  
   勘误:实在想不明白《周礼》跟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李学勤先生的文章《吉斯拉玉琮的神秘》中曾提到:“吉斯拉是一位法国收藏家……吉斯拉氏在1915年就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周礼之琮》的论文……”(《走出疑古时代》1994年版第109页)显然,《中国文明》参考书目中所列即《周礼之琮》一文。另外,Rev. Arch.也不是什么“古书”,而是法文《考古学杂志》的缩写。
  
   原文:Hou Shih,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Changhai,1922.
  
   中译:胡适。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上海,1922
  
   勘误:严格说来,胡适这部著作是有他自己选定的书名的,应该叫《先秦名学史》。退一步讲,即使照字面直译,也必须称“逻辑学方法”而非“哲学方法”,逻辑学只是哲学一分支而已。
  
   原文:On the Authenticity and Nature of the Tso chuan,
  Goteborg,1926.
  
   中译:论老庄的真实性与自然。哥德堡,1923
  
   勘误:此条是瑞典汉学大师高本汉的著作。按,此书1927年就有了陆侃如先生的中译本,叫《左传真伪考》。Tso chuan即《左传》,不知译者怎么弄出了个“老庄”来。
  
   原文:Le mot ming(JA,1927)。
  
   中译:明代词话。亚洲学刊,1927
  
   勘误:此条及下面一条都是法国汉学大师马伯乐的著作。按,此文是马伯乐先生一篇力作,阐发古代“明”这个字的奥义,照字面直译,就是《“明”这个字》,按文字学的传统,不妨译作《释明》。至于“明代词话”,就是梦呓了。
  
   原文:Les onge et l‘ambassade de l’empereur Ming(BEFEO,1910)。
  
   中译:明朝皇帝的梦想与遣使。法国远东学院院刊,1910
  
   勘误:“明代”刚完,又来“明朝”,可惜再次错了。马伯乐此文早经冯承钧先生译为中文,题为《汉明帝感梦遣使求经事考证》(收入《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四编》)。显然,说的是汉朝皇帝,而非“明朝皇帝”。
  
   原文:Przyluski,Les ino-tibétain(in Langues du monde,Paris,1924)。
  
   中译:普集鲁斯基。《大唐西域记》。世界语言,巴黎,1924
  
   勘误:照译者这样译,不谙西文的读者或许会猜是普集鲁斯基翻译了《大唐西域记》,可事实上,跟《大唐西域记》毫无关系,普集鲁斯基此书是他的名著《汉藏语》。
  
   原文:Tchang Fong,Recherches sur les os du Ho-nan et quelques caractères del‘écriture ancienne,Paris,1925.
  
   中译:杜峰。殷墟甲骨以及早期书写特征研究。巴黎,1925
  
   勘误:“杜峰”一名,系译者杜撰,实应作“张凤”。张凤(1887-1966)先生曾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协助马伯乐整理斯坦因所获西域简牍,功不可没。
  
   原文:Père M . Tchang,Synchronism es chinois(VS,1905)
  
   中译:M .佩尔。中国的同步性。汉学杂刊,1905
  
   勘误:“佩尔”恐怕是此译本闹的最大的笑话,同时也证明译者根本不懂法文,只不过是从英译本转译的而已。其实,法文中的Pere相当于英语里的Father,乃教士、神甫之尊称。Pere M . Tchang,指清末生活在上海土山湾的中国籍耶稣会士张璜,他这部有名的著作题为《欧亚纪元合表》,后来土山湾出版的不少历代帝王年表都依此书改编而成。译成《中国的同步性》,实在不通。
  
   从以上诸例不难看出,译者粗疏马虎,许多译名完全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可说是荒谬绝伦。参考书目是如此,那么《中国文明》的正文是否好些呢?经抽检,正文同样舛讹满眼,有些误译明显是因为误解了英译本的措辞造成的,绝非据法文原著迻译。像这样的译作,相信是无法让读者满意的。
  
  (http://gcontent.oeeee.com/8/18/818f4654ed39a1c1/Blog/cbd/2a3340.html)


呵呵,已读。
一份荒谬绝伦的参考书目
未删节版:
http://www.douban.com/note/238227418/


还是自学外语吧,中国人没指望了


是不是英译本有问题?
还可以搭配看这篇http://www.douban.com/note/238933674/


英译没问题


我在想,这个参考书目,是不是学生翻的。。。咳,又是临时工


谢谢。看了之后没有买此书。


对偏差无所谓,做学问不求严谨和完美,没有学者的品格,真实误人子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