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阅读学

龙协涛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龙协涛  

页数:

363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类的文学艺术实践活动包含两大基本环节,一为创作、生产,一为接受、消费。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反馈,推动着文艺的变革和发展,当两者趋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产生了良好的谐振和共生效应时,文艺的繁荣局面和黄金时代才能到来。  龙协涛君这本《文学阅读学》,研究的是文学实践活动的后一个环节,粗略浏览,我感到这个选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和消费有过精辟的论述,他一方面提出“生产生产着消费”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强调只有“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的思想。马克思是从经济学论述物质的生产和物质的消费,作为精神的生产和精神的消费,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的关系,我以为后者更显重要。设想一位作家写出一部作品,如果无人问津,没有读者市场,只为国家版本图书馆所收藏,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文学阅读学》以文学消费这一重要环节为研究对象,探讨作品的接受和传播规律,探讨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探讨作品的艺术魅力何以日读日新,历久不衰,这不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吗?  我看中这本书选题的价值还有另一层感想。研究文艺学,不外乎要研究创作规律和阅读规律,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当然他更要研究创作规律,要读一读作家写的创作谈和学者写的创作论之类的书。然而,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夫子自道,关于《小说作法》之类的书,他一部都没有看过,他之所以写出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不朽名篇,主要得益于阅读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岂止是一个鲁迅,有许许多多作家都是这样由阅读走上创作道路的。

内容概要

  本书立足于学术前沿,探讨了文学阅读学的基本规律,作者将现代西方接受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鉴赏论结合起来,联系中外文学创作及鉴赏的实践,实证阅读分析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以期建构中国化的文学阅读学的理论框架。  全书11章,从文本对象与接受主体,文学语言密码的破译到阅读想像的超验性,从阅读中的情感导向到心理定势,从艺术符号的解读阅读者的自我确证和再创造。  作者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努力把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激活、更新,将西方的理论实现有效的嫁接和转换。本书引证丰富翔实,辨析透彻精到,文笔清秀朴实,熔中西文论于一炉,是一部有独到见解的理论著作。

作者简介

  龙协涛,1945年1月8日生,湖北省孝感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长、编审。曾任北京大学学报主编十年,任期内该刊蝉联第一、二届国家期刊奖,个人荣获“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出版著作《艺苑趣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文学读解与美的再创造》(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读者反应理论》(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7年)、《现代美育教程》(与人合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等5本,选编《鉴赏文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担任其中金克木散文精选《华梵灵妙》、汪曾祺散文精选(京华心影)、张中行散文精选《桑榆琐话》三卷分主编等7本,发表学术论文、书评、文艺短论、随笔、散文等百余篇。

书籍目录

序概论第一章 文本对象与接受主体第一节 文本是召换性的语符结构第二节 文本对象与接受主体的双向交互创造第三节 读者的作品是上帝第四节 文本对象的客观规定性第二章 语言潜能的释放第一节 突破语言的逻辑规则第二节 借文句的阶梯跃入审美的时空第三节 “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第四节 整体的模糊把握第五节 必要的细掂精核、锱铢必较第三章 精神密码的破译第一节 由理解性诠释到深屋信息交换第二节 历史文化的观照第三节 哲学意味的体悟第四节 意象纷呈,触类多通第四章 阅读想像的超验性第一节 眼里所见不及心头供奉第二节 接受主体的非观实相像第三节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第五章 读解流程中的情感导向第一节 接受主体的角色效应第二节 “热读”与“冷观”第三节 情感导向的两极性第六章 文学阅读的心理定势第一节 “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第二节 期待-预设-回味第三节 证同下趋异第七章 雅俗共享:不同阅读层次的交汇第八章 艺术符号的读解第九章 文学接受是人的本质自我确证第十章 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永无止境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的文学读解理论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语言潜能的释放  第一节 突破语言的逻辑规则  文学读解从语言文字入手,必须首先弄明白文学语言的结构特征。  “想像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形式”①,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这句名言说出了语言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可塑性。洛特曼(Y.Lotman)曾指出,诗的特性就在于它激活了词语的全部潜能,迫使它携带远多于其在日常语言中所携带的丰富含义。我国古人也看到了“文不能言者,诗或能言之”。同日常语言相比,诗歌语言具有极大的弹性,它所蕴含的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加。怎样才能“激活词语的全部潜能”呢?不外乎打破语言的恒常模式的组合规则,实现词语的重组、结构的变形和语境的创造。锻就文学语言特有“语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渐与普通语言的规范相分离的“非逻辑”,甚至是“反逻辑”的过程。文学语言似乎故意触犯普通语言规律的尊严,处处表现得不恭,它是语言家族中狂放不羁的浪子悍妇。  著名学者童庆炳把日常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区别为“外指性”的和“内指性”的,“外指性”是讲生活语言一定要指称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环境,而文学语言的“内指性”特征,“只要求它符合作品的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而不必要经过客观生活的验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阅读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