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语言学常识十五讲

沈阳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沈阳 编  

页数:

469  

字数:

51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是所有的本专科大学生,以及所有具有高中以上水平的广大社会读者。因此,内容相对比较浅显,专题做了适当的选择,表述力求通俗易懂,尽量不使用或不直接使用专业术语和符号。另一方面,本书也包括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比较前沿的信息,虽然浅出但保持了深入,所以也可以作为大学语言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读物和基本知识手册。 本书作为一本覆盖面较宽的基础性和常识性教材,主要内容当然不可能全都是作者自己的东西,也不可能都是新的东西,而肯定需要汇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参考必要的文献资料,作者所能做的工作无非是适当取舍和恰当表述。

作者简介

沈阳,男,著名汉语语言学家。1995年生,1993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等著作,在国内外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讲 人类独有的特性——语言 1.1 认识人类的语言 1.2 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 1.3 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第二讲 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学 2.1 语言学的任务 2.2 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 2.3 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第三讲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3.1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 3.2 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3 元辅音分析和声韵调分析 3.4 音位和音素 3.5 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第四讲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4.1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 4.2 文字符号的形式和文字的类型 4.3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4.4 古往今来话汉字第五讲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5.1 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5.2 词语的类聚关系 5.3 词语构造的魔方第六讲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6.1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 6.2 语法和语法研究的万花筒 6.3 形式和意义:这一面和那一面 6.4 聚合和组合:竖着看和横着看第七讲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7.1 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7.2 词义构成的各个要素 7.3 根据词义的异同给词语归类 7.4 句子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分析第八讲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8.1 语言的运用与语用学 8.2 语境与语句意义和话语结构 8.3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8.4 言语行为和语用法的语法化第九讲 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9.1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9.2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9.3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第十讲 语言的规划和规范 10.1 语言规划和规范的主要内容 10.2 文字的创新与改革 10.3 全社会都要关心语言文字问题第十一讲 语言的获得和学习 11.1 人是怎么掌握语言的 11.2 语言获得的过程和原因 11.3 语言学习中的外语学习和母语学习第十二讲 语言与思维活动第十三讲 语言与文学创作第十四讲 语言与民族文化第十五讲 语言与科学技术主要参考文献前言 ?Preface 0 导论 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1 蒙代尔-弗莱明的基本模型 1.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扩展和修正 1.3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施传统的新进展 1.4 简要评论2 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方法 2.1 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方法 2.2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方法 2.3 货币替代分析方法 2.4 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方法 2.5 实证检验 2.6 简要评论3 汇率决定的“新闻”分析方法和投机泡沫理论 3.1 汇率决定的新闻模型 3.2 新闻模型的实证检验 3.3 新闻模型的局限性 3.4 投机泡沫4 汇率决定的混沌分析方法 4.1 混沌的概念 4.2 汇率决定的混沌模型 4.3 混沌存在的实证检验 4.4 混沌分析方法的启示 4.5 简要评论5 实际汇率决定的跨时分析方法 5.1 相关概念 5.2 均衡实际汇率的决定 5.3 实证检验 5.4 简要评论6 可调整固定汇率下的重组最优化分析方法 6.1 几个相关的问题 6.2 可调整固定汇率的重组最优化模型 6.3 简要评论 附录一 附录二7 汇率目标区理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只狗无论叫得多么起劲,它也无法告诉你,它的父母虽然穷但却很诚实。  ——罗素


编辑推荐

  《语言学常识十五讲》是北京大学联合全国数十所重点大学的学者参与编写,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亦即“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一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语言学常识十五讲 PDF格式下载



三 由语义指向理论引发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综合上述两家的看法,我们认为,所谓语法研究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涉及到句子的语义方面的问题,我们希望的通过分析和描写句子的句法结构获得解释;涉及到句子的形式方面的问题,我们希望的通过分析和描写句子的语义结构获得解释。出于本文研究的目的,下面只讨论前一种情况,不讨论后一种情况。



3.2通过分析和描写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来解释这个句子语义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外语言学家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下面举几个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
3.2.1对歧义句的解释。在英语里,old men and women有歧义,是因为这个语言片段包含两种层次结构(实际上是两者的直接成分不同):(参看霍凯特1954)



old ∣ men and women
old men ∣ and women
同样,“我们三个一组” 有歧义,是因为这个语言片段包含两种层次结构(实际上是两者的直接成分不同):(参看吕叔湘1984a:562)
我们∣三个一组
我们三个∣一组



在下面句子中,flying planes有歧义:
(96)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这是因为flying planes是由不同的深层结构转换来的:(参看莱昂斯1996)
planes that are flying → flying planes
someone flies planes →flying planes
同样,“反对的是他”有歧义,也可以用转换分析法来解释:
他反对→反对的是他
反对他→反对的是他
3.2.2对同义句的解释。先看例子:
(97)a.每天放学回家,宝宝就跟上她,象个影子似的,她走到哪宝宝跟到哪。
b. 每天放学回家,宝宝就跟上她,象个影子似的,走到哪跟到哪。
(98)a.你先走,你的路比我的路远。
b. 你先走,你的路比我远。
上面每个例子中a句和b句意思相同。吕叔湘(1986)对此的解释是:b句是说话人对a句中相应成分加以省略造成的,即:
(97)b. 每天放学回家,宝宝就跟上她,象个影子似的,∧走到哪∧跟到哪。(她,宝宝)
(98)b. 你先走,你的路比我∧远。(的路)



关于省略转换,吕叔湘(1984b:155—156)也分析过一个有趣的例子:
(99)a.在家里,我对儿媳像闺女一样,儿媳对我也像亲妈一样。
b.在家里,我对儿媳像亲妈一样,儿媳对我也像闺女一样。
a句和b句相比较,“闺女”和“亲妈”刚好掉了个过儿,但意思丝毫不变。这是因为这两个句子都是由下面句子省略了相应的成分造成的:
(100)在家里,我对儿媳像亲妈对闺女一样,儿媳对我也像闺女对亲妈一样。
具体省略过程如下:
(99)a.在家里,我对儿媳像∧闺女一样,儿媳对我也像∧亲妈一样。(亲妈对,闺女对)
b.在家里,我对儿媳像亲妈∧一样,儿媳对我也像闺女∧一样。(对闺女,对亲妈)
(101)a.请让我看一次这稿子的校样。
b.这稿子请让我看一次校样。
(102)a. 我们路上走了整整一个月。
b. 我们路上整整走了一个月。
上面每个例子中a句和b句意思相同。吕叔湘(1986)对此的解释是:b句是说话人对a句中相应成分加以移位造成的,即:
(101)b.这稿子请让我看一次∧校样。
(102)b. 我们路上整整走了∧一个月。
再看一个例子:



(103)甲:你吃羊肉吗?



乙:a.我不吃羊肉。



b.羊肉我(可)不吃。



c.我羊肉不吃(吃牛肉)。(引自朱德熙1985)



上面a、b、c三个句子意思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它们是由共同的句法结构“我不吃羊肉”转换来的。其中“不”是新信息成分,其他成分是旧信息成分。在汉语中,由句法结构形式转换为语用结构形式遵循旧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的信息组织原则。三个句子表现新旧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a句是用在新信息成分“不”上加对比重音的方式来表现;b、c两句是用移位的方式来表现,其中b句是把旧信息成分“羊肉”移位到句首造成的,c句把旧信息成分“羊肉”移位到谓语前造成的。即:(参看陈立民2006b)



(103)a.我不吃羊肉。(“不”带对比重音)



b.羊肉我(可)不吃∧。



c.我羊肉不吃∧(吃牛肉)。



3.2.3对表面形式相同但语义结构不同的句子的解释。下面举朱德熙(1985)的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跟”和“一样”连用的格式有两大类:
A
这种苹果跟那种一样
里头跟外头一样
B
脸色跟纸一样
这儿的耗子跟猫一样
这两类格式表示的意思不同。A组是实际的比较,说明两事相同;B组是修辞的比喻,说明两事类似。例如“这种苹果跟那种一样”是说明两种苹果相同,“脸色跟纸一样”是用纸来比喻脸色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A组和B组语义上的区别可以在形式上找到验证:第一,A组的重音在“一样”上,B组的重音在“跟”字后头的名词上。第二,B组的“跟”可以换成“象”,“一样”可以换成“似(shì)的”。换言之,这类格式可以有以下四种不同的组合:
这儿的耗子跟猫一样
这儿的耗子跟猫似的
这儿的耗子象猫一样
这儿的耗子象猫似的
不管是哪一种,重音都在“跟”或“象”后头的名词上。跟B组不同,A组里的“跟”不能换成“象”,“一样”也不能换成“似的”





3.3然而迄今为止的语法研究在贯彻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原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我们在研究语义指向问题的时候感触尤其深。下面以动补结构句为例加以说明。
吕叔湘(1986)对动补结构句中主要动词以及补语动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作了全面的分析。动补结构句包括一般句式、“把”字句、“被”字句三种句法结构形式,每一种句法结构形式都对应着多种语义结构形式,即“尽管含有动补结构的句式基本上相同,可是主、动、宾、补这四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为论述简便,下面只讨论一般的动补结构句式。按照吕叔湘(1986),一般的动补结构句式对应着八种语义结构形式。具体情况如下:④






























个人意见:就算学爪哇国语言的人,都可以选择在开始研究爪哇国语言之前,先看这本。
难度是相当的。啃它如同啃快风化的面包。
它说常识是没错的,看了觉得都是常识,都该知道
它说十五讲是骗人的,含金量是N倍。。
通识教材其实比精专教材更难写吧。。但是这本书感觉,结构合理,这么晦涩的东西却尽可能的讲述清晰。即使初读不会不懂,复读再读,总会有所理解。。
适合做研究的人以目录形式挖掘感兴趣的出发点
备注:我绝对不是托儿。。


全面的语言学入门书籍,考研必备,但是很多内容泛泛而谈,深入学习者还是需要参考更专业的书籍


这书一本语言学的通论生动形象


这本书还是相当的不错


正品。。印刷非常好,值得珍藏


通识类的东西就是给大家一个基本的框架,对于我们拓展思维还是有好处的。我也是听学姐介绍买的这本书,不错。


沈阳老师的这本书是作为基础读物的,他的其他的书都挺难的,感觉这本还可以.不过就是纸质不好.


书很专业,有点难度……


为了考研买的,还可以


  不过不能算入门读物,毕竟有些概念说得还比较深。
  这书本来打算翻翻就还掉,不过在公交车上看了一路,倒是越看越有意思。
  这里摘一些个人新学到的知识点,不单独一个个开笔记了。
  
  P6
  这里提到了汉藏语系、印欧语系,还有屈折语、黏着语、综合语、分析语、多式综合语,不过没做什么介绍,需要去Wiki上补课。
  
  P60
  元音的特点是:1) 气流在声腔中没有任何阻碍,即发音时可以畅通无阻;2) 元音都是乐音,也就是发元音的时候声带都要振动。P62的舌位图很有意思,不过要看懂还是挺累人的……P67的汉语普通话辅音发音特征表也是一样。
  
  P75
  好(hao) /ɑ/、海(hai) /a/、家(jia) /Ą/ 中的三个"a"的发音其实都不一样,但在汉语拼音方案中都用"a"来表示。这是因为所谓“音位”的概念。而不同的音位是否能够用同一个注音标记来表示,主要看它们是“对立”还是“互补”。也就是说,两个音素如果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并表示不同的意义,就是一种“对立关系”,比如"c"和"ch";而如果两个音素各有各的出现环境,或者从不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就是“互补关系”,比如上面的"a",/ɑ/这个音不可能出现在"ai"的组合中,反之亦然。
  
  P87
  汉语不是用英语式的句调表示语气,而是用调域,也就是声调音高的整体变化(比如抬高一个八度)来表示。
  
  P111
  汉字为何没有走上表音文字的道路?这个问题作者虽然有所解释,但是有点语焉不详,大概是没有定论吧。
  
  P163
  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一点其实在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中已经看到了。
  
  暂时看到这里,还剩半本稍多的样子,回头再记。
  另外补一句,这书作为讲座稿是不错的,可惜做书出就有点太杂了,整理整理会更好。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位老师曾在课堂上讲到:“大学里最宝贵的资源其实不是各门课程,而是讲座。”
  因为代课的老师数量相对有限,组合相对固定,大学那套教材又落后得相当有水平,照本宣科下来,大学里的课程多名不副实。讲座呢,则相对灵活,主讲不一定是本校老师,所讲内容又不一定限于某专业,而且既然能主讲了,水平往往有所保障,而且讲座内容也多与主讲者自己研究的课题有关,从而保证了讲座内容既“新潮”也有“个性”。
  而且听讲座自由啊,不管你什么专业哪个年级坐下来听就可以,听进去了就多听会儿,听不进去悄悄地走人就行,所以听讲座,从心情上就是轻松的,这一点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滴。
  这本《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就是这样一本讲座般的书,它不是课本,言语枯燥乏味,内容陈旧,让人昏昏然欲睡;它也不是学科专著,言语晦涩生僻,内容艰深,让人做高山仰止状,敬而远之;它就像一本讲义,是一位活在当下的老师,使用简单直白的话传授知识,目的是让学生知晓,懂得,明了。
  读这本书其实我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的,——写论文,或者说为了攒论文。我觉得语言学挺有意思的,于是就选择了语言学这个方向,然后要动笔了,发现自己并不知道语言学是什么。根据以往的经验,最“速成”的方法不是读名家名著学科经典,也不是直接去搜现成的论文,而是“看讲座”。理由如前文所述。
  本书如题共分十五章,每章下三到五节不等。
  第一章首先由语言的产生讲起,引出语言学这门研究语言的科学,介绍了语言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和现当代的一些新的思潮;接着进一步细化,讲到语音,文字,这部分内容于我而言相对熟悉,因为很常见,但读过这两章让我原有的那点浅显的知识得到了充分梳理,重新有序排列。这部分大约可以算作是语言学的表面知识。
  然后是词汇,语法,语义三章,这部分相对抽象一点,但因为作者叙述语言平实条理清晰,所以并不难理解。这三章算是语言学比较深入一点的知识。
  然后就是语用,即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这一章的很多地方与我之前读过的陈原先生的《社会语言学》的内容,观点可以相互印证,而且涉及到了语言的实际应用,所以从内容上我个人以为可以把这一章单独列出。至此共八章,介绍了语言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
  之后从第九章起讲语言的发展与变化,语言的规划与规范,与社会发展联系,说明了语言的重要性与一些很具体的功用;第十一章(语言的获得与学习)与第十二章(语言与思维活动)读后我的收获在于语言习得方面,——外语的习得与教学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这本书从语言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让我惊讶赞叹的是,在这两章的写作中,作者不光使用了中英文,日语也占了不小的篇幅,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了俄语,法语以及德语等等。而在最开始语言学的基础知识的介绍中,作者就已经娴熟地运用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交叉进行描述说明,在介绍学科知识的同时又穿插了许多历史,地理,文化方面的内容,从这些地方不难看出作者的水平,——这本书的编著者沈阳先生,不光有专业知识,在其他领域也涉猎广泛,也验证了我一直以来的“读感”,——越是能把话说得简单直白的人,专业水平越高。
  最后三章介绍的则是语言学的枝叶领域或者说是相关学科方面的内容,比如语言与文学创作,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与科学技术,这几部分其实是目前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拓展方向,同时也是作者为语言的发展前景的一番展望。
  
  书后列出的主要参考文献共5页,数量大约是150本,陈原,胡壮麟,吕叔湘,罗常培,乔姆斯基,索绪尔,王力,刑福义,赵元任,周有光… …我的老师常常说他们看论文不看文章,只要看后面的参考文献,这篇论文的水平大体就可以判断出来了。看书也是一样,书后的参考文献也是书中内容的一个折射,一本好书常常可以引导读者去读另一本好书,从而走上学科研究的道路,我想,这本《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大概就可以起这样一个好头儿。
  


还在考虑要不要买这套教材,看来教材真的很不错


ls说的这套。。。是指这套十五讲吗?膜拜。。。


这就一本嘛,图书馆看看就好,犯不着真去买吧,提纲性的内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