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国维

夏中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夏中义  

页数:

27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实为一部比较美学专著。因为从美学上看,王国维是身兼二职:既是20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的开山祖,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堪称“创世纪”。但所有这一切,是王国维在20世纪初便基本完成的。当时王国维正年轻,其灵魂正经历着青春期所特有的忧生之苦。可以说,忧生之苦既是王国维师承叔本华哲学的心理动因,同时也是王国维所再创的人本一艺术美学之魂。故,书名为《王国维:世纪苦魂》,本书重在探讨叔本华与王国维美学的关系。

书籍目录

小引内篇第一章:王国维人本-艺术美学的思辨基点源自叔本华 第一节:"天才说" 第二节:"无用说" 第三节:"古雅说" 第四节:"境界说" 第五节:结语第二章:王国维接受叔本华哲学的价值心态定势 第一节:灵魂之苦:天才情结与人生逆境的严重失衡 第二节:接受过程:从《红楼梦评论》到《人间词话》 第三节:转向:从忧生甚深到择术之慎 第四节:结语第三章:王国维对叔本华的人本主义解读 第一节:叔本华体系的人学复调与二度泛化 第二节:王国维对叔本华体系的悟性扬弃或方法重铸 第三节:结语外篇第四章:影响比较是王学整体研究的前提 第一节:迷失在译介与再创之间 第二节:准体系的非人本切割 第三节:结语第五章:影响比较的历史心理障碍 第一节:政治话语:从清算到矫饰 第二节:"学派"对峙与学理误判 第三节:结语第六章:影响比较方法的两种水平 第一节:诗学的经验性归纳之盲点 第二节:诗学的文献学比较之得失 第三节:发生学比较:王国维从青年到晚年 第四节:结语《世纪初的苦魂》初版序新版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天才说”是王国维的审美一艺术主体论。 王国维眼中的“天才”实有双重身份。首先,“天才”是审美力与艺术造型技能的人格表征,即只有“天才”才具备审美力与艺术技能。因为在他看来,芸芸众生皆被人生欲念之不足而引起的苦痛所压倒,因而,他们惯于以直接或间接的功利眼光来打量世界万物。假如不用势利眼,而以审美目光来观物,“自然界之山明水媚,鸟飞花落”。“人类之言语动作,悲欢啼笑,孰非美之对象乎?”王国维以为不行。他说:“然此物既与吾人有利害之关系,而吾人欲强离其关系而观之,自非天才,岂易及此?于是天才者出,以其所观于自然人生者复现之于美术(即艺术——引者)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与己无关系,而超然于利害之外。”“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有趣的是,王国维没有读过马克思,但他通过审美与功利之比较来界定“天才”的内涵,不禁使人想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将人类把握世界的精神方式分成“科学”、“艺术”、“宗教”与“实践一精神”四类这一精辟思想。因为王国维审美一艺术的非功利性及其实践的功利性之观点,似与马克思有不谋而合之妙。也正因为王国维认定旨在实现或满足人生欲念的实践皆具功利性,故他又把人类眼光(即精神活动方式)分为“政治家之眼”与“诗人之眼”:“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绝对地说“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诚然不确,但我猜王国维本意,大概是想强调政治家往往着眼于现存秩序的巩固或变动,而无暇像诗人那样超越人事功利,而对宇宙人生作审美俯瞰吧?此为“天才”含义之一。 王国维“天才”还有另层意思:将“天才”奉为卓绝大师的代名词。譬如在中国文学史上,王国维就以为:“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遇也。”显然,这已不是从人类精神方式的类别即美学原理层面来界定“天才”,而是落实到艺术美学层面来界定“天才”了。这似乎说,并非所有能摇笔杆的迁客骚人皆为“天才”,而只有少数仰首一赋,“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的巨匠才无愧为“天才”。P008-009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是一部比较美学专著。它着重探索王国维美学与叔本华哲学的关系,揭示了王国维作为20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的开山祖和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为何师承叔本华,又如何在师承西方大师的基础上,再创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艺术美学的,进而深究,从本世纪初至今,学界为何迟迟没有对上述的关系做出系统的剖析,王国维美学在身后屡遭冷遇与曲解,犹如“宿命”。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比较美学专著。它着重探索王国维美学与叔本华哲学的关系,揭示了王国维作为20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的开山祖和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为何师承叔本华,又如何在师承西方大师的基础上,再创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艺术美学的,进而深究,从本世纪初至今,学界为何迟迟没有对上述的关系做出系统的剖析,王国维美学在身后屡遭冷遇与曲解,犹如“宿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国维 PDF格式下载



有感于王国维就买了关于他的所有书,不过夏先生踏实的功底,更坚信我们的路还很长。


此书为夏中义先生研究王国维思想的力作,解读王国维前期思想,此书非读不可。值!


论文需要才买的,有的地方有点难懂,但是总体还不错。封面设计得也很好,纸张也舒服。


喜欢王国维,所以看到这本书,急急买来看,觉得还好,可以了解一些以前很少接触的知识


总体上来讲挺不错的了


对王国维的美学观分析的很透彻。虽然才只看了第一章,我确信了搞研究的和写作品的写书不是一码事,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跳动的不是林黛玉的小花锄,是师塾老师在黑板上的教鞭,耐不住寂寞者慎读;然而学术性的书内涵确实是要高出一筹,而却不是所谓写小说转职搞研究的做无根据的异想天开。总之,我很喜欢,虽然语言生版了点


值得看,作者的比较批评很有指导性


值得收藏~~!!


不错的一本书,就是哲学味十足,导致我只能浅尝辄止,自嘲之。


   中学的时候,曾经为表观上的“出彩”,去看优秀作文,看到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说,当即背诵下来,以求一时“显达于众”。后来果然在一次语文课上,因为知道这三句词而被夸奖,于是更加得意洋洋,继而连那三首词都爱上,倒背如流,对三个词人也另眼相看,还买了《人间词话》全本读完以便有更多给作文加花添叶的机会。三重境界从那时起就一直是记得的,只是未曾多想,想了也没想出什么。
  
  究竟什么叫“长大才知道”呢?真的是长大才知道。现在想想,做中学的语文老师该是多么不容易,眼见得小丫头片子的疏浅轻狂,却宽容地不去批评,不去点破,笑着宽容着鼓励着,让其得意洋洋地向前冲着,直到有一天让她自己看见曾经的自己。一个人长大要多少前人的指引,前辈在遥远的往昔是第一重身影,师长在昨天是第二重身影,在那样一条路上,静默的力量大于规训。
  
  
  
  今天看夏中义的《王国维:世纪苦魂》,看得冰冷,心里动荡。在这里轻轻地摘抄几句在我看来触目惊心的话:
  
  “文革”前的惯常思路之一,是要对任何人文学术作哲学审查。……但由于当时几乎无人敢“政治表现”不好,最终还是无意有意地滑向了“唯成分论”即“血统论”。……与此相对应,学界则以为人文学术的哲学取向,当时表征其政治倾向的精神血缘。……从此,哲学上的唯物-唯心,也就成了检验人文学术在政治上可靠与否的法定标尺。
  
  于是也就不难体会,那些珍惜王国维遗产的学者,为何要处心积虑地证明王国维是“唯物”的了。
  
  ……第二步,再将王国维诗学从其整个美学构架上卸下来。因为王国维美学是由“天才说”、“无用说”、“古雅说”和“境界说”四个板块组成,其中“天才说”与主张艺术性能为非经世致用的“无用说”和重在传统程式美的“古雅说”,不是有“唯心”嫌疑,就是被屡屡指责为脱离现实(“脱离现实”不过是“主观唯心”的另一说法),似乎只有半文半白的“境界说”才稍稍干净些,因为从字面上看,它引征叔本华确实甚少,于是“安全系数”也就随之提高。……
  
  于是这便明白了,为什么后来俗世上一提王国维,便是“境界说”,而不说他更核心的“忧生”。再当看过先生死前的只言片语,联系近些天听来看到的一些事件,那种压隐的波澜便撞击着心脏。
  
  此时再想到少时的得意,便无异于看刘姥姥头上的花朵,只惊诧于那种看到鼻子尖上的自得其乐。
  
  
  
  所有的说出的,没有说出的话,终是说不出,也不必说的。重新想起“史家笔法”四个字,当真是字字千斤。“崔柱弑其君”,一个“其”字,顶千万血雨腥风的描摹。老师在课堂上问我们,一个史官写了这句子,被杀了,兄弟接上,兄弟也死了,千里外一个慕名而来的文士仍然继续来写这一句话,他们造反吗,不是的,然而为什么不畏死而一定要续写上呢?
  
  
  
  中学时还有一个习惯,每每在考完试之后带头批判标准答案,好像不这样便不能显出蔑视权威的潇洒。
  
  记得很清楚,曾经有一篇文章分析,写故乡的夏天有很多各种好听的虫子,现在是一只也听不到了。当时自己的分析全是作者如何怀念童年乡下,然而标准答案是作者对文坛的喑哑深感痛心。崔老师在讲试卷的时候提醒我们注意作品年份,当时只是听不进去,大声痛斥语文考试教条主义,这种牵强附会谁能看出。然而今天,重新想起来,眼泪几乎在眼睛里打转转。想着作者写作时的心情,那该是一种怎么样的盼望,盼望那只言片语能够穿透烟云壁垒,盼望一个真正的知己能看得出字缝里无声的声音。
  
  中学教的很多东西中学生是不懂的,然而却仍然是需要教的。不懂的东西有很小的概率长大了能懂,不教的东西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碰触了。
  
  
  
  为什么要书写呢?因为书写是唯一真实的力量。
  
  
  (最后说一点点小小的意见,说心里话,我不是很同意夏先生对王国维先生后期转向和自逝的批评,太囿于“封建-现代”“落后-革命”的二元区分了。静安先生执守的超越于“王朝皇帝”这样的表层结构。)
  
  
  
  
  
  
  


夏中义写那些学案的八卦功底还行,研究王国维就差了点儿,这书中规中矩
读王国维传记和研究的话,推荐姐姐看看佛雏这本,我觉得比叶嘉莹那本写得好: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54107/


悲伤的作者在悲叹之际,只有激情怀于文字,希望后世人能体味!但空间,时间却隔绝了后世读者对作者深意的理解!不过如果作者知道后世偶有一俩知己时,不难想像他会喜极而泣!


楼主很有思想!~~~


中学教的很多东西中学生是不懂的,然而却仍然是需要教的。不懂的东西有很小的概率长大了能懂,不教的东西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碰触了。
-----------
于我心有戚戚焉


是啊,长大之后再回想起高中时候那初尝文章浅,便沾沾自喜,大发狂言的模样,就又惊又愧一身汗。


中学教的很多东西中学生是不懂的,然而却仍然是需要教的。不懂的东西有很小的概率长大了能懂,不教的东西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碰触了。
  -----------
  于我心有戚戚焉
真的如此


认真的读完。。


俺感觉有点羞愧,到现在也只是知道三境界说,没看过先生大作。要好好补课了。觉得政治不应该干涉文学,政治是暴力的,而文学是审美的


忽然觉得 偶的中学语文白上了
重新想起“史家笔法”四个字,当真是字字千斤。“崔柱弑其君”,一个“其”字,顶千万血雨腥风的描摹。老师在课堂上问我们,一个史官写了这句子,被杀了,兄弟接上,兄弟也死了,千里外一个慕名而来的文士仍然继续来写这一句话,他们造反吗,不是的,然而为什么不畏死而一定要续写上呢?
这些 我现在才知道 哭~~


中学教的很多东西中学生是不懂的,然而却仍然是需要教的。不懂的东西有很小的概率长大了能懂,不教的东西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碰触了。
太对了!


中学语文老师的确是难当的,经你这么一说,想起来初中轻浮的点滴经历,感谢那些老师的宽容。


我也曾年少轻狂
如今却是做了语文老师


那个疏浅轻狂得意洋洋地向前冲着的小丫头片子是我吧?
看到了我自己。。。
呵呵,上中学时自恃文笔好被人羡慕着,现在每每想起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假霸王。。。只是多看了些别人不曾涉猎的书,听了些别人未曾接触的外国音乐而已。。


那该是一种怎么样的盼望,盼望那只言片语能够穿透烟云壁垒,盼望一个真正的知己能看得出字缝里无声的声音。
深觉惭愧……


人不痴狂,枉少年..
能明白就好~~


没有年少轻狂
哪有现在的清醒呢
我想,有些经历是必然的
有些弯路是必走的
成长,就要有代价吧


虽然那时的自己可能有些幼稚,但是那毕竟是曾经的自己,是我们的脚印,看到那些印记,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曾经是那样的走过。
还记得上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曾经问过我们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你小学时的作文你是不是感到幼稚呢?曾经想了好久,现在终于想明白了,那就是曾经的自己,青涩但并不可笑,幼稚。


那该是一种怎么样的盼望,盼望那只言片语能够穿透烟云壁垒,盼望一个真正的知己能看得出字缝里无声的声音。
同意!


作者是理科生……


写得很好啊!


那三境界,虽不一定能至,但也要心向往之。要不然就辜负了作者的美意,也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可能。


长大了才知道。。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先生之死,只是捍卫了一个传统中国文人的骨气与良知,正如现在评论季羡林先生一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