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选择的智慧

珀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7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珀森  

页数:

493  

译者:

寇宗来,王永钦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1996年-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获奖演说集,包括各年的颁奖致辞和获奖者的自传。获奖者在演说中概括了其主要学术贡献。这些贡献不仅改变了经济学及其相关科学的研究,也在经济政策的设计、社会计划及市场工具和制度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

书籍目录

前言序1996 詹姆斯·米尔里斯和威廉·维克里 伯蒂尔·纳斯兰德的致辞 詹姆斯·米尔里斯 信息和激励:关于“胡萝卜加大棒”的经济学 威廉·维克里 关于威廉·维克里的获奖演讲 威廉·维克里:激励经济学的先驱1997 罗伯特·C默顿和迈伦·S斯科尔斯 伯蒂尔·纳斯兰德的致辞 罗伯特·C默顿 斯权定价理论的应用:25年后 迈伦·S斯科尔斯 动态环境中的衍生品1998 阿马蒂亚·库马尔·森 罗伯特·埃里克森的致辞 阿马蒂亚·库马尔·森 社会选择的可能性1999 罗伯特·A蒙代尔 托斯顿·珀森的致辞 罗伯特·A蒙代尔 反思20世纪2000 詹姆斯·J赫克曼和丹尼尔·L麦克法登 卡尔·古斯塔夫·乔雷斯科的致辞 詹姆斯·赫克曼 微观数据、异质性与公共政策评估 丹尼尔·L麦克法登 经济选择译名对照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选择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书好、服务更好!


其实,对于行业内人员来说,所有经济学家的思想都能了解一二,但对他们的代表性思想的透彻理解恐怕很难,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机会和资源!认真阅读吧,与经济学相关的学者、学生、研究人员等都会深受其利!


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前不久取了这个村庄。匆匆一游,留下很多遗憾,于是就买了这本书。如果你打算游览这个奇特的村庄,建议你先读一读这本书。


  诺贝尔经济学奖向来都是是非之地,前有弗里德曼获奖时的“大游行”,后有阿玛蒂亚•森获奖时的“众望所归”。诺贝尔原先没有设置经济学奖,在瑞典中央银行成立300年时,为了纪念诺贝尔奖奖金提供者,由当时的行长艾斯伯林克等倡议设立“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中央银行经济学奖”,由于该奖项的评选机制、颁奖时间和奖金额度与原来的奖项相差无几,所以就被简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已经成为整个诺贝尔奖的一部分了。
  除了自然科学奖项外,和平奖是诺贝尔自己当年出于对炸药与战争的反省而设立,文学奖则是诺贝尔认为与人类整体精神精密关联而设立,此外就是最特殊的经济学奖。表面上看,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由于诺贝尔奖的光环,使得这颗“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越发璀璨。当然这也得益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最接近自然科学,使得经济学奖能进入诺贝尔奖的授奖视野。以2007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为例(本文写作的时候,这两个奖项已经揭晓,但经济学奖尚有悬念),前者给了基因研究,后者给了电磁电阻的基础研究,两种研究听起来都非常玄乎,事实上也不容易理解。直白地说,前者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基因内部的构造,进而推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后者更容易理解,没有巨磁电阻效应(GMR:Giant Magneto Resistance)的研究,我们现在的硬盘容量就会很小,且体积很大,计算机的发展就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快,网络的应用也会受阻于这一层层的蝴蝶效应。这些均显示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一个特征,既要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又要在现实中得到重要应用。而经济学奖的评选,也接近这样的标准。
  但与自然科学奖不同的是,自然科学领域内,源于好奇的创新使得每年的获奖者都很难预测,重在奖“新”而非认“旧”。经济学则稍有不同,更多是认“旧”,追认过去的成绩,这就导致每年都有一堆熟悉的面孔一直在排队苦苦等候,竞争异常激烈。而且有一种有趣的理论认为,自1969年颁出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经济学家的从业人数和平均寿命均有大幅度上涨,这一来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说明经济学的竞争需要人的寿命长一点,弗里德曼和科斯令人瞩目的长寿便是明证。
  当然要预测谁能获奖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尽管有些博彩公司如Ladbrokes就开出了一些候选人的赔率,如皮萨里德斯(Chris Pissarides)以4/1高居榜首。但大部分经济学家都秉持经济学只能解释不能预测的观点,所以预测谁能获得200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实际上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更不是“经济学”所为。不过回顾历史倒是饶有趣味,哪怕诺贝尔经济学奖迄今为止还不足40年时间,但这39个年头的经济学回眸,已经足够忙死一串经济思想史的学者了。
  这里不能不提到林德贝克和托尔斯滕•珀森这两人。林德贝克在The Nobel Prize: The First 100 Years一书中,负责“诺贝尔经济学奖世纪回眸”这一章,这篇世纪之交的文字回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32年来获奖的研究领域,探讨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对诺奖是不是代表了经济分析的新趋势做出了分析。尽管细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域困难重重,但林德贝克还是甘冒大不讳,把获奖的领域分为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交叉学科研究、经济分析方法等五个方向。尽管有一些学者往往横跨几个领域,但一般而言,林德贝克的这一标准还是被接受了,作为其后对诺奖获得者本身进行分析的标准。
  林德贝克的贡献其实是为诺奖评审委员会作了辩护,因为他在诺奖是否能反映经济分析上的新趋势这一问题上,以他的统计告诉世人,至少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前32年间,授奖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的。例如,从获奖者数量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居于主导地位,从分析方法看演绎法要比归纳法更受垂青,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数学方法以及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当然,林德贝克在文章的最后有点虚张声势,认为提高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数学技术进行严格论证;可以创见和应用新概念、新方法;可以对已有假设进行严格实证等等。而实际上林德贝克自己总结的“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数学方法以及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与“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数学技术进行严格论证”的结论并不相符,这一辩护看起来难免底气不足。
  与林德贝克亲自上场推销诺奖的方式略有不同,珀森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的秘书,在他的主持下出版了两套书。也许是珀森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自身就足以说明这一奖项的魅力,因此他坚持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用自己的作品说话,让世人知晓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所以广受尊重,必有其道理。所以他的主要工作实际上是主持出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自选集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演讲集。
  以上也都有了些中译本,一套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学术精品自选集》(有原文影印版和翻译引进版)。我手头正在翻的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和海萨尼的博弈论论文集。另外一本是《选择的智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演讲集(1996-2000)》。此前还有三卷,分别是1969-1980卷,1981-1990卷,和1991-1995卷。从90年代开始,每五年一卷。2001-2005卷还没有出版,想来应该快了。
  倒是不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学术精品自选集”这套丛书的读者有多少,但从《纳什博弈论论文集》这样专业的著作从2000年11月1版1印到2003年3月2印来看,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中国的传播是有理由乐观的。这种乐观情绪一度也被过分渲染,例如科斯获奖之后,大陆借由张五常的介绍掀起了一股学习新制度经济学的热潮,其中的杰出代表是周其仁的产权分析。但这一路的成就有可能被过高估计,仅仅是因为门槛低而受到欢迎,现在的情形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诺贝尔奖代表了经济研究的潮流么?当然不是林德贝克归纳的那种趋势,而是说研究方向。就目前来看,答案是不确定。而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奖规则,那种既有理论创新又有广泛现实意义的研究,实在少之又少;而靠实践和时间来证明,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最终获得诺奖似乎可以表明其代表了至少一路的研究风潮。对于习惯跟风的国度而言,一窝蜂上去搞一路也是寻常之事。但从学术研究自身的逻辑而言,跟风研究不见得能真正推动理论的发展,更多只是推广其应用和徒然的虚名而已。实际上诺贝尔奖确认的只是过去的成就,而不是当今的前沿。因此拿着诺奖当令旗,难免会指错方向。
  我一直认为经济学是一个累积性的学科,而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在获奖的时候,可能工作重心已经不在奖项所承认的领域内了。高小勇和汪丁丁在《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师论衡中国经济与经济学》一书里,对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访谈就明显透露了这一点。而且也有不少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获奖之后就转向其他问题的研究,与之前的研究可能并不一脉相承,甚至只有微薄的联系。诺思转向对宗教和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影响就是一个明证,当然也有人认为他背离了坚实的新古典基础,试图去建造一个空中楼阁。但是谁知道呢,或许几年之后这一领域大有进展也未可知。
  经济学上有一句话,常常被拿来告诫那些试图进行预测的人:对于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对于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当作如是观。
  Agneta Wallin Levinovitz, Nils Ringertz, The Nobel Prize: The First 100 Year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31USD.
  [美]约翰•纳什著:《纳什博弈论论文集》,张良桥、王晓刚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12元。
  [瑞典]珀森编:《选择的智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演讲集1996-2000》,寇宗来、王永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52元。
  高小勇、汪丁丁著:《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师论衡中国经济与经济学》,朝华出版社,2005年7月,28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