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学何为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平原  

页数:

312  

字数:

247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将近年所撰关于大学的文章结集成书,总该有个理由。比如,跟本人已刊诸书相比,是否有所推进?相对于学界同仁的著述,又有哪些特点?即便没能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起码也得在学术思路或写作策略上显示自家面目。记得小时候过年,最常见的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可这不能成为爆竹声中编排新书的充足理由。还是略为回顾各文的写作经过,也算是给自家著述添加若干略带广告性质的注脚。作家查建英采访时,曾追问我在2003年北大改革论争中的立场:“那场争论当中,人文学者是反对张维迎改革方案的主力,而社科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们,则是支持的主力。我觉得你的态度在人文学者里比较少见,你始终保持一个温和的调子来讨论问题,你赞成的似乎是一种‘保守疗法’,一种稳健的逐步的改革。”这是一个很敏锐的观察。确实如此,我谈北大改革四文,虽然也人各种集子,但不是这场论争的代表性论述。因为,针对性不强,基本上是自说白话;作为论辩文章读,不过瘾。为什么?并非不晓得报章文体倾向于“语不惊人死不休”,只因我更欣赏胡适创办《独立评论》时所说的,作为专家而在公共媒体上发言,要说负责任的话,既不屈从于权威,也不屈从于舆论。大学改革,别人说好说坏,都可以斩钉截铁,我却深知兹事体大,休想快刀斩乱麻,毕其功于一役。历史证明,那样做,不只不现实,而且效果不好。相对于论战诸君,我之立论稍微不同,很大原因在于,我对百年中国大学(尤其是北大)有过若干研究。已经刊行的《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北大精神及其他》《中国大学十讲》等,不敢说有多精彩,但起码让我对中国大学的历史与现状有较多的了解。理解大学问题的复杂性,理解改革的代价,也理解各种冠冕堂皇的口号背后,很可能隐含着利益争夺甚至各种卑污的权谋。因此,与其说我在参加论战,不如说我在延续已有的叩问与思考——叩问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大学的理念与实践。正如德里达说的,“大学存在于它企图思考的世界之中”,要想承担起历史责任,组织一种创造性的抵抗——“抵抗一切(政治、司法、经济等)(对大学)的重占企图,抵抗一切其他形式的主权形态”,其实是十分艰难的。尤其在当代中国,谈论大学改革,涉及理想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制度与精神、个人与国家等,远不只是制订若干操作手册那么简单。在《大学三问》中,我特别强调: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缺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与尊重。而在《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中,我又认定:大学不像工厂或超市,不可能标准化,必须服一方水土,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百年北大,其迷人之处,正在于她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跟多灾多难而又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一起走过来,流血流泪,走弯路,吃苦头,当然也有扬眉吐气的时刻。你可以批评她的学术成就有限,但其深深介入历史进程,这一点不应该被嘲笑。如果有一天,我们把北大改造成为在西方学界广受好评、拥有若干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进程无关,那绝对不值得庆贺。如此强调大学植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情境,无法简单复制,故全书以《大学之道》起兴,而不以关于北大改革诸文开篇。在我看来,后者只是波澜壮阔的中国大学改革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好戏——或者烂戏——还在后头呢。“中国经验”,尤其是百年中国大学史,是我理解“大学之道”的关键。我当然明白,今日中国的大学制度,主要是“旁采泰西”而不是“上法三代”的结果。因此,在思考及论述中,除了孔夫子以降的历史经验,更倚重西贤有关论述。比如,关注“大学的理想”,也探究“大学的功用”;思考“学术责任”;也努力“走出象牙塔”;进入“美国校园文化”,也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育学家的著述固然精彩,以下三段关于大学的评说,同样或者更让我感动: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每一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为了实现人的潜能,为了克服我们政体不易于理解各种重要政体形式的倾向,大学必须站出来帮助孤立无援的理性。大学是容纳探索和思想开放的地方,它鼓励人们不是功利性地而是为了理性而利用理性,它提供一种气氛使哲学怀疑不致被道德风尚和占上风的势力吓倒,它保存伟大的行为、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思想,以使对潮流的挑战和置疑能够得到滋养。大学,与所有类型的研究机构不同,它原则上(当然实际上不完全)是真理、人的本质、人类、人的形态的历史等等问题应该独立、无条件被提出的地方,即应该无条件反抗和提出不同意见的地方。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布鲁姆(Allan Bloom,1930-1992)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这三位大学者,政治立场以及学术面貌迥异,或存在主义,或保守主义,或解构主义;但作为哲学家或政治学家,他们都聚焦大学在急遽变化着的当代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都将人文学作为大学的核心,关注其跌宕起伏的命运,这是我所感兴趣的。或许,正因为他们不是教育专家,不太考虑技术层面的教育组织、教育管理、教育经济等,而集中精力在文化、精神、价值层面上思考大学问题,这样一来,反而能在“教育名著”视野之外,开辟广阔的思考及论述空间。而这也正是我切入“大学”的角度——在我看来,中国的大学改革,需要教育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以及一切对教育感兴趣的读书人的共同参与。谈论中国大学,可以是专业论文,也可以是专题演讲,还可以是随笔、短论、答问等。不完全是为本书之体例驳杂辩解,假如希望兼及历史与现实,确实不一定非高头讲章不可。或长枪,或短棒,或匕首,或弹弓,只要有效,不妨十八般武艺一起上。我之不薄“演讲”,是因为特别看重公众对于“大学”这一社会组织及文化传统的自我反省能力。书中好些章节,是作者应邀在北大、清华、华师大、首都师大等为大学生、研究生所做的演讲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的前四节是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与校园文化”研讨会(成都)上的专题演讲,后两节则是在陕西电视台“开坛”节目中与各民办大学校长的对话。《大学之道——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教育》以及《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虽是专业论文,却也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并获广泛好评。至于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所做的专题演讲“中国大学百年”,因主要观点已见《中国大学十讲》中的同名论文,这次不再收录。一般说来,“演讲”以及“答问”,远不如“论文”专深,好处是体现一时代的文化氛围。假如你的拟想读者不是教育专家,而是关注中国大学命运的读书人,那么,采用这种现场感很强的“对话”姿态(包括保留听众的提问),未尝不是“讨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教育类型、一种论述策略、一种影响极为深远的独特文体,“对话”是人类探索真理以及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不满足于传递或接受专业知识,更希望学习思考,追求真理,参悟人生,那么,永无止境的“叩问”与“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么说,类似胡适《再版自序》所自嘲的“戏台里喝彩”。其实,将论文与随感、演讲与答问、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等掺和在一起,造成一种明显的“对话”状态,在我,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歪打正着。本书之“未完善”,正好对应着中国大学改革的“进行时”——正因为中国大学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这才值得你我去追踪,去思考,去参与。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学术思路”比“著述文体”更值得重视,那就是:从历史记忆、文化阐释、精神构建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些什么。丙戌正月初六,是日阳光普照,最低气温零下十度,浓郁的水仙花香中,编定全书并撰序。

内容概要

陈平原教授在文学史、学术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在教育史研究领域也独树一帜。在本书中,他立足于自已对百年中国大学(尤其是北大)的若干研究,聚焦大学在急遽变化的当代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人文作为大学的核心,集中精力在文化、精神、价值层面上思考大学问题,以人文学者里少有的冷静温和的调子来讨论大学问题的复杂性和改革的代价,赞成“保守疗法”。陈平原教授强调: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缺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与尊重。

作者简介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

书籍目录

自序大学记忆 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 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设议院与开学堂 从新教育到新文学 书法的北大 北大边缘人大学理念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 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功用——答《人民日报》记者徐怀谦问 大学三问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我的大学观 我看北大百年变革 附录 在《读书》杂志关于大学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 为大学校长“正名” 我看“大学生就业难”我的大学 我的“八十年代”——答旅美作家查建英问 “好读书”与“求甚解”——我的“读博”经历  博士论文只是一张入场券——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 学院的“内”与“外”——答《读书时报》记者问 学者与传媒——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许燕问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

章节摘录

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潮流中,“西化”最为彻底的,当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今日中国之大学,其价值趋向与基本路径,乃舶来品的University,而非古已有之的太学。因而,尽管教育史家喜欢谈论“四千年的中国大学教育”,古今中外“大学”之巨大差异,依然使得二者很难同日而语。这其实正是本世纪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所在: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谈不上很好地继承中国人古老的“大学之道”。 积弊已久的传统中国教育,其“无裨实用”,在晚清,成为传播福音的传教士和寻求富强的士大夫集中攻击的靶子。时人之“破旧”,主要攻击的是科举取士;至于各式书院之利弊得失,反而无暇细究。只是在新学制已经创立的二三十年代,有过研究书院的小小热潮。此后,又是长期的沉寂,直到80年代方才有复兴的迹象。可即便如此,今日中国的大学,依旧是欧美模式的一统天下。这就难怪Ruth Hayhoe在描述百年中国大学教育历程时,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断语:“欧洲大学的凯旋。”但这不等于说,本世纪中国的教育家,不曾有过借鉴书院教学、发扬传统教育精神的愿望与努力。本文借勾稽康有为、章太炎、唐文治等十位身兼教育家的学问家或政治家融会中西教育的尝试,探讨精神渗透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巨大张力,力图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学的健康成长提供也许是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学何为 PDF格式下载



《大学何为》从历史记忆、 文学阐释、精神建构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成,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什么。《大学何为》将论文与随感、演讲与问答、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掺和在一志,造成一种明的“对话”状态,论及理想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制度与精神、个人与国家等,正好对应中国大学改革的“进行时”。


陈平原教授的这部《大学何为》让我在大一迷茫时对大学的本质等很多问题都有了很好的理解,也深深的影响了我。回头看自己走过的经历,《大学何为》《完美大学教育》(2001届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张锐,任翀/合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这两部由北大师生编写的著作让我获益很多,我的日常生活行为或多或少的在实践着北大师生提出的某些理念。《大学何为》《完美大学教育》《复旦改变人生》是大一学生入学后应该读的三本好书


从陈平原的文章,看出大学的一些问题,可惜毕业后才看到


身在大学工作,凡是关于大学的书都想看看,这本书在朋友处见到,初看即爱不释手,于是立即在网上订购一本,确实不错。从大学的发端到大学的理念到大学的特质乃至大学管理,比较系统地论述,学有所获


很好,很喜欢,陈平原老师为如今不可多得的知识分子,比学术明星强多了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虽说看得有点云里雾里的,却还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花些时间认真看。


老师推荐的,值得读的一本书


此书非常好,文字通俗,说明精准,中西古今综合分析,作者学问考备很深厚。


书中内容,气死何东昌了


很有深度,值得细细品味 书质量相当好 很值


不少篇目值得一读再读


问得好,思得妙,从中受益。


陈先生的书有见地,学习学习。


陈老师的书要好好读


读了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很有意义,强烈推荐。


陈的著作值得一看


是正版的,质量不好


究竟什么是大学,大学精神是什么,历史上的大学精神何在,毕业后的大学生怎么看待大学,等等这些问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答案。


介绍北大的历史,了解到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挺好的!


这是北大中文系dean的书,很好,推荐大家平时在思考高等教育时阅读一下。


学者大家的思想可细细品读,让我与他们可以平等对话,不再害怕不再恐惧。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特别是自己在紧张的期末考试复习那段时间读的。感触颇深!


还算可以~读完了自己多了一点思考~可能是随笔,所以没有体系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推荐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一读!


这本书的内容确实不错,学术思想浓厚。就是买的书有一个小小的洞,但无伤大雅。


我想从这里了解一些比价好的知识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就必须热衷与这个阶段所特有的事物


为什么给我的是新版的。。明明旧版的封面更好看啊 不过内容确实是好


自己就不作评价了,应该不错


比较好,内容还行.


内容有些宽,讲的是大学本身应该怎么做,不是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久仰大名,买来看看,但是书送到的时候已经有点旧和磨损了


实物和图片相符,字迹清楚


北大一直是我追求的地方,陈平原很好的教授


有些是专业的研究,有些是自己的经历,那是真东西。


很喜欢,书的质量很好。读完,感觉自己上升了一个境界啊。。


书本好好,很值得买,尽管现在你是大三也好。无论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质量都是我看过这么多书最好的了,推荐~


很成功,东西原版,送货较快,以后会经常发生贸易!谢谢卖家


这边呢书挺不错的,值得收藏哦!


绝对的好书。。陈平原先生是当代学者的楷模


第一次读陈平原教授的书,真是“平原”下有“海”!


陈先生的书,内容当然好。印刷纸张不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