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班
2009-12
北京大学出版社
傅谨
343
无
傅谨先生写了一本很了不起的书《戏班》,嘱我写序。傅谨是我的老朋友,加上写的是我的老家浙江台州的事情,所以尽管我不是戏剧方面的专家,还是欣然答应了下来。说起戏剧艺术,人们(尤其是大城市中的青年人)常常会联想起博物馆文化甚至濒危物种。博物馆文化是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失去联系的文化。如果说艺术的根最终还是要扎在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中,那么至少在许多人看来,中国戏剧艺术即使还没有完全彻底地成为博物馆文化,至少也是一种正在博物馆化的文化。君不见现代青年所热衷的早已经是流行歌曲、蹦迪、另类小说之类新生且常常西化的文化与艺术,于传统戏剧只是“听说过”而已。但是戏剧的所谓“衰落”或许只是发生在城市中的现象,而且也是一个未必具有所谓“必然性”的现象。农村并不尽然。在城市中,戏剧的衰落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在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过程中,所有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类型就越是如此。
本书是作者持续八年对台州民间减班进行田野调查与研究的力作。它从,一个戏剧理论家的独特视角。详尽而细致地描述了台州戏班的历史与现状、内部构成、演职员的生活方式、经济运作方式,以及它特有的演出剧目与演出形式,客观剖析台州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由此揭示了它拥用的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渊源。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所所长。1956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浙江艺术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中国戏剧与美学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出版《戏曲美学》、《感性美学》、《中国戏剧艺术论》、《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温岭戏班》等著作多部,在《文艺研究》等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倡导“国剧本位”的戏剧理论,现致力于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民间戏剧研究,以及濒临失传的戏剧的研究、传承和保护工作。
引言 方法与缘起第一章 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历史和语境 第二节 戏班的数量与布局 第三节 活动季节与场所 第四节 文化部门的管理第二章 戏班的构成与生活 第一节 戏班规模 第二节 班主 第三节 戏班里的生活 第四节 演职员的来源及流动第三章 戏班的经济运作 第一节 戏路与戏价 第二节 放戏和写戏 第三节 演职员的收入与开支第四章 表演形式与演出剧目 第一节 戏单 第二节 路头戏 第三节 剧本戏 第四节 附加的剧、节目后记再版后记
插图:如果我们暂时将戏班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放下不谈,仅仅着眼于戏班本身内在结构的合理性,那我们就不难发现,台州戏班也像中国所有地区的戏班一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中国戏剧一直是在高度商业化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不仅在都市的勾栏瓦舍有营业性的演出,而且在乡村,演出活动的商业运作方式虽然与都市有所不同,然而就戏班创办者的目的,以及戏班的内部结构这些特定角度看,它始终是营业性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表演团体。戏剧艺术本身具有的多重功能,使得以文人化的、非赢利的方式介入戏剧创作与演出的行为,也具有它的合理性。不过,这种文人化的、非赢利的创作与演出必定带有客串的、兴之所至的性质,而且,这种创作与演出的个人化特征,决定了它与一般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之间,很难建立稳固和持久的联系。因此,一般民众对戏剧欣赏的需求,只能通过商业化的途径,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一部分人兴办经常性地从事戏剧演出的戏班实现。只要民众对戏剧存在经常性的持久兴趣,营业性的戏班就会出现,而且必然应运而生。其次,戏班始终是不断流动着的,从宋元时期艺人们常自称为“冲州撞府”的“路歧”看,中国戏剧最早的演艺人员就是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流动演出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载《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有“路歧歧路两悠悠,不到天涯未肯休”句,元代杂剧《蓝采和》说在演出的戏班“是一火村路歧”①,都说明了这种流动演出现象的普遍性。清代官府规定戏园不准自办戏班,戏班不准自办戏园,则从法律上保证了在日益都市化的背景下戏班继续以流动性的方式存在。
岁月荏苒,《草根的力量》出版已经八年。八年里,这部书让我结识了很多同行,同时也为我带来了很多荣誉。写完这部书之后,我还应邀为多家杂志写过有关这一课题的文章,并且数次重新回到台州,继续我的研究。但所有后来的努力,似乎都不如这部书里所写的内容那么鲜活。这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著作。由于初版印数太少,我不得不经常听那些苦于买不到本书的读者朋友抱怨。听着,我有些歉疚,但是也有些得意。其间有数家出版社希望重印再版,但是我迟迟没有同意。我想这样一部纯学术的著作,重版的机会并不多,我不求其他,只希望有好的营销,不是为了自己的收入,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更便捷地读到它。直到北京大学出版社提出再版的意愿,我相信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我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感谢策划编辑王炜烨先生。抱歉,只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做些修订。出版社希望改个书名,对我而言,改成《戏班》,或许更加醒目,未尝不可。
《戏班》:原名《草根的力量》荣获“中国图书奖”
无
很扎实的田野调查作品,不错
对民间戏曲状况调查的代表性作品
就是不知道为啥改了个名字变贵了……
收到书角都坏了?强烈要求以后快递时包装好点?
作者不厚道,把以前的著作改头换面,导致我重复购买。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