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北大的故事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平原  

页数:

26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因学力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好绕过了若干人所共见的“伤疤”——比如“文革”中的北大;即便如此,《老北大的故事》所呈现的故事,也并非总是“风和日丽”。全书分为四辑,末辑乃书评,涉及北大人物或大学史的写作。其中《大学百年》和《人文景观与大学精神》二则,是从作者另外的著作转录来。之所以冒昧重收,因其与《老北大的故事》的写作大有关系。五年前,在日本东京大学访学时,买了一册印刷精美的“写真集”《东京大学百年1877—1977)》,读后感慨良多,曾撰文予以评述,顺带预测“北大百年史”的写作。至于为金耀基的《剑桥与海德堡》等书撰写评论,不只是因其曾为作者的游览提供方便,更希望借此探讨将正襟危坐的校史与随意挥洒的游记结合起来的可能性。一为学术思路,一为文章笔墨,二者的启迪,规定了作者今日的探索。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书籍目录

小引第一辑 北大旧事校园里的真精神哥大与北大北大传统之建构老北大的自画像——“校庆感言”解读作为话题的北京大学——历年“纪念册”述评第二辑 校史杂说北京大学:从何说起?北大校庆:为何改期?北大校名:如何英译?北大校史:怎样溯源?北大传统:另一种阐释——以蔡元培与研究所国学门的关系为中心不被承认的校长——丁韪良与京师大学堂迟到了十四年的任命——严复与北京大学第三辑 百年庆典北大的“光荣”与“梦想”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百年校庆有容乃大——答《人民日报》记者问大学有什么用——答《南方周末》记者问北大:一个话题——答《新快报》记者问“半真半假”说北大——答《新周刊》记者问辞“校史专家”说大学史的写作及其他——兼答《北京大学校史》编者再说“北大生日”即将消逝的风景第四辑 大学书影大学百年——从《东京大学百年》说起“书信作家”胡适之——关于《胡适书信集》学问家与舆论家——《回眸(新青年)》丛书序人文景观与大学精神——读《剑桥与海德堡》、《哈佛琐记》等读《(民国二十三年度)国立北京大学一览》有感关于建立“胡适文库”的设想“为了蔡先生的嘱托——《蔡元培年谱长编》读后“触摸历史”之后《北大精神及其他》后记附录:《北大精神及其他》序增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大学教育的成败,与研究所的有无攸切相关,理由是:“一、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于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二、大学毕业生除留学外国外,无更求深造之机会”;“三、未毕业之高级生,无自由研究之机会”。最后一点,可以略作发挥:研究所之酿成“自由研究”风气,得益者,远不只是“未毕业之高级生”。  此外,研究所的创设,使得时贤协调东西教育方针的思路,有可能得到落实。表面上,北大拟订的《研究所简章》只提德国、美国的seminar,而只字未及传统的书院教育,不像胡适为清华研究院所作的设计,强调“略仿昔日书院及英国大学制”。可这丝毫不影响北大研究所对传统教育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原因是,从京师大学堂蜕变而来的北大,本就带有较为明显的书院教学痕迹,与作为留美预备学校出现的清华学堂,不可同日而语。在课堂讲授之外,强调独立思考,注重师生间的精神交流,这一北大人引以为荣的办学特色,甚至早在蔡元培长校以前,便已初露端倪。正如蔡校长所说,民元前的北大,“中学方面参用书院旧法,考取有根底的学生,在教习指导之下,专研一门,这倒是有点研究院的性质”(《北大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会开会词》)。罗家伦在《国立北京大学的精神》中,也提及北大自由研究学风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如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一部分是京师大学堂的遗留,但到民国七、八年间而更甚。”从20年代起便成为热门话题的“北大老”,指的主要不是学校的实际年龄,而是相对于“清华洋”而形成的气质与风神。创设“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研究所,借此沟通东西学术,正好对此“北大老”之“老”字,作了正面的诠释。  有趣的是,北大1922年创办研究所,原定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但实际上只有国学门名副其实。三年后,清华学校创办研究院,同样“先开办国学一门”。


编辑推荐

  《老北大的故事》以1998年3月江苏文艺版《老北大的故事》为主干,兼收2000年1月上海文艺版《北大精神及其他》的若干文章。具体情况如下:新书第一辑乃江苏版((老北大的故事》的第一、第三辑,那原本就是两篇连载的长文,所谓“分久必合”是也;同时调入第二辑中的《老北大的自画像》和《作为话题的北京大学》,以及《北大精神及其他》中的《北大传统之建构》。新书第二辑除调出二文外,其余照旧。第四辑删去《轶事之外的辜鸿铭》《学者小说的魅力》《大学者应有的素质》三文,补充若干《北大精神及其他》的文章。第三辑全部取自《北大精神及其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老北大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