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论法学研究方法

陈瑞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瑞华  

页数:

256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是一部有关法学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记录了笔者八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所思所想。笔者平素治学,主要涉猎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理论、证据法学等法学领域。这些领域与国家权力结构、宪政体制等问题没有太大关系,也很少直接涉及法理学、法哲学中的宏大主题,而显得有些“技术化”和“细节化”。用一些法理学者的话语来表述,笔者属于一个从事部门法研究的“工匠型学者”。既然如此,为何要出版这部名为《论法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呢?按照常理,“法学方法”这一题目应当由法理学者来写。坊间不是已经有两部《法学方法论》出版了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我国台湾学者杨仁寿和德国学者拉伦茨。这两部《法学方法论》都具有浓厚的理性思辨色彩。在很多法学论著之中,诸如“法学方法”、“法律方法”、“裁判方法”之类的问题,都已经被融入法理学的理论体系中,成为“法律人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只有那些学贯中西、有着深厚理论积累的学术大家,才有资格谈论这类法理学问题。尽管始终有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但我还是决定向读者“隆重推出”这部著作。本书原来定的题目是《论法学方法》。但经过责任编辑曾健先生的善意提醒,为避免读者误认为这是一部法理学著作,我最终将题目改为《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方法”与“法学方法”尽管只有两字之差,却具有迥然不同的意味。本书所要表达的是笔者从事法学研究的一些心得和感悟,向读者传达的是研究方法,也就是如何做选题、列大纲、找资料、做论证和提出思想的方法。简单地说,本书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做研究”、“如何写文章”的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有关法学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记录了笔者八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所思所想。本书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做研究”、“如何写文章”的问题,全书主要包括法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一、法科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二、社会科学对法学方法的影响等内容。

作者简介

1967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任兼职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学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大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基础理论等。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2004);《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2006);《看得见的正义》(2000);《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7);《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7)。

书籍目录

法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一 附录一 穿过经验事实的迷雾法科学生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二 附录二 陈瑞华教授书房散记社会科学对法学方法的影响 附录三 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如何进行原创性法学研究 附录四 如何研究法律问题第三条道路——连接经验与理论的法学研究方法 附录五 惊心动魄的跳跃刑事诉讼法学的范式与方法问题 附录六 法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章节摘录

法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对话之一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陈虎:近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法学界对于方法论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日益丰富了起来,甚至很多学科还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引下开始了艰难的学术转型。但是,坦率地说,有不少学者对方法论抱有极为强烈的偏见,比如拉德布鲁赫教授就曾经在其名著《法学导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就像因自我观察而受折磨的人多数是病人一样,为本身的方法论而费心忙碌的科学,也常常成为病态的科学。”陈老师,您认为方法论问题在学术研究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对它的关注和讨论会使法学成为一门病态的科学吗?陈瑞华:当然不会。相反,如果没有方法论作为研究的指引,法学才会真正走向病态,它不是已经承担了这么多年“幼稚”的恶名了吗?如果说若干年前法学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所谓的学术研究更多地强调资料整理和观点梳理的话,那么现在,随着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随着国际学术交流范围的不断拓展,可以说,获取任何国际前沿的研究资料都不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这个时候,靠对资料的占有和翻译而占据学术研究制高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一定意义上,运用何种方法对相同的经验、数据和文献进行研究,就成为判断学术研究境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编辑推荐

《论法学研究方法》讲述了应当区分学术和政治在一篇演讲录中,马克思·韦伯曾经特别强调要将学术和政治区分开来。中国法学的最大误区是将学术和政治不加区分,学者不是从事客观的学术活动,而是动辄将自己的政治观点强加进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当一个反复发生的现象挑战了某个现有的理论时,一个理论问题便已呈现。我们搜集资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论文中堆积材料,而是为了研究西方现有的理论,看它们对我们研究的论题是否具有解释力,如果没有解释力,那么我们的论题便成为一个理论上的问题。“小处入手,大处着眼”所谓“小处人手、大处着眼”,指的是要选择一个可操作的题目来开始我们的研究,但选择的小题目要能与一个大理论进行学术对话。“从经验到理论”任何社会科学都强调研究经验事实,但同时又重视从经验事实中提出抽象的理论。法学研究者应当具有将问题“概念化”、提出新理论的能力。价值研究的客观化相对于正义而言,“非正义”才是客观的、可以加以操作的研究对象,因为人们对非正义往往更为敏感,有可操作的判断标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研究大量的非正义现象来问接地研究正义本身。惊心动魄的跳跃在笔者看来,任何开创性的法学研究都应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敏锐地发现中国本土的法制经验,并对这种经验做出深入的总结和概括;二是在总结中国法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般性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对这种经验的普遍适用性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从经验事实、问题、中国经验到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提出,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跳跃”,也是社会科学研究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论法学研究方法 PDF格式下载



我现阶段理想是做一名有信仰的人,信仰就是法律生,而在这条道路上,陈瑞华老师给了很多启发。“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当一个反复发生的现象挑战了某个现有的理论时,一个理论问题便已呈现。我们搜集资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论文中堆积材料,而是为了研究西方现有的理论,看它们对我们研究的论题是否具有解释力,如果没有解释力,那么我们的论题便成为一个理论上的问题。
  “小处入手,大处着眼”
  所谓“小处人手、大处着眼”,指的是要选择一个可操作的题目来开始我们的研究,但选择的小题目要能与一个大理论进行学术对话。
  “从经验到理论”
  任何社会科学都强调研究经验事实,但同时又重视从经验事实中提出抽象的理论。法学研究者应当具有将问题“概念化”、提出新理论的能力。
  价值研究的客观化
  相对于正义而言,“非正义”才是客观的、可以加以操作的研究对象,因为人们对非正义往往更为敏感,有可操作的判断标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研究大量的非正义现象来问接地研究正义本身。


作者从方法论的角度,讲述了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从经验到理论的学术道路”。


作为一名法律人,尤其是一名法科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法学研究方法。而陈瑞华教授告诉我们的正是其历经近20年所学所思之精华!虽然只拜读了一部分,就已有豁然开朗之感!故,强烈推荐!


收录陈教授和学生的对话记录以及教授的部分文章。陈教授虽然从事的是刑事诉讼法的研究,但是本书对其他法学领域研究者也有裨益。阅读此书,收获颇多


法学研究只有面对中国实际,中国社会,才能在法学研究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才有可能诞生中国本土乃至世界有名的法学大师!本人从中得到不少启迪,谢谢


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新探讨


法学的研究方法,非方法论


和详细地讲述如何进行法学研究,很有深度,对学习法学的人很有帮助。是很好的书。


很有启发的一本书,法学研究之入门必读。


纯理论研究方法,还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更好一点!


研究方法决定了论文的科学性。


对法学法律类专业很有用 这是导师推荐的书 是好书 真心支持。


不错的一本法学研究方法书籍,不过更觉得适合博士生看,研究生看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感觉很难,毕竟只是积累就那点儿


好书,值得法学生一看


陈瑞华不愧为成名较早的法学大家。


对学习法学的同学来说,很值得一看!


从别人那里借了一本来看,觉得写得不错,就从网上买了一本,准备细读。
说实话,从99年到现在,写文章也写了不少,但总觉得很不上档次,自己都不满意。所以一直都想找个人指点一下。看到这本书,我觉得虽然没有面授那么直接、直观,但至少提出的观点值得我去斟酌揣摩。例如“问题意识”、“理论化、模型化”等观点,给了我一定的启发。
希望该书能够对我有所帮助。我也相信并期待变化的出现。


书是不错,不过里面所要求的研究方法还是比较适用于博士以上水平的人


陈老师的书,对撰写创新型论文的确十分有益。比如讲到“程序正义”,众所周知其在诉讼法领域中的帝王地位,如果单纯就论述程序正义的内涵、以及在具体制度设计中如何贯彻程正义,往往就陷入了常规的窠臼,文章也没有新意。如果能在程序正义的底限或者从其边界上进行论述,往往会令人耳木一新,发常人所未想或所未说的,文章也就具有了其独到的价值。


这本书买来后,书的质量非常不错,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货到的也很快,当当网上购书很方便


还没读,但是陈瑞华教授的书值得一看


感觉就是陈瑞华和弟子们的聊天记录,也拿来出书?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内容也比较全面,值的推荐。


有点深奥,不是想象中那样


一本好书!让人爱不释手!很想一口气读完!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这本书有实践,不错。


书的内容通俗易懂,但不失水准,确实适合好好看一下。


很有用,喜欢书内容问答的形式


书没有起皱,质量很好,要抓紧看


老师同学极力推荐的书!


陈瑞华老师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学生很有用


老师推荐的,总没错


专业,喜欢陈瑞华。


陈瑞华老师的书通俗易懂,但又不少经典表述,顶起!


收到书之后感觉很好,赞


确实比较专业,受益匪浅


印刷精致,颇有收益!


帮同事买的,人家老公刚刚考博成功,貌似是指定书目


陈老师的书都值得一读


最近几次买的东西,发货、到货速度很快!很满意!


还不错,会好好看


蛮好的,速度也快


该书讲述了笔者研究中的弯路,详细阐明了法学研究的三种路径。提倡从经验到理论。其他两种路径是以西方法学和法制为中心、以中国本土问题为中心。本书通过与学生问答形式阐明法科学生撰写原创性学术论文的路径,以笔者自身的研究历程和经验为例证,理论结合实际,条理分明,思路清晰,资料详实,深入浅出。


目前还没有完全看完 讲了一些基本的法学研究方法


因《社会研究方法》的启发,才搜到该书。还没有看,翻阅了目录,虽不是着意的书,但应该有帮助。准确评价待看后发表。


适合有一定法学基础的人看。


粗粗翻了几页,给人启发不少。不过,似也有可商榷者,各人见解不同也!


比较满意,书没有破损。物流就~


这类书应该要慢慢地看,好好消化。


从部门法的角度出发,介绍法学的研究方法。还是可以一看。


三个缺陷:1.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大多只适合刑事诉讼研究领域,作者的视域局限于此。2.各章内容重复,完全用一章就可以表述清楚。3.定价太贵!


感觉书的质量一般!


买了好久了,没怎么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