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刑事法评论(第24卷)

陈兴良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兴良 编  

页数:

605  

内容概要

《刑事法评论》第24卷,是2009年出版的第一卷,本卷秉持追求学术前沿与推进刑事法治的编辑宗旨,努力开拓刑事法理论的疆域,尤其是推动我国刑事法知识的转型,从而为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一份学术贡献。本卷的“理论前沿”发表了两篇论文。张诚的《民国时期刑法主客观主义之争》一文,是民国刑法学史的一种探索。民国时期的这段刑法学历史,正如作者所言,是一段被遗忘了的历史。今天我们重新进入这段历史,还是颇有感慨的。张诚以“刑法主客观主义”这样一个问题切入,为我们展示了民国刑法学理论的一个侧面。刑法主客观主义是我国刑法学至今仍然在争论的一个问题,只不过在主客观相统一的名义下掩盖了刑法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之间的重大分歧,当然也与刑法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相互接近与融合有关。无论如何,刑法主客观主义之争,在我国当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对民国这段历史的重温,必将对我们对刑法主客观主义的思考有所启迪。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张诚的硕士论文,其搜集资料与提炼问题显然是费了功夫,因而是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其导师周光权教授将本文推荐给我,十分感谢。孙光宁的《“合理怀疑”的接受:辛普森案中的法律论证》一文,是对刑事诉讼法中法律论证方法论的一种探讨,作者以“排阶合理怀疑”之“合理性”为线索,结合辛普森案做了细致分析。

书籍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理论前沿 民国时期刑法主客观主义之争/张诚  一、引言  二、民国时期代表著作及选取理由  三、主客观主义论争的展开  四、客观主义的弱化及原因  五、结论 “合理怀疑”的接受:辛普森案中的法律论证/孙光宁  一、开端:DNA“共识”的祛魅  二、巩固:“听众”对EDTA的疑惑  三、确立:综合性论证方案的共同指向  四、结语:法律论证价值及其限度刑事程序研究 积极能否中立:刑事法官认证的能动性研究/陈如超  一、刑事法官能动性认证与司法能动主义福柯监狱思想研究——监狱的权力分析/孙运梁  二、刑事法官能动认证的合理性论证  三、刑事法官能动认证能否保持中立  四、刑事法官能动认证“度”的艺术:积极与中立的平衡 刑事冲突解决的失衡与校正——被害人保护视角/朱桐辉  一、困难的平衡:刑事司法中的三对冲突  二、冲突解决立场看现代刑事司法  三、呼应还是背离:与刑法、民事诉讼的对比  四、自由主义的失真与男性视角  五、方向与选择  六、平衡与校正 试验与现实之间——“取保候审制度的改革与辩护律师作用的扩大”项目报告/褚福民  一、理论与现实的异同:三种试验方案之分析  二、访谈与调研的展示:对比组视角下的试验效果  三、成果与忧虑并存:试验效果的全面考察  四、观察与思考的深入:对若干问题的理论分析 刑事再审制度的价值模式/黄士元  一、“法的安定性”与“法的公平性”  二、西方国家刑事再审的价值模式  三、我国刑事再审的价值模式犯罪学研究 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整体性反思/王燕飞  一、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整体状况  二、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展望 阅读加罗法洛——以自然犯、法定犯理论为中心/米传勇  一、自然犯、法定犯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自然犯、法定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自然犯、法定犯理论的创新与缺憾  四、结语域外传 译域外视野学术随笔专题研究《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章节摘录

[理论前沿]民国时期刑法主客观主义之争 张诚一、引言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许多现在争论不休、是非莫辨的问题,在历史上可能已进行过激烈的讨论并用事实给出了响亮的答案。历史的“需要不是那些只旁观生活的单纯的思考者的需要,也不是少数渴望知识且只对知识感到满足的人的需要,它总是生活目标的一个参考,并处于其绝对的统治和指导之下。”关于刑法主观主义、客观主义问题的争论,现在依然不绝于耳。张明楷教授在《刑法的基本立场》一书中,对学派之争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具体展开。周光权教授在《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一书中对客观主义形成的哲学根基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以德国和日本的历史发展经验为凭据,雄辩地指出客观主义是刑法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我国当前的客观事实。本文力图通过对民国时期刑法学者关于主客观主义讨论的梳理,给出以中国经验为蓝本的答案。然而我国的刑法学,被称为“无史化”的理论。民国时期这段法学历史,曾经一度被遗忘。对于这一法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至今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不能不说是遗憾。自清末变法,我国步人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法治思潮激荡澎湃。政府派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制度,公派留学生研习西洋技术和文化,请国外著名学者专家来中国把脉献策;在手忙脚乱之中,中国完成了西方法制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植。其间回转曲折,一言难尽。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吴经熊、蔡枢衡等大法学家,为中国法学的发展积累了第一笔宝贵财富。


编辑推荐

《刑事法评论(第24卷)》编辑宗旨:意图倡导与建构以一种现实社会关心与终极人文关怀为底蕴的,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学术成长为目标的、一体化的刑事法学研究模式。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刑事法评论(第24卷) PDF格式下载



评论中的佳作,具有前沿性和学术性,可以细细品味!


值得一买、一看


刑事法评论会引领读者进入刑法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