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玫瑰之吻

伯恩哈特(PeterBernhardt)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伯恩哈特(PeterBernhardt)  

页数:

247  

译者:

刘华杰  

Tag标签:

无  

前言

  如果你想给一位美国植物学家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就在严酷的寒冬在他周围置满花朵。2007年1月,我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兰花及中国兰文化大展。展览会的组织者邀请我讲讲野生兰花是如何传粉的。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中国。  来自中国各地的数百人出席了展览会。我观察到他们打开包装箱,从每株兰花上摘下用于防止碰撞和用于保温的蓬松保护层,取出鲜活的兰花。接下来,我们出席了一个表现当代中国艺术家依然热衷的兰花绘画展。在北京,无论我走到哪,都能看到花卉图案。在宴会上,新鲜蔬菜被雕刻成花的形状来装饰餐盘。在剧院,我注意到演出以男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样一首爱国歌曲收场。我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参观故宫博物院,看到古代的睡袍上绣着花,瓷器上绘着花,家具上雕着花。在王府井大街,我为母亲买了一个首饰盒。盒子上面镶嵌着用珍珠贝贝壳制作的梅花。中国兰文化大展结束后,我受邀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访问。第一天,我被领去参观北京植物园复杂的温室系统,了解到他们用微小的兰花种子大量繁殖兰花植株的繁育计划。为迎接奥运会,他们聪明的园艺师栽培了许多马赛克式的小仙人球,摆出中国奥运会“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徽章。

内容概要

本书适合于自然爱好者、植物爱好者、园艺工作者、环境工作者及普通学生阅读,不要求读者具有专门的植物学知识。“花是衡量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尺”。很少有人会不喜欢花,但实话说,懂花、细心观察过花并研究过花的构造、功能与起源的人不算多。这部优美、简明的著作从你所熟悉的玫瑰萼片讲起,内容涉及花的结构,花朵何时开放、何时凋零,花粉与传粉,花与昆虫的互动,花的进化等等。英文版1999年出版后受到《纽约时报》、《科学》和《自然》的好评。原作者还专为中文版的出版修订了最后一章的内容。

作者简介

伯恩哈特(PeterBetnhardt,1952一),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生物系教授,美国密苏里植物园、澳大利亚悉尼皇家植物园副研究员。讲授的课程有《植物与真菌》、《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传粉生物学》、《兰花生物学与兰花分类》。出版的植物学通俗作品有《狡猾的堇菜和地下兰》、《自然韵事》、《玫瑰之吻》以及《花园中的诸神》。

书籍目录

导言 超越花店第一章 兄弟情与姐妹屋第二章 完美的限度第三章 比萨饼上的小猪第四章 何时开放第五章 何时凋零第六章 花粉、罪犯、政治与虔诚第七章 富有成果的结合第八章 原始吸引第九章 回报第十章 不招人喜欢但颇有效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与小夜曲第十二章 忠诚与不忠诚的蜜蜂第十三章 会叫的树第十四章 F代表伪装(Fake)和花朵(Flower)第十五章 进入稀薄的空气第十六章 自我婚配和处女生殖第十七章 第一批花朵有关花的术语解释参考文献及相关说明译后记

章节摘录

  多数植物的开花模式都会落入有较宽重叠区的两个类型之一。日本樱花是“大爆炸战略家”(big bang strate.gist)①,它开花时间十分短暂,但成千上万朵樱花中每一朵都可提供微量的花粉和花蜜。樱花树吸引了多种不同的“机会主义”昆虫,这些昆虫寿命较短,关注的范围也不大,但它们会成群结队扑向花团锦簇的樱花树,寻求短暂的回报。  对于第二种类型,突出的例子是长着炮弹果的紫葳科十字架树(Crescentia alata),在从墨西哥到哥斯达黎加的低地森林中,它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开花。它是“稳恒态战略家”(steady statestrategist),它的老枝和树干上都会产生许多花苞,但是这些花苞寿命都很短,而且每晚只开放少许。较大的深紫色花朵会吸引种类不多的蝙蝠前来吸食花蜜。这些蝙蝠每晚造访同一片小树林,它们会从树上较大的一些鲜嫩但数量并不多的花朵上采集花蜜。这种“稳恒态”植物更倾向于锁定食性比较专一化、体格强壮并且寿命较长的动物,这些动物有很好的记忆力,并有到处流浪的习惯。这些动物每天造访同一株植物,因为树上的旧花已换成了新花。动物情愿每天奔波很远的距离以获取有限但可持续的回报,它就像毛皮猎人一样,要定期检查自己设下的陷阱,看看是否逮到了猎物。在热带,“陷阱”式传粉者对于交叉传粉特别有用。在同一块森林中往往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植物,但每英亩土地上同种植物的数量并不多。这就解释了第四章中提到的现象:某些雨林树木产生的花朵细水长流,每天开放一些。这些物种通常由固定的乌、哺乳动物甚至长寿的蛾子来传粉,它们是一些忠实的粮秣征收员,只给特定的树木授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关于花的引人入胜的植物学博览。  ——《纽约时报书评》  伯恩哈特这部雄辩、准确、优美的著作,既能让好奇的科学工作者,也能让业余的博物学爱好者有机会了解并欣赏花的生物学。  ——凯文(PeterG.Kevan),《自然》  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玫瑰之吻》是对花的研究,读这部清晰的作品有完全享受的感觉。  ——阿尔特(BarbaraS.Arter),《美国园丁》  植物学家伯恩哈特将花的形态、功能和生态学知识与花的历史、传说和神话精巧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描写铸就了一部平衡的博物学作品,我愿意向所有爱花人,以及想更多了解花的生物学的人推荐它。  ——恩德瑞斯(PeterK.Endress),《科学》


编辑推荐

  悦读时光·人文探索  绿金——植物&创造财富的传奇  量天——人类探索宇宙边界的历程  繁衍——世界人口简史  与巫为邻——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  造物的谱系——进化的衍生、流变及其问题  致命的声名——钻石的历史、神秘与它们的主人  天堂简史——天堂概念与西方文化之探究  悖论简史一哲学与心灵的迷宫  异端简史——对正统说“不”的历史  哲学的初体验  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玫瑰之吻 PDF格式下载



学植物学的人少了,城市里忙碌的人越来越爱养花了,玫瑰结种子了,海棠花开了,关于它们生息繁衍,读一读


主要介绍花的科普知识,对花朵的结构、生长环境等一系列介绍,很不错的一本书,可以借鉴,经营一个美丽的阳台。


不看这书,不知道,原来苍蝇蛾子也是可以为花传粉的。不知道蜜蜂不是什么花的蜜豆采的。


所谓博览群书,假如对装扮、美化我们这个世界的花朵,一知半解,恐涉嫌虚名尔。此书可解。


热爱生活才能欣赏到花的美丽


爱花人都可以看看这本


好多花啊~~~~~花儿满天飞啊~~~


关于玫瑰的专业植物学知识


是你了解植物学的入门书


没有人世间的恩怨情仇,没有共鸣产生的不快或者快乐,只是静静的享受阅读,在阅读中亲近植物的世界。俗人俗语:好书!


语言老辣,略带晦涩但整体上流畅的语言,思路,文脉和知识读起来感觉非常好,有时候一章会看好几遍。翻译的应该还是认真负责且准确的吧。只要没傻到和还没上小学的儿子女儿一块看这本书,好像所有的人都会对它十分满意吧


封面很漂亮,适合阅读,增加课外知识,书中还有插图,要是彩色的就好了


刚拿到手 感觉书质量不错 手感很好 粗粗浏览一下 内容专业但不晦涩 有插图 很传统的那种钢笔画插图 很怀旧 很精致 很对我的胃口
总而言之 一本好书


看了这本书,学到了很多知识。很好的书。


这书喜欢


装帧不错,态度严谨又有科普的作用,我喜欢!


非常喜欢,从里到外符合我的一切审美!


写自然科普题材的书无论中外都这么冷门,作者的执着令人崇敬。虽然翻译得有点硬,读着累点,但还是欣然读完。


启发性很强,对非专业人可丰富知识,专业着找找方法


书拿到手后,非常不错,很厚重,印刷也很好
里面的画太精致美丽了。爱不释手,成为很重要的资料,同时又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仿佛又回到几年前再学习自然课,但远远超出和更让人接受。应该去买个手持放大镜


书很好,不过看这本书着实需要些耐心


正品好书,包装很好,还会再次购买的


书写的不错,翻译的也还好。很棒的科普书,插图也精美,要是全彩就漂亮了。


很漂亮,写的也动人


文艺性与科学性兼备


需要静下心来研读,没有漂亮的图片,专业性有点强。


要静心才能看进去,没有想象的浅显


很好的书。强烈支持,如果配几页彩图就更好了,支持当当网。


起初看到这本书是在书店,因为对花很有兴趣,而这本真是针对无基础的花爱好者。但是翻看的过程中,还是透着学究气,多少还是有点难懂,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科普类图书,也可以深切体会到作者对于花的喜爱和热情。


写的很生动的一本书,写花的过程。和大陆图书不一样。


书的质量和内容还是不错的,但文字不够生动,属于比较严肃的科普教材,对于我这样对生物学不太了解的人有点儿看不下去。


我不是学植物的,但是我对植物感兴趣。这本书介绍植物比较有趣味性,虽然涉及到一些专业的词,但是无碍理解。如果能有彩色的照片就更好啦,当然那价格肯定要飞涨啦。


帮同事买的,从介绍看植物科普嘛,应该不错的。据说到货后,另外的同事看到了也想买一本呢


141页之后,缺了东西,不知道是什么内容。
141页最后两个字是“描述”,142页是个插图,143页开始就是一个要解释的词汇“果肉”。请编者看下。


这类书,LP很喜欢,买了送她的,她很高兴,那就OK了


看介绍以为是一本厚书,拿到手好薄。不过书的内容很好。


可能非专业的缘故,读不出太多乐趣
感觉到作者的写书态度能力都是很好的。赞一个


还没看,跟想象差不多的样子


别人推荐的,还没来得急细看.


图片不错哦


和推荐人感觉不大一样


快递确实快~~书很好


因为本书没有彩色图片,太过于朴素。对于一本说花的博物学的书来说,感观上觉得还可以更好一点。


适合非生物专业人士阅读,对生物专业人士来说没多大意义。


有点专业,不是很通俗


但是我看着看着就要睡着了,还真的是一本教科书啊……


孩子读起来有些枯燥


也许是我自己叶公好龙,没有读完
感觉比较枯燥,翻译也一斑斑.


跟想象的不一样 我以为彩图的介绍花朵品种的 但结果是他是介绍花的基本常识的 而且图很......幼稚 像幼儿园的画


1。图片太少,少有的几幅图还是写书人当时手绘的,如果能加入现在的摄影电脑合成彩图才好。
2。还有很多词语用不同的国家的语言去解释,还有不少名词,不适合小学生看。我想中学生也未必喜欢看。
3。除此之外,写法形式还是故事性的。将自然界的深奥的道理与自然规律性于故事性中了。
没看完,陪着孩子看了二十页后,自己都不想看了。


  每天早上献上一千朵玫瑰,你却说:
  
  噢,可是昨日的玫瑰今安在? ——鲁拜集
  
  以上诗句忠实地反映了一位拖延症患者的心灵体验。
  
  上一周荒废在暗黑3里,毕竟我根子上还是个暴雪脑残粉。讽刺的是,即便这样,我连个正版CDkey都没买着,只能边试玩边上网刷论坛看别人的试玩体验。一周耽误下来,依稀找到了高中三年的颓废。于是这周我要止住颓势,读了这本书名很小清新的书《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没想到这书在我混沌的心里啪啪啪地下指出了一条明路。
  
  这本书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讲植物学的,偏向于博物学的植物学。和高教社的《植物学》比起来,它首先是一本科普书,自然不会在专业知识里纠结过深;其次它只讲植物的花,不会逼着你去背根和茎的次生结构;再次,它很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拓展,把文学、艺术、新的科学研究等等穿插到花的介绍中,很有韵味。
  
  不过如果你看前言,就会知道,这是一位很严肃的老教授写的一本很严谨的科普书,而不是什么“科学散文集”。本书作者伯恩哈特说,为文科生开设的理科课程太水了,什么“诗人植物学”、“运动员振动力学”的,全是当噱头送学分的。说到底,本书中的那些比喻啊、举例啊、引用诗句啊,都是为了给严肃的科学描述添点可读性的。
  
  前三章讲得花的结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什么的;第四第五章讲花的生理周期:开放和凋零是怎样调控的;从第六章开始到十六章都是围绕这怎样传粉,介绍了好多可爱的小蜜蜂和小苍蝇;第十七章讲真花的进化史。完了。这些大段的说明性语言让我想起了高中学生物奥赛时的痛苦时光,并让我找回了好多忘了的知识点。
  
   本书不同于高教社《植物学》原因是:它有博物学的视角。
  
  博物学是什么?我记得凡尔纳的小说里很多主角都能算上博物学家:观鸟、认植物、找矿石、徒手攀岩、荒野求生,简直无所不能,这是英雄的。还记得许多描写十九世纪乡村生活的小说里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寂寞的植物学家,说是植物学家,实际上只算是有钱的闲散人员,每天不务正业采集标本,栽花种豆,一直到老,这是生活化的博物学。值得注意的是,基本的博物学知识在好像在那时的受教育群体中依然普及了。收集标本是那时人们的正常学习生活,而现在呢,我们有多少人真正收集过标本?恐怕连自然博物馆都很少进。
  
  博物学和科学有区别。科学一方面是归纳,另一方面就要用从大量归纳的结果中演绎出结论,好像一个渴望丰收的果农。而博物学呢,好像一头扎在归纳里走不出来,又挺享受这种迷失,把归纳当成了终极目的,就好像那些一个种花只为自己欣赏的园丁。知识毕竟在发展,理论越来越丰富,相对强调演绎的科学逐渐和强调归纳的博物学分道扬镳,而且前者似乎已然取代后者。毕竟,在分子生物学的年代,所谓博物学依然只是静静地收集漂亮的标本。
  
  但博物学是种关怀,它有审美,它更直接地关注世界,这世界是经过无数代人归纳整理过的书橱,每一寸都渗着人自己的眼光和味道。也许南美热带雨林里某个小物种对人类没有直接价值,甚至对生物多样性也无足轻重,但就是有人想把它识别出来,做成标本珍藏。如果碰巧是新物种,那这个发现者可能要兴奋得开一瓶香槟,把新的拉丁名写在标签上,虽然学名里的第三部分(发现者的姓名)常被省略。这爱好是有些出世的。你可以说,每个新物种也许都对人类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我只想说,这爱好确实是有些出世的、理想化的——审美地正视大自然。
  
  于是,这本书不光写花的生理构造和功能,更抱着温情举出许多自然界中的实例,也饶有兴味地品评诗人们对玫瑰的或正确或错误的理解。在博物学的视角看来,每一点知识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和趣味,都值得积累,不为其他。这样的爱好也许很个人化,但是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实为可贵。
  
   书的译者也是亮点。这样说吧,本书是为搞哲学的人译的——当然是科学哲学。我这依稀看到我的努力方向。译后记里说,“生活的哲学应当是讲人类的活动重新纳入大自然的体系,而不是让大自然迁就见识不多的人类;我们需要一场范式转变。”,“用自然的,野性的和自由的东西来重估造作的,驯服的和受限的东西。”这也就是博物学的意义


  我问总是逛书店的朋友,最近有没有比较有趣的书?
  她丢给我一本《花的博物学》。随手翻开,看到是讲植物的,就头大如斗。我开玩笑说,这书台阶太高,以我只关注娱乐的水平才打开就会慌了手脚。她笑,这个才好看易懂,人文的多数在玩深度,而自然的则多数在讲普及。
  
  我瞬时明白她的意思,有的学科生来就长得很残酷,只好努力修炼外交辞令。端一张锋锐的扑克脸刺得人不敢靠近,其实性情温和如绵羊。为了怕吓跑观众,它们可不敢怠慢,温言软语,用慢镜头讲好故事,义无返顾得像最后的堂吉诃德。这份清词朴句的执著,比天生有喜感更天长地久。
  原来复杂与简单,只是一扇相同的门。有时我们从这边进去,观赏美好的景致,有时我们从那边登场,展示公众的智慧。山不在高,在于登山的技巧。
  
  倾听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生物系教授伯恩哈特的浅喃低语,你会发觉,人类的身体心灵始终在与花分享同一个世界。每一株纤弱的植物,都是一个摇曳的工厂。其繁忙与生机,不亚于人类社会里任何一间老字号商埠。
  我们只有约会时曾在花店大捧买过花,春节里养养水仙,偶尔兴起可能也去看过温室花卉展。在城市人“愈狭窄愈诱惑”的紧张生活里,时常关注“非人类生物”已足以为奇,更认同,植物天生拥有一种只需要我们拿来用却并不需要深入了解的品质。尽管它在人类文化与食用的领域不止占据边角,但是,摊手,我们自己的生活高潮不绝,已经比上帝还要忙,又哪得空闲看顾万物。
  
  “同样的地理,养育出同样的生物。”尽管人类当导演的记录片,总把他们的生命长卷迁徙出了大自然体系,但是如出一辙的植物生态衍化,也总在寂静的喧哗。只要你弯腰,你就聆听得更多。原来除了蜜蜂蝴蝶,热带蟑螂玫瑰金龟子之类的昆虫也能充当契约外的传粉者。就像人类社会反对近亲繁殖,同时拥有雌雄蕊的两性花也在竭力避免“自我婚配”。而花瓣,歌德说过,那不过是一种进化中变形了的雄蕊。
  
  见识不多的我们,需要更丰富的“生活世界”哲学。头顶的星空固然美妙,而手心蓓蕾的变化多端,仔细洗炼,能如浓香融化的朱古力,从容紧裹住人类那颗造作驯服的受限之心。像伯恩哈特所说的那样,去理解植物。用有底气的馥郁来拥抱光艳的空虚。
  
  写字楼、地铁、公交车站、夜店、大型超市,吞噬了目睹千万种纷繁颜色的心旷神怡,我们不再记得济慈笔下的“正在到来的麝香玫瑰,盛满了露酒,夏日傍晚成了嗡嗡飞虫的会所。”晨练时站在微风的山丘上,永远以一句陈词滥调的“不知道”来敷衍小侄女亲近万物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是我们从无知那里转嫁得来的,更大的不幸。
  


gjk,.


hai ah


中心呢````



环境提藕节 谈话固体海龟不该 该逆境和解放古生界赶快时光棵忽然骨骺规划 飞过海发挥感到发挥感


理解植物,对,像爱我们自己一样去爱植物,试试看吧


 中心呢````到哪去了??


在那里?


植物挺好的,如果你养他就要爱她


大多数人觉得养狗好


我说……这书评下面的回复还真是奇怪啊……


我同意上楼你的话!!真是一群让人郁闷的紧的家伙...


我觉得这本书翻译的不好,看的我费劲,有机会希望能看一看原版的。


回楼上:
还没看过,不过或可想像。
现在有多少好的翻译呢?让一个个好书都留有遗憾~~


额 那再等等再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