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经典导读

王逸舟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逸舟 编  

页数:

22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更宏大的视野出发,围绕“人的解放与国际关系的进步”这条历史主线,选录了十几篇经典文章,以期使学习和研究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读者有一个参考和品读的蓝本。全书大体分成三部分,分别涉及“国际关系的进步”、“全球治理”以及“当代国际关系新挑战”等主题。编者特意对各篇选文加了简短的评语,简要评介了一下原作者,并在每篇文章之后列出了值得读者进一步深入研读的五篇文献的目录。 本书可供学习和研究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等专业的学者和学生阅读使用,也可供那些对国际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王逸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系主任和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进步 共产党宣言 论三权分立 社会契约论 论权威与自由的关系 自由主义诸要素 永久和平论第二编 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 研究国际制度的两种方法 软权力 全球新秩序中的治理 衰落中的国家权威第三编 国际关系的新挑战 复合安全论 论多边主义 地区主义的挑战

章节摘录

第一编 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进步论三权分立第十一章 论立法权的范围134.既然人们参加社会的重大目的是和平地和安全地享受他们的各种财产,而达到这个目的的重大工具和手段是那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因此所有国家的最初的和基本的明文法就是关于立法权的建立;正如甚至可以支配立法权本身的最初的和基本的自然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社会以及(在与公众福利相符的限度内)其中的每一成员。这个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做后盾,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最高权力,法律就不能具有其成为法律所绝对必需的条件,即社会的同意。除非基于他们的同意和基于他们所授予的权威,没有人能享有对社会制定法律的权力。因此,任何人受最严肃的约束而不得不表示的全部服从,最后总是归结到这个最高权力,并受它所制定的法律的指导。对任何外国权力或任何国内下级权力所作的誓言,也不能使任何社会成员解除他对那根据他们的委托而行使权力的立法机关的服从,也不能强使他做到与它所制定的法律相违背的或超过法律所许可的范围的服从。如果想象一个人可以被迫最终地服从社会中并非最高权力的任何权力,那是很可笑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整个人类的历史说到底,是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和国际的形态从束缚人类到解放人类(包括人的身体和精神)的一部演进史。  ——本书编者


编辑推荐

《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经典导读》是21世纪国家关系学系列教材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经典导读 PDF格式下载



经典导读,就是经典!


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种参考,索引,查看原本。


导读深入浅出。可以!


一本好书,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王逸舟是我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作为外行人读这本导读类书目应该是简明扼要,因此购买这本书。


较好地梳理了逻辑与文献的关系


挺不错的,王老师乃是有真才实习的学者~


不接受


   找到了一本王逸舟主编的《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经典导读》。严格说来,这本书名不副实,看看目录就知道了:
  第一编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进步
   共产党宣言
   论三权分立
   社会契约论
   论权威与自由的关系
   自由主义诸要素
   永久和平论
  第二编 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
   研究国际制度的两种方法
   软权力
   全球新秩序中的治理
   衰落中的国家权威
  第三编 国际关系的新挑战
   复合安全论
   论多边主义
   地区主义的挑战
   当我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共产党宣言》的时候,我立即一怔。我倒不是说,学习国际政治的学生不应该学习共产党宣言,相反,应该真正的研读。我这一怔,是从来没有一个中国国际政治学者,以马克思为起点来阐述国际政治的理念。王逸舟做得很有突破性(起码在国内范围内),细读之下也很有建设性。
   然而,令我又一怔的是,全书花了将近一半的篇幅留给了古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经典选段。王所辑录的——就我看过的启蒙文献和永久和平论而言——确实是非常的精当。国内学者重视古典作家论述的,我也仅此一件,他这么大的魄力,倒是有些符合我的想法——从思想史的进路进入国际政治。
   读到第二编更是一怔,一水儿的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对于基欧汉和奈两位青睐有加。完全没有现实主义的影子。后来回头读了前言,发现王谈到,要改变人们对于传统的对国际政治形成的欺诈与阴谋的印象,他提出,这本书的主题是:人的解放与国际关系的进步,这么说来虽然是王的一片苦心,但是也变成了理想主义读本了。
   因此,我在佩服王逸舟古怪的口味之余,也觉得这本书略显名实不副。


从来没有一个中国国际政治学者,以马克思为起点来阐述国际政治的理念??
这也太难以为情了吧?


@magnus
写这文章的时候尚未看到人大版的教材。其声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可算是这种倾向。
不过鉴于人大版的教材一向比较奇葩,也就付之笑谈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