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董正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董正华  

页数:

385  

Tag标签:

无  

前言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当有哪些基本的通识课,可能通盘考虑不够;课程不正规,往往因人设课;课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课教学的教材,有时只好用专业课教材替代,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这方面情况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农类学校因为相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加上很少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开设通识课的困难就更大。

内容概要

本书尝试分析先后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也注意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争鸣,科学技术进步,世俗化与宗教复兴,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的转型以及全球化的由来与新趋势等比较专门的问题。

作者简介

董正华,1950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有合著《透视东亚奇迹》,合译《非西方发展理论》,合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世界文明史》、《现代化研究》(第13辑)等书刊。曾发表论文若干,包括《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两个理论问题》、《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个人主义还是“民族主义”》。

书籍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本书系编审委员会第一讲现代化:观察现代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视野 第一节从一元多线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历史 第二节以一元多线史观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 第三节 现代化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新世纪的现代化研究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第二讲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与若干相关理论概说 第一节 现代、世界历史与现代性 第二节 现代世界形成的动因 第三节 现代世界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现代化的内涵与三次大浪潮 第五节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第三讲17世纪的荷兰与西欧“早期现代化” 第一节 荷兰的独立与建国 第二节l7世纪荷兰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 “联省共和国”的国家性质 第四节早熟的金融业和极盛后的衰落 第五节 西欧“早期现代化”的典型第四讲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现代化浪潮 第一节 有没有一场“工业革命” 第二节“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动因 第三节 从早期工业化到工业革命 第四节工业革命的扩散与第一次现代化浪潮 第五节工业革命中的社会问题与道德重建运动第五讲 科技进步与持续的工业革命 第一节 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 第二节 战届新技术革命 第三节 科技进步的历史意义 第四节 关于科技进步的两种观点第六讲卷入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的德国与俄罗斯 第一节 普鲁士德国的兴起 第二节 从“小德意志”民族国家到帝国主义 第三节 帝俄的传统与变革 第四节 从改革到革命第七讲美国道路与“美国世纪” 第一节 西进:美国发展的关键 第二节 独立与建国的历程 第三节两条发展道路之争 第四节 高速发展与社会改革运动 第五节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摇摆第八讲拉丁美洲现代化的曲折道路 第一节 早期历史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国家建设的艰难探索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曲折反复 第四节大地产制与农业发展的“双峰战略”第九讲 日本的崛起与沉沦 第一节 东亚的“重大例外情况” 第二节 从“攘夷”到“开国” 第三节 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第四节 二战以后的重新崛起第十讲东亚跨世纪变革与重新崛起 第一节“东亚”传统文明与近代的衰落 第二节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道路 第三节 当代东亚的“奇迹”与危机 第四节 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第十一讲从奥斯曼帝国到现代土耳其第十二讲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来龙去脉第十三讲作为一种现代景象的思想争鸣第十四讲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与农业第十五讲 全球化的由来与当代发展的新趋势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讲现代化:观察现代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视野从一元多线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历史以一元多线史观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现代化研究的方法新世纪的现代化研究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第一节从一元多线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历史20世纪后半叶,国际史学在深、广两个向度都有长足发展,出现了不少运用新视野和新方法的新思潮、新流派。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史学通过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走出了极“左”路线影响下的实用主义的死胡同,借鉴国际史学界和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初步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以“现代化研究”为标识的历史学分支正是在这种中国学术重新活跃、空前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从较广泛的意义上看,这个时期关于现代世界与中国发展变化的各种研究,无论宏观的研究还是微观的研究,均有“现代化研究”的意味。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化研究,包括对一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和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研究。既然是讲授“世界现代化进程”,首先需要说明一下什么是作为一种世界进程的“现代化”。由于世界现代化历时已久,对它的描述曾经有过“工业化”、“都市化”、“文明开化”、“欧化”或“西化”等种种说法,迄今国内外学者也没有统一的认识。

后记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由罗荣渠教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创制开设的一门课程。1996年罗先生不幸去世以后,由笔者不自量力将其接下,作为专业选修课给历史系本科高年级同学讲授,也曾尝试以此为题开设全校通选课。现在形成的这15个专题,是多年来师生交流、教学相长的结果;承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美意,特别是刘方女士的督促,得以汇编成书。编著者在此诚惶诚恐,盼能得到方家和广大读者的青眼,给予认真的批评。在本书之前,已经有多种论述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专著和教材问世。专著中最有开拓性的,是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这也是笔者在讲课和编写本书时所依据的基本著作。对该书的评价已经很多,这里不再赘言。由钱乘旦、杨豫、陈晓律三位先生合写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志在为既往的世界现代化总体进程“确定轨迹”。该书史论结合,体现了整体世界史的思路框架,是国内学者以现代化为主线重写近现代世界史的代表作,也是一本优秀的教学用书。本书作为专题课教材,观察和书写的视角与该书稍有不同,主要侧重从现代化的基本载体——民族国家的角度,分析先后卷入世界现代化三次大浪潮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道路,尝试总结其经验教训;也注意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争鸣、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的转型以及全球化的由来与新趋势等比较专门的问题。这样做或许可以写出笔者在某个方面的一点心得,但恐怕难以展示世界现代化的全貌,因而只能算是若干“专题”。


编辑推荐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加速交往与相互依赖的高科技时代,同时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风险时代。几十亿人口一齐涌上现代发展的快车道,光明与黑暗俱在,希望与失望并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PDF格式下载



系统论述各个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书,很好,很值得读一读。


这个不用讲就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东西,但这里面有些什么我们还没了解不知道的呢,希望能够看到


对于这一系列的书只能是膜拜啊,长了很多见识。


北大出版社出的这一套书都特别好。


商品还不错,挺好的


还不错,再详细些就好了


北大的这套名家通识讲座,我每本都买,深受启发,长了很多见识


这是一本教材的微缩版,写得很不错。


该书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很适合历史专业的学生或者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课外学习用。


对现代化进程有较系统的描述,有一定难度,适合有一定文科基础的人阅读,也可以用来作为扩大知识面的读物。


可以作为辅助教材使用。但是,和需要添加很多内容。


这个系列都不错,不过这本书要说的东西都太大了,很多都是泛泛而谈,缺乏新颖独到的观点,引用历史事件准确性欠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