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哭泣的火焰

曹文轩 北京大学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北京大学  

作者:

曹文轩  

页数:

256  

前言

  关于阅读的意义,我们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阐述: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人的经验的壮大;阅读还有助于创造经验;阅读养性;阅读的力量神奇到能改变一个人的外形;在没有宗教情怀的世界里,阅读甚至可以作为一门优美而神圣的宗教…… 可在今天这个有着无穷无尽的诱惑的世界里,人们对阅读却越来越疏离了。甚至连中小学生们都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了。这个情况当然是很糟糕的,甚至是很悲哀的。  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 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你对他讲阅读的意义,有用吗?就怕是你说到天上去,他大概还是不肯阅读的。可是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设想:一个具有出色朗读能力的语文老师或者是学校请来的一个著名演员,在他们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部小说里的片段,那是一个优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那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深深吸引住了,朗读结束之后,他就一直在惦记着那部小说,甚至急切地想看到那部小说,后来他终于看到了它,而一旦他进入了文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弃了。于是,我们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成长抱了希望。  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日常行为。  2006年9月,我应邀参加了第六届柏林国际文学节。在柏林的几天时间里,我参加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朗读会。他们将我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以及我的一些短篇小说翻译成德文,然后请他们国家的一流演员去学校、去社区图书馆朗读,参加者有学生,也有成年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成年人。在我的感觉里,朗读对他们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一件经常的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四五人、五六人、十几人、上百人坐下来,然后听一个或几个人朗读一篇(部)经典的作品,或一段,或全文。可见朗读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的、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行为。  “‘语文’学科,早先叫‘国文’,后改为‘国语’,1949年后改称‘语文’,从字面上看,‘语’的地位似乎提高了,实际上,‘重文轻语’是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刘卓) “语文语文”,“文”是第一的,“语”是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重“文”轻“语”,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在很多时候,把“文”看得十分重要,而把“语”给忽略掉了,甚至是贬低“语”的。“巧言令色”,能说会道,是坏事。  是君子,便应“讷于言而敏于行”。“讷”——“木讷”的 “讷”,便是指一个人语言迟钝,乃至沉默寡言,而这是美德,认为这样的人是仁者。  “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这便是中国人数百年、数千年所欣羡的境界。当然中国也有极端的历史时期是讲究说的。  说客——说客时代。那番滔滔雄辩,口若悬河,真是让人对语言的能力感到惊讶。但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还是不太喜欢能说会道的人的。“讷”,竞然成了做人最高的境界之一,这实在让人感到可疑。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很让我着迷,着迷的就是奥巴马的演讲。他的演讲很神气,很精彩,很迷人,很有诗意。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总统竞选,就是比一比谁更能说——更能 “语”。我听奥巴马的讲演,就觉得他是在朗读优美的篇章。  说到朗读上来——不朗读——不“语”,我们对“文”也就难以有最深切的理解。  我去各地中小学校作讲座,总要事先告知学校的校长老师,让他们通知听讲座的孩子带上本子和笔。我要送孩子们几句话。每送一句,我都要求他们记在本子上。接下来,就是请求他们大声朗读我送给他们的每一句话。我对他们说:“孩子们,有些话,我们是需要念出来甚至是需要喊出来的,而且要很多人在一起念出来、喊出来。这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对我们的成长是有用的,” 当我们朗读时,特别是当我们许多人在一起朗读时,我们自然就有了一种仪式感。  而人类是不能没有仪式感的。  仪式感纯洁和圣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那些玩世不恭、只知游戏的轻浮与浅薄的时代,有了一分严肃,一分崇高。  于是,人类社会有了质量。  当下是口语化的时代,而这口语的质量又相当低下。恶俗的口语,已成为时尚,这大概不是一件好事。  优质的民族语言,当然包括口语。  口语的优质,是与书面语的悄然进入密切相关的。而这其中,朗读是将书面语的因素转入口语,从而使口语的品质得以提高的很重要的一环。  朗读着,朗读着,优美的书面语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口语,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  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  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朗读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淘汰那些损伤精神和心智的末流作品。  谁都知道,能被朗读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无法朗读的。通过朗读,我们很容易地就把那些末流的作品杜绝在大门之外。  北大出版社打造这套丛书,我之所以愿意从我全部的文字中筛选出这些文字,都是一个用意—— 以这些也许微不足道的文字,去迎接一个朗读时代的到来。  2009年5月8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内容概要

曹文轩的作品主题宏阔,充满大善大美,有益孩子人格成长,且行文典雅,深富音韵之美。本丛书由作者亲自按生命、成长、情感、智慧等主题架构,亲选作品中的精粹。突出生命、情感、成长、情趣、哲思、崇德、尚美、精神等主题。由曹文轩本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草房子》音乐剧演员、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师生等作示范朗读,附示范朗读光盘。《哭泣的火焰》是丛书的其中一册,朗读可以让孩子感受汉语之美,培养对母语的亲近感;朗读可以把孩子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让孩子爱上阅读;朗读可以让优美的书面语在潜移默化中变成口语,提高口语质量;朗读可以纠正“语文”教育中重“文”轻“语”的偏向。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甜橙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细米》等《红瓦》《草房子》、《细米》、《天瓢》、《青铜葵花》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草房子》获中国作协第四届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集《红葫芦》获《中国时报》1994年度十大优秀读物奖。

书籍目录

大麦地
水与芦苇的缠绵
烟村 葵花田
地上的太阳
最后的盛开
哭泣的火焰
一头驴子
鬼舞
红纱灯
天鹅
红色的河流
瞭望塔
瞭望塔
柠檬蝶
柠檬蝶
水下有座城
金色马车
风哥哥
甜橙树

章节摘录

  七岁女孩葵花走向大河边时,雨季已经结束,多日不见的阳光,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哗啦啦漫泻于天空。一直低垂而阴沉的天空,忽然飘飘然地扶摇直上,变得高远而明亮。  草是潮湿的,花是潮湿的,风车是潮湿的,房屋是潮湿的,牛是潮湿的,鸟是潮湿的……世界万物都还是潮湿的。  葵花穿过潮湿的空气,不一会儿,从头到脚都潮湿了。她的头发本来就不浓密,潮湿后,薄薄地粘在头皮上,使人显得更清瘦。而那张有点儿苍白的小脸,却因为潮湿,倒显得比往日要有生气。  一路的草,叶叶挂着水珠。她的裤管很快就被打湿了。路很泥泞,她的鞋几次被粘住,于是她索性脱下,一手抓了一只,光着脚丫子,走在凉丝丝的烂泥里。  经过一棵枫树下,正有一阵轻风吹过,摇落许多水珠。有几滴落进她的脖子里,她一激灵,不禁缩起脖子,然后仰起面孔,朝头上的枝叶望去。只见那叶子,一片片皆被连日的雨水洗得一尘不染,油亮亮的,让人心里很喜欢。  不远处的大河,正用流水声吸引着她。  她离开那棵枫树,向河边跑去。  她几乎天天要跑到大河边,因为河那边有一个村庄。那个村庄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大麦地。  大河这边,就葵花一个孩子。  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下飞翔着,只听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  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各种形状的云彩,浮动在它的四周。有时,天空干脆光光溜溜,没有一丝痕迹,像巨大的青石板。实在寂寞时,它偶尔会呜叫一声,但这呜叫声,直衬得天空更加空阔,它的心更加孤寂。  大河这边,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现在也还是一望无际的芦苇。  那年的春天,一群白鹭受了惊动,从安静了无数个世纪的芦苇丛中呼啦啦飞起,然后在芦荡的上空盘旋,直盘旋到大麦地的上空,嘎嘎呜叫,仿佛在告诉大麦地人什么。它们没有再从它们飞起的地方落下去,因为那里有人——许多人。  许多陌生人,他们一个个看上去,与大麦地人有明显的区别。  他们是城里人。他们要在这里盖房子、开荒种地、挖塘养鱼。  他们唱着歌,唱着城里人唱的歌,用城里的唱法唱。歌声嘹亮,唱得大麦地人一个个竖起耳朵来听。  几个月过去后,七八排青砖红瓦的房子,鲜鲜亮亮地出现在了芦荡里。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哭泣的火焰 PDF格式下载



比较喜欢曹文轩的书


文字很美


太爱这套书了,文笔美!!


逛书店时看到的,觉得他的书语言优美,值得一读,希望快点到货


我一天就看完了


小家伙喜欢得不得了!


儿子喜欢的图书,都看了好几遍。值。


我11岁女儿更喜欢“花子头”,


给儿子买的 希望他喜欢


给女儿买的书,让我也爱不释手


有很多的故事


买书 看书


比书店便宜多了,正版的


好,女儿看的,慢慢看


哭泣的火焰


不错,是正品,孩子很喜欢。


真是很好的书啊!感人!


女儿喜欢的作家


帝射参神道床上叠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