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语境下的澳门影视产业

常江,张梓轩,彭侃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常江,张梓轩,彭侃 著  

页数:

355  

字数:

315000  

内容概要

《中国语境下的澳门影视产业》是国内第一部对澳门影视产业的历史与现状展开系统性研究的专著。作者(常江、彭侃等)在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一国两制”的制度环境内,从传媒产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的交流与互动方式中,探索澳门影视产业的良性发展路径。《中国语境下的澳门影视产业》的分析立足于澳门独特的文化身份及其在中国和葡语世界之间的特殊地位,为澳门影视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具体模式。

作者简介

常江,新闻传播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影视传播、媒介文化与批评、媒介社会学等。曾出版专著《帝国的想象与建构:美国早期电影史》等,译著包括《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等。 张梓轩,新闻传播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影视传播、跨文化传播、文化产业研究等。曾出版《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等。 彭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现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华语电影产业、独立电影的美学和产业、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等。

书籍目录

上编变迁中的澳门社会
第1章 亟待转型的澳门经济
澳门经济结构概况
澳门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澳门的产业多元化进程
第2章 澳门影视产业的经济基础
宏观经济环境下的影视产业
澳门影视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
澳门经济的对外交往与影视产业
第3章 澳门影视产业的政治基础
“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
“一国两制”与澳门社会
第4章 澳门影视产业的文化基础
丰富的建筑文化资源
精彩的历史文化事迹
中西交融的生活方式
第5章 创意文化产业:澳门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创意经济概述
创意文化产业之于澳门
他山之石:拉斯维加斯的创意文化产业
中编澳门电影业
第6章 澳门电影业简史
澳门早期电影放映业
澳门本土的电影制作
西方电影中的澳门
华语电影中的澳门
电影业的规制与交流
回归后的澳门电影业
来澳拍摄电影日益多元化
日益繁荣的电影文化活动
政府推动电影业发展
第7章 电影业是创意文化产业的“火车头”
电影的经济价值
电影业的带动效应
电影的文化价值
第8章 澳门电影业的发展定位研究
电影业的全球化
好莱坞电影的全球霸主地位
日益崛起的中国电影产业
澳门电影业发展的定位
第9章 澳门电影业的促进机构研究
香港推动电影业发展的经验
新加坡和韩国的经验
澳门设立电影发展促进机构的可行性分析
第10章 澳门国际影展模式研究
影展活动的重要意义
亟待改进的澳门国际电影节和贸易展
釜山影展的经验
第11章 澳门电影旅游业的发展路径研究
电影旅游的内涵、形式和意义
各国发展电影旅游的主要策略
澳门发展电影旅游的战略分析
第12章 澳门国际合拍电影吸引机制研究
吸引国际合拍片的益处
吸引国际合拍片的策略
澳门吸引国际合拍片的策略分析
第13章 内地、港、澳电影业合作路径研究
澳门与内地电影业合作路径分析
澳门与香港电影业合作路径分析
下编澳门电视业
第14章 澳门电视机构的演进
澳广视回归公有公营
卫星电视竞相开播
有线电视从无到有
第15章 澳门电视业现存问题
澳门本土电视的现存问题
澳门电视业的问题成因
澳门电视业的发展路径
第16章 “一国两制”与电视生产
回归提高了电视对澳门的关注度
十年巨变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
国家认同提升电视传播空间
第17章 两地文化交流与澳门电视
澳门国际电视节
电视机构与内地频繁进行节目交流
多层次推动电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第18章 两地资金流动与澳门电视
单片生产中的内地投资与澳门参演
单片生产中的澳门投资与内地创作
两地电视产业领域的跨境直接投资
第19章 澳门电视与两地经贸资讯生产
从经贸共同市场到资讯共同市场
澳门:两地共同市场的重要组成方
澳门媒体:两地经贸资讯供应方
第20章 澳门电视与中国对葡语国家外宣
中国的葡语外宣诉求
澳门特区的葡语外宣诉求
澳门建设葡语外宣平台的优势
第21章 澳门电视国际合作制片机制研究
合作制片:国际市场重要进入模式
澳门电视国际合作制片的优势
结语分析与策略
第22章 澳门影视产业的SWoT分析
优势
弱点
机遇
挑战
第23章 澳门影视产业的发展定位与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创意文化产业可谓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休息时间的增多,文化产品的消费正在迅速扩大,世界经济正在从以制造为主的经济转变为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们发现创意文化产业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香港中央政策组,2003)。在很多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创造经济、工作和贸易增长的首要产业部门。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即使在全球宏观经济2008年开始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创意产业仍然保持着逆势上扬的态势。2002—2008年间,创意产业的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以14%的平均速度增长(UNCTAD,2010,p.127);在包括电影电视在内的视听服务出口领域,贸易额从2002年的137亿美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264亿美元(UNCTAD,2010,p.23)。在欧洲,2003年,创意文化产业创造了6.54万亿欧元的营业额。据估计,2010年创意文化产业贡献了欧盟GDP的2.6%,并在27个欧盟国家创造了约500万个职位(European Commission,2010)。在英国,1997—2007年间,创意产业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高于英国其他经济部门平均3%的增速,创意产业所创造的出口占出口总量的4.5%。2007年,创意产业所创造的经济附加值占经济总量的6.2%。到2008年,英国已有157400家公司从事创意文化产业(DCMS,2010)。在德国,2008年创意文化产业的营业额达到了1.32万亿欧元,创造了6300万亿的经济附加值,占GDP的2.5%。从事创意文化产业的公司有238000家,占德国公司总数的7.4%;聘用了约100万名员工,占德国总劳动人口的3.3%(Ministry of Econonlics and Technology,Germany,2009)。在意大利,2004年创意文化产业占GDP的9%,聘用了250万劳动人口(Santagata,2009)。在丹麦,据2006年的一份报告,创意文化产业占GDP的5.3%,创造了 12%的就业岗位和16%的出口(UNCTAD,2010)。在欧洲之外的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创意文化产业也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2007年创意文化产业占美国GDP的6.4%,并创造了高达1.256万亿美元的出口额,是美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出口产业(Siwek,2009)。在澳大利亚,创意文化产业近二十年来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速,平均年增幅5.8%。2007年澳大利亚的创意文化产业经济总值达310亿澳元,雇用了5%的劳动人口,创造了7%的经济收入(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Innovation,2010)。 基于创意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状况,学者约翰·霍金(JohnHowkin)在2001年提出了创意经济的概念。据他估计,全球在2000年的创意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2.2万亿美元,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在他看来,有两种不同的创意:一种存在于人的个体行为中,另一种则是可以产生商品的创意。前一种是普遍的人性特征,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社会中;后一种则更多存在于工业社会,这些社会强调创新,强调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Howkin,2001)。 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其所发展的创意经济学中将21世纪称为创意的世纪。他指出,冷战结束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迅猛,国家、区域和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创意将成为财富最关键的来源。创意人才即理查德—佛罗里达所说的“创意阶层”正变成国际稀缺资源,城市彼此间相互争夺“创意阶层”劳动力的竞争正变得日益激烈。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成为许多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很多经济发展面临瓶颈的城市,尤其是曾经以传统工业为支撑的城市开始将刺激文化消费作为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城市管理者制定各项政策促进休闲、旅游、媒介和其他创意文化产业(包括时尚和设计领域)的经济规模,补偿传统工、业领域所减少的工作数量。同时,城市的文化氛围也日益被视为城市营销和“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因素,城市管理者希望建构本地的独特文化去吸引外国资本和专业人才(Franco & Parkinson,1993)。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语境下的澳门影视产业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