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

吴宇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吴宇虹  

页数:

224  

字数:

151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世界历史在今天的中国占据什么位置?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中国属于世界,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部分;中国要了解世界,也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对中国更显得重要。世界历史对中国人来说,是他们了解和理解世界的一扇窗,也是他们走向世界的一个指路牌。然而在现实中,世界历史并没有起这样的作用,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还不够,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更加贫乏,这已经影响到改革开放、影响到中国发挥世界性的作用了。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不重视历史,尤其是不重视世界史,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许多方面取得进步,但在重视历史这一点上,却是退步了。中国本来有极好的历史传统,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文化,历史在中国话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这几十年里,历史却突然受到冷落。被很多人淡忘了,其中世界史尤其受到冷落,当人们知道一个人以世界史为专业方向时,其惊讶的程度,就仿佛他来自一千年以前的天外星球! 不过这两年情况又有变化,人们重新发现了历史。人们发现历史并不是百无聊赖中可以拿出来偶尔打发一下时间的调味剂,也不是傻头傻脑的书呆子找错门路自讨苦吃坐上去的冷板凳。人们意识到:历史是记忆,是智慧,是训诫,是指引;历史指引国家,也指引个人。人们意识到:历史其实是现实的老师,昨天其实是今天的镜子。有历史素养的人,比他的同行更富有理解力,也更具备处理问题的创造性。以历史为借鉴的国家,也会比其他国家走得更稳,发展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时代,历史借鉴远超出了本国的历史,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中国。中国人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在他们眼前是一个世界。世界的概念在中国人的脑子里一向不强,而世界历史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则更加淡薄。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时代已经把我们推进了世界,我们如何能不融进世界历史的记忆中?所以,加强对国人的世界史教育,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责任,这是一个时代的话题。在许多国家,包括我们的近邻,世界历史的教育已经超过了本国历史的教育,外国历史课程占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多,本国历史课程只占百分之四十或更少。外国史教育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中国的公民也应该是世界的公民。 遗憾的是,目前的学校教育离这个要求还很远,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社会大众中普及世界历史知识。我们编写这套书,就是希望它为更多的人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多的世界,从而了解更多的世界。我们希望这套书是生动的,可读的,真实地讲述世界的历史,让读者思索人类的足迹;我们希望这套书是清新的,震撼的,指点人间的正义与邪恶,让读者体验历史的力量。 大约半个世纪前,商务印书馆曾推出过一套“外国历史小丛书”,其中每一本篇幅都很小,一般是两三万字。那套书曾经有过很大的影响,至今还会有很多人说:那是他们世界史知识的来源。“文化大革命”中,“小丛书”受到无端的批判,许多作者受株连,主编吴晗则因为更复杂的原因而遭遇不测。但这套书没有被人忘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吴晗被平反,“小丛书”又继续出版,人们仍旧如饥似渴地阅读它,直至它出版近五百种之多。 又是三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时代发展了,知识也发展了,“外国历史小丛书”的时代使命已经完成,它不再能满足今天读者的需要。今天,人们需要更多的世界历史知识和更多的世界历史思考,“小丛书”终究小了一点,而且有一点陈旧。我们编辑这一套“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是希望它能继承“外国历史小丛书”的思想精髓,把传播世界历史知识的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2008年12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起源于今伊拉克南部的两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埃及文明可称古代世界最早兴起的三大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从外部迁移到伊拉克南部干旱无雨地区的苏美尔人开始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在生产中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而创造出一批人类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在苏美尔人的影响下,两河流域本地的塞姆语民族加入了文明历史的舞台并先后和苏美尔人并肩建立了灿烂的两河流域文明。随后,苏美尔人消融于塞姆人之中。本书从考古、文字、历史、文学、经济和法律等几方面讲述两河流域文明的伟大成就,使国内读者对一个不熟悉的古代外国文明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基本认识。

作者简介

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苏美尔人的故乡及文明的发现/1
第一节 苏美尔人的故乡/2
第二节 古老文明的重新发现
两河流域考古发掘和神秘楔形文字的破译/7
第二章 苏美尔--楔形文字文明世界的开创者/23
第一节 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发明、字体简化和演变/24
第二节 古代西亚诸文明的母亲
各国通用的苏美尔楔形文字/31
第三节 楔形文字不朽的书写载体/38
第三章 苏美尔人的精神和物质--诸神、庙宇和祭祀中心城市/45
第一节 苏美尔人的众神体系/46
第二节 苏美尔人的祭祀建筑/53
第四章 苏美尔人的国家、国王和政治理念/65
第一节 乌鲁克大邦帝君德服天下
-苏美尔文明大邦对周围地区的引领/66
第二节 苏美尔帝国的伟大而神圣的君王舒勒吉/78
第三节 苏美尔城邦最早的公民大会和长老会/87
第四节 苏美尔国家和社会保护弱势公民的公平和公正理念/96
第五章 苏美尔的农林渔经济生活 /105
第一节 发达的农业和农业技术/106
第二节 两河的春洪和人工灌溉对苏美尔两季农业的重大意义/109
谌??发达的渔业/111
第四节 环境恶化和农田盐碱化导致苏美文明的灭亡/114
第六章 苏美尔人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阶级/121
第一节 楔文学校、老师和学生/122
第二节 家庭、母亲和孩子/127
第三节 锄和犁的比拼
在社会生产中贫贱胜过高贵:平民对贵族的胜利/133
第七章 苏美尔城邦的战争、灾难、重建和挽歌/139
第一节 苏美尔人的战争与和平观念/140
第二节 拉旮什和温马的争霸/144
第三节 尼普尔的毁灭之挽歌和重建之颂德/149
第八章 苏美尔的文学、艺术和知识/163
第一节 苏美尔的智慧文学/165
第二节 赞美诗和祈祷文/182
第三节 苏美尔人开创的艺术和技术/188
参考书目/212
作者名单/213
出版后记/215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5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的古文字是现今所知道的世界最早的文字之一。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苏美尔图画文字泥板和石板是在南方的乌鲁克城和中部基什城附近的捷姆迭特那色等地发现的,属于公元前4000纪末的乌鲁克文化末期。它是由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苏美尔人所创造的。 苏美尔地区位于两河流域下游冲积平原,盛产芦苇和粘土。因此,对应中国的纸和毛笔,粘土泥板和一头削尖的细木棍或芦苇杆就成了本地特有的书写工具。苏美尔人用木笔或芦苇笔在软泥板上刻画出一个个图画符号,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每一片书写完的泥板要被晒干或烧制,于是这些有文字的泥板变得坚固,不能涂改,也不会腐烂,成为人类文字史中最有特色的、除非砸碎否则不会朽坏的“泥板文书”。 和中国汉字和埃及古文字一样,苏美尔文字也是由图画符号发展而来的。从早期的图画形状的文字符号(象形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楔形符号的原型。最早的书写是用象形符号来记录农牧业产品的种类、数量、所有人和分配等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信息。图形符号发明后,苏美尔人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和规范符号形状,不断简化文字符号。经过500多年的发展,约公元前2600年,苏美尔人在舒如帕克城(现代Fara)完成了第一次重大的文字体改革,象形字体从此发展成了楔形字体:原来的象形文字中几乎看不出楔形的圆笔划变成明显楔形的横、竖、斜和拐等几种简单笔划,字型基本上变成了方形,和汉字的笔划构成类似。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人大大简化了各个楔形字符的笔画,完成了第二次文字体改革。到公元前10世纪,在北方的亚述帝国,发生了第三次文字体的简化改革,这里的楔形文字发生大的变革,新亚述楔形字体从巴比伦楔形字体中分化出来,其字体的笔划达到了简化和规范的顶峰,但也最不像原型的象形字。最后的波斯帝国的楔形文字不但简化了字体,而且把表意文字变成纯音节文字,已经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楔形文字了。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楔形文字中一个字符从初始的象形体演化到最后的简化字体的过程。约公元前31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生活的苏美尔人开始用文字记录各种谷物和牲畜。对于两河流域最重要的庄稼大麦,书吏用带尖木杆在软泥板上刻画下大麦的形象,并将这符号读为Se。这就是Se最早期的象形字符。


编辑推荐

《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编委会由国内一流世界史学者组成,阵容强大、人员整齐;丛书选题别开生面,各册写作生动活泼;作者都是专业世界史学工作者,他们用严谨的态度、轻松的笔法向读者奉献一本本小书,力求以鲜活的方式表现历史,传播知识,弘扬理念,让人回味,引人思考。丛书希望帮助读者培养必需的世界历史素养,培育当代公民不可缺少的世界眼光和世界胸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 PDF格式下载



虽然简单,但本来苏美尔文明史料就不多,对于远古文明已经是很详细的介绍了!


好书15本一套,我买了10本。推荐给大家


开本太小,可憎的是里边的插图,不是马赛克,就是模糊不清,很难让人把它跟北大出版社联系在一起。当资料看吧。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上第一个文明苏美尔文明的方方面面,读过之后受益匪浅。作者从原始文献出发进行研究,并参考国际相关内容主流观点。许多观点很有独创性。


内容明显是好几个人拼接而且写成的,同一个人名,翻译都不一样,内容也有重复,有点看不下去,都不知道作者自己有没有从头到尾看过一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