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刘勇 编 北京师大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北京师大  

作者:

刘勇 编  

页数:

53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崭新教学理念编写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它清晰而详细地叙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从1917年前后到1949年间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其间各种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成就,深入阐发了现代文学的思想文化含蕴。本书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广大学生阅读、鉴赏、分析和评价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及文艺现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优秀传统,服务于当代的文化事业。  本书的撰写者都长期从事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既有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长,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本书显示了以下的突出特点:  首先,全面系统地覆盖了现代文学所有的重要领域,无论是对作家作品,还是社团流派,以及文学论争,都进行了应有的评价。尤其是以往一般现代文学教材忽略的通俗文学创作部分,本书亦给予了客观详细的描述和评价,强调了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并存及其实际影响,这也与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保持了应有的沟通和衔接。  其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突出重点内容,又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点、线、面结合,追求叙述历史的深度和力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直实形态。这体现了我们体例编排上的一些新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力图在相对简约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完整的面貌,其中包括对现代文学发生过程的描述以及上述提及的对通俗文学存在价值的关注等等;同时又尽可能地对相关内容按照历史时段或文体的分类加以相对集中的介绍和论析。以我们的体会,作为教材,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教学层面的实际操作。

作者简介

  刘勇,男,文学博士。祖籍江苏扬州,出生于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鲁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郭沫若学会理事,中国老舍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获2000年度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获2002年度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术著作,主编了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等著作和高校教材,撰写并发表了学术论文80余篇。主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书籍目录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第一章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第一节 晚清启蒙运动与文学的变革第二节 报刊与新小说的繁荣第三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第四节 《新青年》与五四文学革命第五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引进第二章 五四新文学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第一节 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第二节 白话新诗的最初尝试第三节 现代小说的全面创新第四节 新式散文的应运而生第五节 话剧品种的逐步引人第六节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第三章 鲁迅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发展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第三节 《阿Q正传》第四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五节 《故事新编》第六节 杂文创作第四章 茅盾及文学研究会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第二节 《蚀》与《虹》:茅盾写实风格的初成第三节 《子夜》: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第四节 《腐蚀》:茅盾小说风格的深化第五节 茅盾短篇小说及散文等创作第六节 叶圣陶与王统照的创作第七节 冰心与许地山的创作第八节 朱自清与文学研究会其他作家的创作第五章 郭沫若及创造社第一节 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第二节 郭沫若的生平及创作道路第三节 《女神》: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第四节 《屈原》:对历史的再创造第五节 《沉沦》:郁达夫自叙传的抒情小说第六节 创造社其他作家的创作第六章 “新月”与“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第一节 新诗格律化及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作第二节 “语丝文体”及周作人等的散文第三节 冯至与浅草一沉钟社第四节 李金发与初期象征诗派第五节 早期乡土田园小说的兴起第七章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的成立第二节 蒋光慈等人的早期革命文学创作第三节 萧军、萧红及“东北作家群”第四节 各具特色的左翼小说家第五节 左翼诗歌的蓬勃兴起第八章 巴金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历程第二节 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与巴金的创作第三节 《家》:悲愤的控诉与青春的赞歌第四节 《寒夜》:多重内蕴的人生悲剧第九章 老舍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历程第二节 《骆驼祥子》:庶民文学的典范第三节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第十章 沈从文与“京派"第一节 “乡下”与“湘西”:沈从文的文化选择第二节 牧歌:沈从文小说的美学至境第三节 散文创作:情绕湘西第四节 其他“京派”作家第十一章 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倒作第一节 刘呐鸥与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第二节 施蛰存、穆时英对“新感觉”的深化第三节 李动人及中国的“大河小说”第四节 张天翼、沙汀和艾芜的小说第十二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第一节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历程第二节 惊天动地的《雷雨》第三节 不同凡响的《日出》《原野》第四节 意蕴深藏的《北京人》第五节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第六节 欧阳予倩与洪深的创作第七节 田汉与夏衍的创作第八节 丁西林与李健吾的创作第十三章 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第一节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第二节 杂文的再度兴盛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丰收与危机第四节 报告文学的全面兴起第十四章 抗战文艺运动与解放区文艺运动.第一节 抗战文艺运动的特点及意义第二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及解放区文艺的新天地第三节 国统区、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学第十五章 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第一节 艾青:眼中常含泪水的诗人第二节 田问、臧克家等人的探索第三节 胡风及“七月派”的追求第四节 穆旦及“中国新诗派”的崛起第十六章 解放区的刨作第一节 赵树理:真诚的农民作家.第二节 孙犁:开掘生活的诗意第三节 《太阳照在桑千河上》和《暴风骤雨》第四节 长篇叙事诗和民族新歌剧第十七章 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第一节 张爱玲及其《传奇》《流言》第二节 钱钟书及其《围城》第三节 路翎及其《财主底儿女们》第四节 陈白尘及其讽刺喜剧第五节 《马凡陀的山歌》等政治讽刺诗第六节 张恨水与通俗小说的发展结语 从文学史到学术史附录 中国现代文学大事年表(1915―1949)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史》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广大学生阅读、鉴赏、分析和评价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及文艺现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优秀传统,服务于当代的文化事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现代文学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