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陈梧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梧桐  

页数:

506  

前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欲理解中国文化,舍其历史无由。而欲理解中国文化史,界定文化的概念,梳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特质及其研究状况,又是十分必要的。爰作是序。一、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概念,迄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请各国学者讨论什么是“文化”,也未取得共识。据统计,有关文化的概念,多达数百种,人们见智见仁,莫衷一是。从西方的历史上看,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古代。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古老的文化概念,是由约两千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提出来的,它从拉丁文译成英文是“culture is the philosophy-or cultivation-of the mind”。汉译为“文化是心灵的哲学(修养)”。其中cultivation本义是耕种,引申意为耕种—栽培—培养—修养。这可谓哲学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并视文化是一个趋向品德修养终极目标的动态的创造过程。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有代表性的是艺术的文化概念:“文化是艺术的总称。”它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提出来的,强调文化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自由的创造。第三个时期是19世纪。其间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

内容概要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含着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数千年来,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们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章 封建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明代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二节 思想文化的一统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繁荣 第四节 思想文化发展对社会的反作用第二章 方生与方死相搏的文化特色 第一节 程朱理学的式微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正宗诗文的衰落与市民文艺的勃兴 第三节 传统科技的总结与西方文化的汲取 第四节 从虚浮空疏走向经世致用第三章 聚讼纷纭的文化论争 第一节 理学的分化与纷争  一、“性即理”耶?“心即理”耶?  二、本体、工夫之辨  三、程朱派学者对王学的论难 第二节 复古与反复古  一、明中期的古调摹拟  二、抒写真情  三、明末回归传统的潮流 第三节 有关西方传教士的论争  一、容纳与排斥之争  二、耶、释、老三氏论战第四章 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各族文化的交流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蒙古、满族文化的发展  二、维吾尔、回族文化的发展  三、藏族文化的发展  四、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一、汉族与满族、蒙古族的文化交流  二、汉族与藏族的文化交流  三、汉族与白、彝、壮等族的文化交流  四、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一、藏传佛教对蒙古、满、纳西等族文化的影响  二、蒙古族文化对满、藏、维等族文化的影响  三、南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五章 形式多样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一、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二、与越南的文化交流  三、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四、与缅甸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非洲的文化交流  一、与东南亚、南亚的文化交流  二、与西亚的文化交流  三、与非洲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中国与欧洲、拉美的文化交流  一、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二、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第六章 哲学思想的演变第七章 互有消长的宗教第八章 严密的宗法与等级制度第九章 人才培育与科举取士第十章 朴实无华的史学第十一章 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第十二章 异彩纷呈的艺苑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成就第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

章节摘录

插图:明朝在南方民族地区广设学校、书院,开科取士,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云南在景泰年间,已是“贤臣哲士之生于其乡仕于他地,读书礼乐之教养其人,于是道德即同而风俗丕变矣”②。弘治、正德以后,更是“人才辈出,炳炳琅琅,与中州人士并埒”③。这对推动南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即使是同一民族发展也不同步。明代以前,居住在边远地区、丛林地区和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因为交通闭塞,与其他民族特别是生产技术先进的汉族往来较少,生产水平仍很低下,有的还是继续传统的刀耕火种,广种薄收,而以打猎和采集作为补充;有的还处在农奴制或奴隶制阶段,甚至停留在原始公社阶段,阶级分化很不明显;文化也较落后,有的还以结绳或刻木记事。而平坝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民族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其社会经济已进入了封建领主经济阶段。明朝统一南方后,在平坝和交通方便的地区广泛开展屯田。其中,既有卫所士卒的军屯,也有来自内地移民的民屯,在西南地区还有商人从内地招徕劳动力开展的商屯。屯田的兴起,使内地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传播开来。此外,明朝还在贵州等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破其割据,除其陋规,加强当地与周边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再加上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地区的社会生产便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平坝和交通便利地区生产的发展,又逐步影响、带动了周围比较落后地区生产的发展,从而使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后记

本套丛书第1版出版于2000年,若再上溯到1995年项目正式起动,则距今已有15年之遥。15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正进入重要阶段。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愈益受到普遍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所谓现代化,首先就是人的现代化;而所谓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道德文化素养的提升,所以,归根结底,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文化的现代化。也因是之故,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宏伟目标。报告不仅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而且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术反映时代。明白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随着文化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持续升温,其时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关注对中国文化总体史的探究。这也正是本丛书当年创意的缘起。本丛书的作者多是来自京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青年学者。当年既没有什么科研经费,也没有什么津贴,大家的合作主要是出于共同的学术兴趣。整套丛书写作长达四年之久,尤其是最后一年,几乎每周末都需要开会讨论问题。但大家心态平和,似乎都乐此不疲。当然,说到底,这还要感谢当年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因为那时侯高校没有如今这样沉重的量化考核的压力,作者得以避免产生浮躁的心态和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当年参与本丛书编写的作者,今天多成了有成就的学者和各单位的学术骨干,大家有时聚首,说起来都很怀念那一段共事的时光。由于种种原因,本丛书出版后没有为更多读者所熟知,也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找到我,认为这套“文化通史”依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向广大读者推介,希望能够将之再版。这一动议让我看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学术与市场双向的判断力,和助益学术的执着追求。所以,我当即表示欣然同意。现在本丛书即将出版,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策划编辑饶涛、李雪洁同志为本丛书出版付出了很多的辛劳;硕士研究生明天、李艳凤、鞠慧卿同志为本丛书的图片选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申致谢意。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PDF格式下载



喜欢,研究必备之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