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比较文学系谱学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向远  

页数:

249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与向远教授的关系有点“奇妙”。我们俩见面畅谈的次数极其有限,通信包括电子邮件的往来次数也是屈指可数,但我们的学术研究志趣却出奇地相投:我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的思考和探索在他那里得到了强烈的共鸣,并结出极其丰硕的成果,他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新版改题《日本文学汉译史》)、《翻译文学导论》和《中国文学翻译九大论争》等著作,极大地丰富、深化了我对译介学理论的探讨,并从文学史研究与理论建构的角度给予了有力的呼应与支持。而向远教授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及学术史的独具个性的思考和研究,如《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等著作中的观点,也一直吸引着我的密切注意,并同样引发我的共鸣,且令我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以“概论”“原理”“教程”为模式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构与研究,在我国已经相当可观了,寻求创新点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几年前曾有一家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我能单独撰写一本《比较文学概论》,我稍一考虑便婉言谢绝,因为当时国内已经出版了数十本比较文学概论类的著作和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我再写一本“概论”。

内容概要

《比较文学系谱学》是对比较文学学术史,特别是学科理论史的总体的、宏观性的、建构性的研究,旨在通过学术史的纵向梳理与学派学说的横向比较,为比较文学概括、归纳、整理出一个理论系谱。 在本书描述的系谱中,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偶发性的“文学比较”,为历史积淀期;第二个阶段是近代欧洲的“比较文学批评”,为学科先声期;第三个阶段由“比较文学批评”转换为“比较文学研究”,由此走向学科化阶段。学科化阶段的比较文学渐次形成了三种学术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法国学派的“国际文学交流史研究”即“文学史研究”,第二种形态是美国学派和苏联学派以理论建构为主要宗旨的“文艺学”形态,第三种形态是中国的“跨文化诗学”。“跨文化诗学”这一形态超越了学派的畛域,摆脱了此前比较文学各学派中的历史性与审美性、文化视野与文本诗学的背离,将比较文学由一种西方的学术形态与话语方式,转换为一种东西方共有的话语方式与学术形态,使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由此,本书建立起了一个比较文学学术理论系谱,并在这一系谱中对中国比较文学做了定性与定位,对系谱中的有关流派、代表人物、理论主张、著述成果等,做了独到的分析评论。

作者简介

王向远,1962年生,山东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东方文学、中曰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著有《王向远著作集》(全10卷,400万字)及各种单行本著作18种(含合著4种),发表论文1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谢天振)绪论第一章 历史积淀:古代朴素的文学比较 一、古代欧洲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 二、古代阿拉伯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 三、古代中国人与印度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 四、古代朝鲜人和日本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第二章 学科先声:近代“比较文学批评”和“世界文学观”的形成 一、欧洲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的比较文学批评 二、欧洲浪漫主义时代的比较文学批评 三、近代亚洲的比较文学批评 四、“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第三章 学理基础:历史哲学、文化人类学与比较神话故事学 一、历史哲学为比较文学提供了理论参照 二、文化人类学为比较文学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比较神话学是渊源学、主题学研究的最初形态 四、文化传播学派及比较故事学开传播研究之先路第四章 学科成立:理论建构与学派形成 一、比较文学“学院化”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展开 二、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与学科理论的初步建构 三、维谢洛夫斯基与俄罗斯的“历史诗学” 四、梵·第根与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的完成第五章 学科更新:美国学派的崛起与学科理论的重构 一、韦勒克对法国学派的挑战及美国学派的崛起 二、美国学派的三重突破 三、艾田伯与法国学派的终结 四、苏联“比较文艺学”的独特立场第六章 学术东渐: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较文学 一、近代日本对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理论的借鉴 二、现代日本对法国、美国两学派理论方法的引入与消化 三、蒙、韩、印等亚洲其他国家的比较文学及其特色第七章 跨文化诗学:中国比较文学及其理论特色 一、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移至中国 二、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三、分支学科的理论开拓及研究范式的形成 四、“跨文化诗学”: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态与特色后记

章节摘录

在东亚地区,日本的比较文学评论起步最早。首先要提到的是坪内逍遥(1859-1935)的论述小说原理的小册子《小说神髓》(1885)。这是日本近代文学评论史上最早、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最能体现日本近代比较文学批评的特色的成果。在这本书里,坪内逍遥常常用西方文学与日本文学相比较。例如,谈到诗歌,他认为,日本的短歌、俳句,与西洋诗相比十分单纯,只能表达刹那间的感情,中国的诗歌也是一样,而西洋的各种体裁的诗歌,都具有叙事描写的功能;他认为西方的诗歌与其说与日本的诗歌相似,不如说它与日本的小说相似,是以刻画世态人情为主的;他认为日本的三十一个音节的短歌,是古代的产物,不能表现现代人的复杂情感了,“古时的人都是质朴的,他们的情感也是单纯的,所以只用三十一个文字就可以表露他们的胸怀。但是时至今日,是不能只用几十个词语来加以述尽的。即便用几十个文字能够把情感这一项全部表达出来,但由于它不可能写出另外的情态处,所以还不能成为完全的诗,因此它很难和泰西的诗歌同立于艺术殿堂之上。”①与坪内逍遥几乎同时,另一个著名文学评论家高山林次郎(笔名高山樗牛,1871一1902)对比较文学批评的提倡与运用更为自觉。高山樗牛在《批评及其方法》一文中,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三种方法,一是“历史的”、二是“审美的”、三是“比照的”。关于“比照的方法”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以前的批评家重视和运用得都很不够,他解释说:比照的方法“与前两者不同,它不问时代,不分国别,在文学哲学的所有的知识中寻求相似之点,进行比较评论。要言之,就是在普遍的知识中寻求相通之点。”他还把这些理论主张运用于批评实践,例如,他在多篇文章中对日本作家(如近松门左卫门)与西方作家(如莎士比亚)等作了比较研究。在《文学研究的好选题》(1895)一文中,他强调了文学的“比较研究”的必要性。他指出:“与进化论一起,被视为近代思想的新倾向的比较研究的精神,在欧洲学术界蔚然成风,不失为我国文学研究者的好选题。”

后记

2007年10月,以十卷本《王向远著作集》的出版为界线,我的研究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实施一系列新的研究计划,先是出版了《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然后便是这部《比较文学系谱学》。两本书都属于比较文学宏观研究的范畴。经过数年的酝酿准备和最近大半年的全力投入,在盛夏酷暑中,我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比较文学系谱学》的写作。拙作使用的“系谱学”一词,与法国的米歇尔·福柯的“系谱学”概念有所不同,是“系谱学”这一汉字词汇本身所能显示出来的基本含义,也就是对比较文学学术理论史加以综合研究、系统梳理的意思。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系谱学”的研究呢?以我愚见,比较文学学科及学术理论从古代到现代,由西方到东方,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学术思潮,成为全球化时代最富有标志性的学术理论形态之一。它既是一种文学理论、学术理论,也是一种有深度的文化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形态如今已经发育成熟,对它进行“综合研究”的时机也随之成熟。“综合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它能够为“所有以前的知识带来真正的增益”。而对于比较文学学术理论而言,综合研究则是比较文学学术理论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下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工程。这样的综合研究,从时间范围上,应该贯通古今;从空间范围上,应该涵盖东方与西方;从研究形态上,应该追求体系化的融会贯通。然而迄今为止,这方面的专门著作在国内还付之阕如,国外似乎也没有,而这一工作应该有人来做。我的《比较文学系谱学》就是在这一方面做出的初步尝试。其宗旨,就是对世界范围的比较文学学术(学科)理论的起源。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文库》是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丛书》之后,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组编的又一套学科建设丛书。《比较文学文库》的基本宗旨,是进一步立足学科,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陆续出版一批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性著作,包括专著、译著、工具书等,为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做出贡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比较文学系谱学 PDF格式下载



向远哥的书,还是很有料的,在比较文学方面算是很有成果的一个人了,虽然书写的比较枯燥,但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是比较文学不错的教材


内容比较提纲挈领


有些帮助~~~


书名就已先夺人眼目,内容延续王向远教授一贯的博大精深,喜欢喜欢!


王向远老师的专著。
将比较文学大致的体系框架阐述很清楚,很完整。有利于学生构建体系。


很不错的书,比较文学必读


北师大考研必读书


质量大好!会认真拜读!!


早知道我就把这个和《狄金森诗选》凑单了 原来这个也是在本地的库存里的嘛 唉,不过这一单里对我也很重要的《红字》,一样让我纠结死了开学期间 我就理解你们吧 配送人员六点多才出发,七点多发短信,七点半边上打电话来催。。 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同学说她取过最晚的也就五六点的 还好你们的东西一向很好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