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

张曙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曙光  

页数:

469  

Tag标签:

无  

前言

任何伟大的思想,其真理和意义都不可能在某一历史形式中得到完全体现,不可能被某一历史时期的人们给予终极阐释。这不仅因为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对人以及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某种洞见,有着超越时代的普遍的人类历史意义,而且在于处在特定“情境”中的人们,总是从特定的立场和需要出发来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并且要通过对这些伟大思想的理解而达到对自身命运的理解。伟大的思想作为观念中的历史,又成为历史中的人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把握的中介。因此,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既属于它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又属于整个人类的永恒的历史。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仅是19世纪无可争辩的最伟大的思想,而且是20世纪无可争辩的最伟大的思想。尽管它的生命力已经得到多方面的显现,它的理论内涵已经得到多方面的开掘,然而,现实的实践仍然不断地把它思想中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提到首位,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引导着人们前进。人类行将跨入21世纪,跨入一个世界愈来愈具有一体性也愈来愈具有多元性的信息时代。而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着的错综复杂的动荡、变革、分化、组合、竞争、发展,正是人类向着新的世纪新的时代过渡的前奏和准备。而在这个过渡时期,人类的共性和民族的个性,时代的差距和文化的互补,主体的自由和生存的歧义。

内容概要

本书的研究表明,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使命,但这个“使命”随着马克思生命历程和思想历程的不断伸展和超越,经历了一个从信念到科学、从抽象到具体的深化过程。从为人类谋福利的道德信念,到人的命运的客观探讨,再到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把握,最后把人的解放归结为每个人在自由全面地创造世界的活动中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理论研究表明,人的解放既不是人的单纯的主观愿望,也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命定,而是需要人自己加以认识、为之努力,而又能够为人自己所认识并给予实现的可能性。人是一种独特的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生物,因而,他永远处在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之中。而人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活动而使人和世界相互确证、相互创造的主体化、主体性过程。因此,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的生成与发展过程,简言之,主体过程,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乃至整个思想的主题。显然,这一主体过程无论对于人来说,还是对于世界而言,都决非黑格尔所贬斥的愈来愈远离自身的、纯粹否定性的消极的“恶无限”,因而它不是一个纯粹外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我们完全能够通过积极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生命力的活动,给予直观和体验的人的自我表征的概念。

作者简介

张曙光,1956年4月出生,江苏沛县人。先后在河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任教并担任院系行政职务。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现当代哲学研究。著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外王之学——荀子与中国文化》《寻求人生智慧》《生存哲学》《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书籍目录

引论 实体与过程:世界的统一性与人的主体性 一、追寻世界本体 二、转向人的认识 三、从实体到主体 四、探索的主体和主体的探索第一章 应有与现有:青少年时代的马克思的自我意识 一、在神的名义下 二、从应有到现有 三、青年博士的自我意识第二章 哲学与政治:走向社会的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跃迁 一、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探讨 二、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三、清算唯心主义的“主体”观第三章 异化与实践: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思想策源地 一、劳动与异化劳动 二、现实与对象化实践活动 三、“共产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初步统一第四章 存在与过程: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实质 一、马克思的新哲学的纲领 二、实践活动与历史过程 三、实践的人是历史过程的主体第五章 决定与选择: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 一、历史过程的动态结构 二、历史过程的发展形式 三、历史过程的进化机制 四、历史过程的发展方向第六章 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思想的新的螺旋式发展 一、历史的反思 二、劳动过程论 三、价值过程论 四、资本过程论第七章 必要与必然:马克思的人类主体和社会总体思想 一、人类社会有机体的辩证性质 二、社会发展规律与人合目的的发展 三、超越的存在和存在的超越第八章 西方与东方:马克思晚年的思想探索及其时代意义 一、马克思晚年的探索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人类历史的发展 三、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东方社会发展结束语初版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智者们对世界存在的诘难和他们的相对主义的结论,势必激发人们去思考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去寻找判断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以“人事”为对象,以“自我认识”为使命的苏格拉底努力寻求的就是体现在人的美感和善行中的普遍确定的东西。他说他所问的不是关于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关于什么是美,是“美本身”,它不论加入到什么东西中去,就使一切都成为美的。①他要找到“美本身”、“善本身”,并把它作为“理念”确定下来。显然,这既是一种对绝对真理的追求,也是一种对绝对价值的追求。追求绝对真理、绝对价值,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的普遍性、无限性、永恒性亦即类属性的认识和祈向,反映了人们寻求安身立命之“本”的所谓“终极关怀”。巴门尼德的思路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以更加具体和完善的形式显示出自己的力量。3.“形上”与“形下”柏拉图发挥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他不仅更加明确地追求概念的确定性,反对主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而且进一步把从经验事物和主观感受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定性与事物本身“分离”开来,使其成为独立的绝对的“理念”。由此,他提出了由理念和真知构成的“可知世界”与由事物和意见构成的“可见世界”。理念是统治着“可知世界”的真正独立的本体,而人们直接感觉着的“可见世界”,则不过是“分有”和“摹仿”了理念的“影像”。这样,统一的世界便被两重化为“形而上”的“本体”界和“形而下”的“现象”界,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被一分为二,外在地对立起来了。

后记

这本书写于1991年和1992年,出版则拖到了1994年,是在我当时给河南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讲“马恩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两门课的基础上,所做的一项较为系统的研究。但由于那时掌握的资料有限,也未深入探讨马克思的思想与现代西方学术(特别是哲学)的关系,所以从今天来看,这本书需要修改、充实的地方很多。我本来不愿意原封不动地再版,但杨耕教授一再催迫,并认为拙作在上世纪90年代的同类著作中并不逊色,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加之考虑到拙作再版本来属于旧作新出的系列,所以我最后就不再坚持修订了——我近期也实在抽不出时间。北师大出版社的编辑同志认真审读了原书,并改正了书中的错别字。我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和所付出的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在写作和第一版出版时,我的两位研究生导师张浩教授、黄魁吾教授都健在,他们当时对我的这点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现在,张浩老师已去世多年,黄老师也届耄耋之年。回忆往事,不胜感慨。两位老师做人本分、为人宽厚,对事业认真,对家庭关爱,都给了我很深的影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是理解他们在那个时代生活、工作的不易和他们品行的可贵。历史就是人世的代谢和文明的接力。作为他们的学生和晚辈,我理应传承前贤并尽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将再版的这本拙作献给他们,以怀念张老师,祝福黄老师。


编辑推荐

《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追踪》:京师哲学文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 PDF格式下载



外观很漂亮,内容脉络整理得很清晰,不是很难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