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

汪丁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

汪丁丁  

页数:

217  

Tag标签:

无  

前言

是的,我决定要写这样一个以普通人开篇写给普通人的序言,为了说服我这套文集的编辑赵婕。她是我和我妻子许多朋友当中最体贴朋友的一位。说服她,说服这样一位认真而体贴作者的编辑,特别难。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这一陈述,包含着太丰富的道理。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虽不像茨威格那样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并目睹祖国的消亡,但也经历了足够丰富的政治思想运动、开垦祖国零下40℃的边疆、参与“12月党人”那种颠覆性的地下沙龙、参加高考、读研、出国……有了这一番经历,再普通的人,在今天的年轻人眼里也不再普通。所以,我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是,我从来不是“天才”。其次,这也意味着,如果读者有兴趣读我写的文字,那就一定要记住:让我写了这些文字的,是偶然聚拢的一些机缘。这些机缘完全可能遇到另一个普通人,并进发出一些类似的文字。所以,我的第三层意思是,在宏观统计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或许必须产生这些文字,至于由谁来写,并不重要。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物质生活的维度;和父母兄妹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社会生活的维度;更高级的诉求,诸如“横渠四句”或“孔颜德行”,是我们传统的精神生活维度。传统的生活方式,常以“耕读之家”来描写。问题之发生,是由于工业化势力太大而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为继。从第一次洋务运动到今天,一百多年了,问题还在这里,挥之不去。世变之亟,究其本源,转型期中国问题的实质仍然是“为生民立命”,而人生问题仍然是“为天地立心”。不同以往,对我们而言,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的求解是纠缠在一起的,算是同一根本问题的两面。 今天,我们日常生活的三个维度,不论要延续哪一个,都很难,因为它们同时陷入相互牵扯着的困境。物质生活的延续,称为“经济发展”问题。要发展我们的经济,例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呢,先富起来的有不少人为富而不仁。于是要建立更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秩序,否则我们的社会生活势必瓦解。可是,谁之正义?何种理性?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里我们应如何做才好?这类问题将我们带入精神生活的维度,也是人生问题的求解过程。在这里,我们探讨诸如“何为幸福”或“为何幸福”这类问题。 在西方以普通人的身份生活了足够多的年头之后,我意识到西方稳态社会的生活实在平淡而无味——从出生到死亡都在同类事件的永恒循环之中,我的意思是, 改革和开放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极丰富的机缘,新的可能生活如漫山遍野的竹林里雨后出土的春笋,噼噼啪啪,目不暇接。生活,从何处下手呢?这就是选择太多带来的烦恼,可说是“成长的烦恼”。选择太多,这是市场社会的特征,它表明中国社会已经市场化,并患了市场化社会通有的疾病——“消费主义”。这是一种行为倾向,将生活的一切环节都视为单纯的消费。存在论的最早一位思想家祁克果,年轻时就对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有所感悟。他将现代化概括为“图生活之方便”的运动,于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追求方便?方便的代价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将我们带到生存论的哲学里面,让我们面对一个“不方便”的命题:任何信仰都是某种不方便。那么,方便的代价是不再可能有信仰。推论:人而无信仰,吾不知其可为人。那么,活着的意义呢?随之消失。 生活,只要是真实的,就一定不能仅仅是消费的,它还有其他的意义。热恋中的人,很容易断定他的爱不是一种消费。可是在其他情境里,我们就很难克制消费主义倾向。谁愿意舍近求远呢?如果有洗衣机,为什么要用搓板?如果可以抄袭答案,为什么我要独立完成习题?如果撒谎带来好处,为什么我们要诚实?如果可以有更多的钱,为什么我们满足于只要较少的钱?这些问题围绕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时刻必须选择方便或选择不方便。处处图方便,最终便会丢失生活的意义。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孩子,至少他们的绝大多数,从小就学会了寻求方便,而不是寻求不方便。我们教育失败的渊源,根据党史学家高华的考证,可追溯到革命年代我们党“急功近利”的教育方针。 我以“普通人”自况,因为我有普通入的性格和弱点。例如,我喜欢美味佳肴,我不喜欢辛勤劳作,于是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另一方面,我也像普通人那样善良。例如,我喜欢帮助有才华的学生,我不喜欢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校园政治。最后,我和普通人一样意志薄弱,我和普通人一样在许多事情上想不清楚,我和普通人一样不知道中国应往何处去。 所以,这套文集的文字,我由衷希望它们在读者眼里是普通人写的文字。只不过,普通人的生活,在这样伟大的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太多太大的问题,迫使我们以普通人的身份反省和抗争。结果呢?我和你们一样茫然无知,或许我们的反省和抗争将会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或许使它更糟糕,或许,仅仅因为我们反省过并且抗争过,我们拾回了生活的意义。

内容概要

  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不论怎么平凡,总是有目标的。最重要的目标,由于未来的极不确定性,只能称为“志向”——物质生活的、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的。  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或迟或早地总要面对他自己的人生问题。我们对人生问题的求解,因我们的秉性、体验、感悟和社会处境而迥异。  在《青年对话录: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中汪丁丁先生讲了人生的十大命题,以及现当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数位杰出人士的人生故事,让我们省察自己的人生、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作者简介

汪丁丁,1953年生于北京。当过农民(北大荒知青)和工人。先后获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士(1982年)、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1984年)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财经》杂志学术顾问。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回家的路:经济学家的思想轨迹》、《走向边缘》、《制度分析基础讲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经济思想史讲义》等二十多种。教学研究领域为经济思想史、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等。

书籍目录

人生的十大命题——与东财的学生们谈生活和学习 一、凡说出来的,都不重要 二、重要性只在言说之外 三、关于世界的体验和想象 四、真正重要的是常识 五、人类对常识的回忆只有两个途径 六、“国学”是体验与常识 七、人生问题永远是求解之过程 八、“穷物理”与“致良知” 九、挽救我们的生活,唯一途径是情志修养 十、关于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 仰望星空,成为自己 德鲁克:生活在未来 海深义:穿越沼泽,与安妮—起 贝蒂:布坎南教授和我…… 拉姆齐:天才,流萤穿过空庭 季羡林任继愈:20世纪中国的卓越者 王元化:孤独者,思虑中国 马洪:改革推手,海水里的盐 陈振汉:经济学的中国化 刘静君:李大钊的身后事 真正的幸福 富了之后又怎样 幸福的感觉 再谈幸福问题 幸福与情感 幸福感的三种来源及其他 善与幸福 作为性质的善和作为关系的善 “善”与“幸福”均不能孤立地被追求 至善即“可达到的最高善”,亦即幸福 适度与中庸之道 自由的人 我们的情感 仁爱与正义 中庸 “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就其本身而言的善 更多的生命,活着是更快乐的 第三种文化 把幸福定义为……是错误的 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幸福和正义 功利主义包含一种反逻辑的荒谬 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我们应当怎么做 从荣誉和权力到金钱和物质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以害处较小的激情抑制害处较大的激情 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反对享乐主义 所谓发展是什么 自由是什么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行为学要素 到底幸福是什么 我们的幸福 幸福与经济增长 世界明天会更好吗 娜拉出走之后如何 谁说合作的思考不可能 这个世界幸福吗 幸福与经济学 什么是“造福” 闲暇幸福疯狂假期 保护大众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乌托邦与传统:永远的徘徊 人格与理性选择 追求幸福 祝他和她幸福 编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九、挽救我们的生活,唯一途径是情志修养 挽救我们的生活,唯一途径是情志修养。 怎么挽救我们的生活呢,我觉得唯一的途径就是情志修养。黑格尔专门写过这个字,叫pathos,是个希腊字,你们可以查查黑格尔的文学评论。当年王元化系统地解释过这个字,翻译成“情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翻译。个人的生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所寻求的唯一途径就是情志修养。你们父母的那一代的前辈受的是19世纪的影响,什么是19世纪的精神遗产呢?是情志修养,就是指心态很平和,比如药农造假,我也不恨他们。我在浙江看到2007年的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调查报告。中国老龄化很严重,50多岁退了休就算老年人了,因此老年人很多。调查的时候把老年人分了层。调查发现,老老年人(80岁以上)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远远高于老年人(55~80岁),为什么?就是因为80岁以上的“老老年人”接受的是19世纪的精神遗产,他们非常平和,与世无争。而老年人就不行,他们上面有“老老年人”,下面有子女,压力大,怨恨多,因此幸福指数就小。所以,要挽救我们的生活,情志修养是个途径,但这个途径变得很困难。我自己学《论语》,我先看《论语》这本书,最原初的《论语》版本,然后找一个曾经修行过的人来解释《论语》,没修行过的人的解释就算多么花哨我也不会听。找个修行的人来解释就够了,因为真正需要的是体验,身体的体验,而不是纯粹的文字的解释,这就是“知行合一”。真实的精神生活就是保持平和、无欲无求的状态。那么,有一个外在的办法就是警惕“文过饰非”,这就是我个人的体验。生活,我们应生活在真实的体验里,而不是文过饰非的文字里。 现在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怎么影响我们财经院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将来的就业呢?我们今天谈生活和学习,谈将来的谋生,那如果我们将来谋生的情景发生了变化,大家现在学的知识是不是也应该相应地变化?是的,是要变化。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注意常识的掌握,而不要把那些高级尖端的事情记得太多。比如金融工程的学生学期权,可是在中国我们连期权都没有,那你学那些有什么用?当然,若你出国的话可能会有用,因为那都是西方的知识。但是,我们大部分同学还都是在国内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还是多学点常识。我想讲一下你们可能看不懂的这段话,就是这次金融危机会影响你们将来的平均工资吗?我个人的分析是这样的:在你心里画一条横轴,代表年工龄,即从业年数,再画一条纵轴,代表年工资率,两者关系可以用一条曲线表示。在我们国内的金融界,这条曲线和其他行业如老师等最显著的不同不是工资水平而是增长率的高低,即金融行业这条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大大超过其他行业的斜率。金融危机不影响平均工资,而是影响斜率也就是平均工资的增长率。这场金融危机造成的后果,你们毕业以后很快就可以体验到,马上你们就会发现斜率大大降低了。

后记

2011年10月中旬,按照此前的沟通,汪丁丁老师发给我几十万字的文稿,都是他此前文集中常见类型的单篇长短文章。大致归类如下. 关于教育问题 关于教育问题的补充 关于幸福的探讨 关于知识、科学、理性以及信仰 关于中医与传统文化 财经荐书 在汪老师面前我是双重身份。一是编辑,二是学生。2003年,我到中信出版社工作,认识了汪老师李老师夫妇,工作上甚多往来,时间也将近10年了。我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就像校友同班老乡使得很多人有了文化血缘一样,我就是他的学生辈了。 作为编辑,是以工作立场对名家书稿尽责;作为学生,是以晚生后辈的敬意对恩师尽心。于是,我“大胆”又“小心”,提出了我详细的编辑策划思路。 …… 梁文道遗感当代很多人“把读书当做一个工具,通过它拿到什么东西”,而不是去“找一本书修炼自己,追求自己的变化”。 “亲爱的,你要更美好”,我期待你因这次阅读之旅得到美好的变化,接近更真实的自我。让我们为此感谢汪丁丁先生,也感谢以下人士对出版这套丛书所做的贡献。 他们是:李维莲女士,任岩先生,吴力超先生,李炳青女士,邹怡茜女士,右意达女士,刘乃清先生,王菊萍先生,还有出版图书各个相关环节的人们。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同学同事挚友马浩楠女士。我因她与这个出版社和这套丛书结缘。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她处处额外帮助我。我依赖她过硬的文字编辑功夫,她的思想眼光,她的环节沟通能力,她在时间精力上的慷慨付出。所以,这套丛书,不仅对读者是某种幸运,对我与浩楠的友情人生,也赠与一份未来的美好回忆。 感谢你来分享,感谢一切。


编辑推荐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作者汪丁丁先生讲了人生的十大命题,以及现当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数位杰出人士的人生故事,让我们省察自己的人生、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 PDF格式下载



发货很快。但书的内容,说实在很一般,颇失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