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附考核册)

栗洪武 编 栗洪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08出版)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栗洪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08出版)  

作者:

栗洪武 编  

页数:

266  

内容概要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共分七章内容,第一章概述了陕甘宁边区的创建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线索;第二章总结了在职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习方式、基本经验和所起的历史作用:第三章论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创造中国红色高等干部学校教育的奇迹;第四章回顾了为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发展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并在炮火中成长起来的中等学校的辉煌历史;第五章叙述了小学教育在陕甘宁边区教育发展过程中为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扫盲教育所作出的历史贡献;第六章记述了陕甘宁边区少数民族的教育活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经验,以及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第七章梳理了陕甘宁边区的教育行政体制和教育实务管理的成功经验。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陕甘宁边区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 第二节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从国难教育到国防教育的转变 第四节抗战教育的全面展开 第五节战时教育的开展 第二章在职干部教育 第一节在职干部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在职干部的学习内容 第三章高等干部学校教育 第一节高等干部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高等干部学校的几种类型 第三节高等干部学校的教育模式 第四章中等学校教育 第一节中等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中等学校的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体制 第三节中等师范学校 第四节普通中学 第五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五章小学教育 第一节土地革命时期的小学教育 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的小学教育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教育 第六章少数民族教育 第一节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和组织机构 第二节少数民族干部学校 第三节少数民族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 第七章教育行政与管理 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 第二节教育实务管理 第三节教育科研和经费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毛泽东也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他提出,为革命的需要与改革旧教育的弊端,必须实行“教劳结合”,尤其强调“教劳结合”对促进青年学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并逐步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意义和作用。1939年,在延安群众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毛泽东说:“延安的青年们干了些什么呢?他们在学习革命的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他们在实行生产劳动,开了千亩万亩的荒地。开荒种地这件事,连孔夫子也没有做过。孔子办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也不少,‘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可谓盛矣。但他的学生比起延安来说少得多,而且不喜欢生产劳动……中国古代在圣人那里读书的青年们,不但没有学过革命的理论,而且不实行劳动。现在全国广大地方的学校,革命的理论不多,生产劳动也不讲。只有我们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青年们根本不同,他们真是抗日救国的先锋,因为他们的政治方向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也是正确的。”这是因为,边区高等学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贯彻:一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意义,把它看做革命战争的需要、发展经济的需要和改造思想的需要;二是确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使其切合边区的实际;三是教学内容、方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许多学校都开设生产知识和技术的课程,在教学中把一些与生产相关的学科同生产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行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与工农群众结合,与生产劳动结合,一方面,培养了学员的群众观念、劳动观念、纪律观念以及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另一方面,同解决办教育的物质困难联系在一起,如果当时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不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很难开展起来的。 由于各学校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在各方面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主要方面有: 第一,通过生产劳动,广大学员掌握了劳动技能,促进了思想改造,增强了劳动观点与群众观点,培养了勤劳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作风,锻炼了刻苦耐劳的意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更积极有效地为人民服务。正如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总结大生产运动的成绩时所说的:“使一万多个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第一次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懂得了什么是劳动,锻炼了他们。”抗大坚定不移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引导学员把生产劳动同夺取抗战胜利、解放中国的革命任务紧密结合,同改造世界观的要求相联系,同解决物质困难相联系,学员一边学习,一边生产,既实践了“劳动者可以创造世界”的理念,又改善了办学条件。 第二,通过生产劳动,促进了教学工作和创作工作。例如,鲁迅艺术学院师生创作并演出了著名歌曲《生产大合唱》和轰动一时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等,就是他们参加生产劳动、深入实际斗争生活所取得的成果。 第三,通过生产劳动,修建了校舍,获得了丰收,克服了经费不足的困难,为开展教学活动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例如,抗大在1939年这一年内,开垦荒地17 000亩,生产粮食100多万斤(1斤=0.5千克)。延安大学在1943年12月至1944年5月的半年中,由生产劳动所取得的经费数额占开支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发展了生产事业,许多学校做到了半自给。 事实证明,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不仅了创造了物质财富,克服了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转变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了他们的觉悟程度,促进了教学工作,提高了教育质量,发展了人民的教育事业。


编辑推荐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套装共2册)》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附考核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