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书画金石

朱天昊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朱天昊 著  

页数:

327  

字数:

227000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主要对书画金石的发展史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混沌初生、书体的嬗变、复古的潮流、人物画的繁荣、社会历史风俗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籍目录

上篇 书法篇 一 混沌初生 二 甲骨文和金文 三 多彩的书风 四 小篆的统一 五 汉简 六 金石流美 七 书体的嬗变 八 文人书家的兴起 九 钟王时代 十 分流与融合 十一 盛唐气象 十二 “尚意” 十三 复古的潮流 十四 流派思潮 十五 师碑风气 十六 多元气象中篇 绘画篇 一 史前遗迹 二 神圣的主题 三 “作壁上观” 四 多样的表现 五 画家初兴 六 人物画的繁荣 七 宫苑气息 八 画马和画像 九 山水清音 十 南北的塑造 十一 文人极致 十二 社会历史风俗 十三 教化与宗教 十四 “富贵”与“野逸” 十五 竹梅题材的传统 十六 “院体”与“浙派” 十七 吴松中兴 十八 “正统”的山水 十九 “因心造境” 二十 从扬州到海上 二十一 画学体系的建立下篇 金石篆刻篇 一 印章初始 二 鼎盛的时代 三 从实用功能到文人品味 四 崇汉风气与元朱文 五 元押 六 文人印章的崛起 七 徽州印风 八 “西冷八家” 九 “印从书出”与“印外求印”

章节摘录

  简牍书法是汉代手书墨迹的主流。此外还包括帛书和纸书。20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和江淮地区陆续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简牍、帛书和少量纸书墨迹,其中包括西汉初期的作品,为研究整个汉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方便。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简牍和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有着明显的地域风格,大抵代表了汉代简牍的两大阵营。其风格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因地区文化差异和书写者的素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自1972年以来,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安徽阜阳双古堆、湖北江陵张家山、江苏连云港、仪征胥浦等地出土了西汉大量竹、木简牍和帛书。江淮汉简的成书年代大多早于西北汉简,为西汉前、中期的作品,其形态大都保留有小篆纵势遗意,字间间距较大,多呈长方之体势,与秦隶一脉相承。如西汉前期的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字形扁方,横势强烈,横竖结构规整,波挑和掠笔有明显的装饰趣味,更近于成熟的汉隶,而帛书中《战国策纵横家书》则还保留着金文、大篆中特有的斜势笔画和结体特征。江陵凤凰山汉简与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成书年代仅距20年左右,出土地点亦为楚地,但却强烈反映了当时文字演变的迅速。简上的书写多为草隶风格,用笔急速,强调提按和波挑,部分木牍上的文字已具有章草意味。西汉中晚期的连云港汉简中的《神乌傅》隶中有草,笔画中多有圆劲弧形,粗笔在简中时有出现。江淮汉简展示了古隶在汉代前期向成熟汉隶演化的轨迹。由于其大多出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故地,所以其中许多字的结构与楚国古文字一脉相承,可见其受楚文化影响。  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地出土的简牍、帛书、纸书墨迹等具有相类的书写风格。1899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古楼兰遗址,发现了晋木简120余枚。此后在新疆古于阗遗址、古楼兰遗址和甘肃敦煌均有大量汉晋木简出土。1930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古居延海)发现汉简万余枚。同年,新疆罗布淖尔亦有西汉木简出土。建国后,考古工作者陆续于甘肃武威、敦煌、甘谷、古居延海和青海大通县发掘大量的两汉竹木简,此外在甘肃的酒泉、张掖、嘉峪关、玉门也有汉简出土,其中以居延汉简和敦煌悬泉置汉简最为宏富。其简牍文字内容包括文书、簿册、信札、经籍等,多为木简,纪年年限为西汉中期至东汉中后期。它的出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字演变和书写风格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书画金石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