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道德基础
2010-3
南京大学
张旺
253
265000
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研究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理论上的多样化以及互为渗透的综合化趋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学科以前由少数主流学派统驭的局面。研究的内容和视野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一些传统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对全球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之影响的日益彰显,国际关系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把他们所从事的学科领域称之为“世界政治”或“全球政治”,而不再满意于过去的“国际政治”。18世纪晚期英国哲学家边沁所创造的“intemational”这个词,反映的是他所处时代欧洲国家间政治的现实,即由建立在领土疆界上的民族国家之间关系构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而今200多年后,还继续用原来对国际体系的认识框架来解读这个跨国性和全球性的世界,显然不相适应了,尽管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这种认知的变化源于时代的变迁。全球化是一个恢宏和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它的当代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昭示了全球性与国际关系研究这个学科的关联意义。鉴于此,我们认为,全球视域对于促进国际关系学科的知识进步是必不可少的,无论对于审视历史上国际关系的演变,还是认识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变化与趋势,都是如此。这也是本丛书题名为“全球视域下的国际关系”的初衷。
本书介绍、分析冷战后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围绕双方在个人与国家的道德地位、国家间关系中武力的正当使用以及国际分配正义等问题领域展开论述;试图提出一种适合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正义观,并重申规范理论对于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张旺,淮阴师范学院政治系教授,获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和美国政治。
总序导论第一章 国际关系研究中规范理论的兴衰沉浮 第一节 国际关系研究中规范理论的衰落 第二节 英国学派复兴规范理论的努力 第三节 第四次争论背景下规范理论的复兴第二章 世界主义的价值诉求 第一节 世界主义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人权的普遍性 第三节 人道主义干预的道德基础 第四节 全球范围的分配正义第三章 社群主义的伦理立场 第一节 社群主义的概念 第二节 共同体、文化与民族认同 第三节 不干涉原则及武力使用的伦理 第四节 分配正义的界限第四章 解析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一节 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的对立 第二节 两种正义观的利弊得失 第三节 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争论的调和与超越第五章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正义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正义问题的凸显 第二节 形成中的全球共同体与全球正义的可能 第三节 对话伦理与普遍人权的建构 第四节 走向世界主义民主结语后记主要参考文献索引
自克里斯·布朗等人的著作问世以来,学界重新激发了对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热情(详见第一章第三节)。布朗指出,当代大部分规范理论主要围绕着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这两种政治哲学的争论而展开。双方的核心分歧在于道德价值的载体究竟是个人还是与人类整体相对的特定政治集体。世界主义强调个人以及人类共同体的共性,并将个人看做世界政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单位;而社群主义则相反,其出发点是把政治共同体,尤其是民族国家视为世界政治的基本规范性单位,它们的权利及正当利益应该高于其他规范性范畴。传统国际关系伦理较多涉及国家行为和外交政策的道德意义,其核心是道义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当前,国际关系伦理问题的范围和影响正在不断扩大。人权、民主的价值观,人道主义干预,分配正义等规范正发生重大的演变,并不断冲击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伦理框架。如果说传统国际关系伦理关注的重点是国际秩序,那么,当前国际关系伦理已经越来越多地将国际正义纳入自己的研究议程。国际正义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新兴话题,在论证正义原则以及这些原则赖以建立的根据、方法之前,首先要界定正义的主体。正是以这一问题为基础,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伦理传统——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在一系列重大伦理问题上阐明了各自的价值立场。作为两种不同的道德诉求,国际关系规范理论中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分歧的根源在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本体论及由此引发的价值论之争。这一争论被认为是政治哲学中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延伸,也常表述为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两种正义观之间的对立。应该看到,无论是世界主义或普遍主义和社群主义或特殊主义,如果只坚持其中某种单一的价值端点并以此来规范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就会有陷入极端、偏执状态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不是理论对抗而是理论融合,这就要求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道德对话,进而形成一种最大范围的道德交集。
我最初萌发研究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念头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国内政治中取得的进步是否可以在国际关系中同样得以实现?现实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怀疑主义理论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主要依据就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国家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冷战结束以来,以权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范式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而观念、文化、规范等非物质性因素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建构主义的兴起或许是这一趋势的最好说明。与此同时,各种规范性的国际政治理论开始呈现出一种强劲的复兴态势。这些理论不仅要澄清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确立和倡导国家行为的道德规范,并借此促成国际社会的进步。我们知道,国际关系的演进不仅仅依赖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地是靠国际规范的社会化推动。在着手进行国际规范社会化的研究之前,首先要弄明白国际政治理论中有哪些主要的规范性视角和传统,它们各自的价值立场及其依据,以及这些道德诉求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和意义,而这些问题恰好是国际关系规范理论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国家“985”工程南京大学“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研究”创新基地项目的研究工作。本书作为该项目相关子课题的成果,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书即将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朱瀛泉教授。在我论文选题、写作、修改等诸多环节中,朱老师所给予的指导以及他为学界公认的严谨学风,使我避免了许多错误和不足。在论文成书过程中,朱老师提供的指导性意见同样使我获益匪浅。
《国际政治的道德基础: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研究》:国际关系规范理论意在通过对伦理传统的阐释以及对现实的评价性说明,创制和倡导某种道德规范,并以此规定或指导国家的对外行为。它在揭示国际政治作为一种伦理生活的同时,力图给整个世界的变化发展提供道德基础,为构建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无